當鬼魂嚇人也需要衝 KPI,「都市傳說」成為陰間職場內卷的一環,電影《詭才之道》以「冥界娛樂圈」的奇詭設定,撕開了現實社會的生存焦慮。
如何評價這部喜劇恐怖片?一起來看看答主們的回答吧。
如何評價陳柏霖、張榕容主演的喜劇恐怖片《詭才之道》?
|答主:陸冠均(opllx)
《詭才之道》是一部既嚇人又好笑還暖心的電影。
看完此片後,我算是明白了為什麼它評分一路走高,即便沒有那麼優秀,也依然很有觀眾緣:
笑點緊貼設定,新鮮、自然且到位,讓人在發笑的同時亦能感到巧妙,同時主題溫情感人,影片再次劍指生活中常見的「存在感焦慮」,用死鬼的經歷告訴大家,普普通通的也沒啥不好。

先來講笑點部分,《詭才之道》最突出的優點,是基於對中式傳統恐怖片/鬼片的正規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與解構,通俗點來說,便是「用陰間的鬼,整陽間的活」。
在這個世界裡,鬼嚇人幾乎不再是出於生前怨念,而是為了 KPI 和業績,你能看到鬼委會、娛樂圈、網紅圈等一切現實世界裡的職場魔咒和流量戰爭,但因為裝了「鬼界」這個新瓶,原本的舊酒還真的有了全新的甘甜。

《詭才之道》名義上是恐怖片,實際上卻處處在掘恐怖片的根:
恐怖片裡最常用的 JUMP SCARE,被處理成了出糗或僥倖的表演;非人類的肢體動作,背後是連鬼都要喊苦的刻苦訓練;前腳還在嚇人的鬼,後腳就可能因為績效太差而被當成「冗鬼」淘汰消失……
在此大前提下,《詭才之道》選用王淨飾演的卓曉雷當主角,就顯得特別好玩,因為她實在太平庸了。

如果在人間,我們取笑這樣一個普通女孩或許會顯得缺德……
可在以嚇人為績效指標的鬼界,我們要是再不笑話這樣一個毫無特色的孤魂野鬼,就顯得不禮貌了,《詭才之道》中相當一部分笑料,就源自卓曉雷實在不像個能嚇人的鬼。
伴隨著這些好笑的內容,接下去就該聊聊影片不那麼好笑的核心了。
誰能想到,人生前要為「被看見」、「被記住」、「功成名就」等奔波勞碌,等死後做鬼了還要為這些東西捲到半死不活?
那份始終揮之不去的生存焦慮感,正是《詭才之道》試圖討論與把玩的重點。

無論生前還是死後,主角卓曉雷都是「名利體系」下的炮灰和耗材。
家人們當然是愛她的,但父親為了鼓勵她而自制的獎狀,卻成了禁錮她的枷鎖,卓曉雷一直生活在優秀姐姐的陰影下,最後被裝滿姐姐獎盃的櫃子砸死,成為了片中最啼笑皆非的諷刺;本以為死後可以放鬆些了,但為了不徹底消失,卓曉雷又不得不再去努力練習同樣不擅長的嚇人,意外獲得成功,還是靠凱薩琳踹她跳樓的……
所以,我很喜歡影片結尾那場高潮戲,卓曉雷終於鼓起勇氣跳樓了,結果落地位置又出現了偏差,她滿身是血、顫顫巍巍地起身後,那句「為什麼我連跳樓都跳不好啊!」順利抵達了情緒最高點。
不僅是因為「同學」在好笑又好怕的氛圍下,又一次歪打正著嚇到了人,更是因為在此時此刻,一直以來都在內化自我的卓曉雷總算有了一次向外釋放的機會,在這一刻,她是最真實、最沒有負擔的自己。
近些年來,批判與反思東亞家庭社會太內卷、太功利化的作品屢見不鮮,先不論這種觀點正確與否,至少從觀眾們的普遍反饋來看,大家還是比較買賬的,這說明相關探討和改善確實有存在的價值。
所以我也很喜歡那場高潮戲的收尾,Makoto、凱薩琳、卡密拉、柯國隆一家子都換上帶血的水手服去追著卓曉雷一起嚇人去了——沒有觀眾了怎麼樣,不被看到又如何,開心自得不就好了嗎?
|答主:閒人電影
《詭才之道》內地版比臺灣版多了兩分鐘。

分別是開頭結尾給製片人打電話的片段,讓有鬼變成了拍片,倒也符合建國後不能有鬼的稽核。

影片側重的是都市傳說中的各種鬼故事,只不過以喜劇的方式講出來。
特別照顧喜歡看鬼片但又怕被嚇到的觀眾,也滿足了我們多年的願望,給所有鬼片去掉音效換上豬八戒背媳婦的配樂。

有了這一層保護,接下來就能踏實看片,導演把許多鬼片的經典造型與創意融在一起。
如《驅魔人》的折腰,《鬼影》的騎脖,《午夜兇鈴》的長髮,《鬼來電》的電話,又借鑑了《尋夢環遊記》的核心,但本質上還是臺灣擅長的溫情小品。
導演很巧妙的做到了學而非抄,人間不被遺忘,陰間不會消失,消失就得交錢辦證,定期考核,沒錢沒業績那就末尾淘汰,一樣消失,從而引發關於社會現象、生活困境、東亞家庭的深層思考。

真正的鬼是職場,是內卷,拼命的拼效率、拼才華、拼絕招、考核 kpi,富了老闆,苦了自己,頭髮少了,身體垮了,分幣不掙。
還要為設定的各種不給錢沒調休的榮譽獎過度操勞,結果老闆賺的盆滿缽滿,打工人累的直不起腰,面無生氣,甚至功勞都是領導的,自己只能當替身。
做著各種雜活,創意也被領導搶去為她錦上添花,潔西卡的手底下的「人」就是這麼被她剝削的,所謂選秀助你成名,其實都是做她炮灰。
同時,必須與時俱進,隨時學習以免被時代淘汰或他人取代,還得注意職場競爭,命硬的打工人不止 996 簡直 007,「這人八字怎麼這麼重?」「是社畜。」

天天盯熱搜,搶著蹭,生活沒了規律,不敢一日不看手機,生怕錯過熱度,少了一鍵三連的準贊評。
閱讀量是多少,轉化率做了多少,有沒有增粉,想辦法出圈紅起來,以至於為了被看見底線一再被放低。
真是一日社畜,一世牛馬,即便當了鬼也不得一刻安閒,還得為一張厲鬼證日夜奔波,「都當鬼了怎麼比當人還累啊!」

真正的鬼是落後的原生家庭。
影片批判望子成龍,出人頭地的東亞傳統養育價值觀,天天給子女施加壓力,要做別人家的孩子,唸書時要好好學多得獎,畢業後要事業有成娶妻生子或相夫教子。
人生的每個階段總逃脫不了無形的枷鎖,這也讓在東亞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能吃苦會努力但總有些不自信,而這種教育不會輕易改變,我們當了父母之後又會重複,說實在的,當下社會能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已屬不易。


《詭才之道》值得一看,只是票房有些慘淡。
《周處除三害》三天便破億,而《詭才之道》預測票房才 3525.9 萬,還不如《周處除三害》的單日票房多,大機率不會複製它的奇蹟。
一來沒有可玩的梗,如「時間差不多囉」「新造的人」,二來宣發不給力,沒有扭轉鬼片給人的刻板印象,口碑沒發酵起來,三來主演的知名度在大陸確實不如阮經天。
《詭才之道》一開始就輸了一大截,再加上後續乏力,追上《周處除三害》難如登天。
題圖來源:《詭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