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入鄉隨俗

你吃過麻辣牛奶火鍋嗎?
麻辣、牛奶、火鍋。這三樣東西,在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裡,似乎很難聯絡到一起。可是在新加坡,它卻成了海底撈的一道招牌。
吃著麻辣牛奶火鍋,我突然明白了,之前在新加坡海底撈聽到的“本土化”,到底是什麼意思。
是的。這幾天,我正在和企業家們,共同進行問道全球參訪,新加坡站。其中一個落腳點,就在新加坡海底撈。
根據海底撈和其他幾位中餐出海的創業者的分享,結合這幾天在新加坡的學習,我對中餐出海,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在“不出海就出局”的口號,越喊越響的今天,每個出海的企業,都要經歷一場艱苦的自我博弈。因為,來到一個新的市場,你總要堅持一些東西,然後改變一些東西。
10點收穫,分享給你。

從“移民餐飲”到“品牌餐飲”

時間回到上世紀。
第一批中餐走出國門時,大多是“移民餐飲”。
什麼是移民餐飲?當時的華人移民,大多靠“三把刀”謀生:理髮的“剃刀”、裁縫的“剪刀”、廚師的“菜刀”。
去到唐人街,紅燈籠高高掛,門口放個招財貓,服務員也是中國移民——這就是典型的移民餐飲。它的目標客戶是華人,經營理念是生存,商業模式是薄利多銷。
但海底撈,不一樣。2012年,當海底撈在新加坡克拉碼頭開出第一家海外店時,它對自己的定位就很清晰:
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發展;不是為了華人,而是為了所有人。
在新加坡,從總理到部長,幾乎80%都去過海底撈。不只是新加坡,還有日本、韓國、美國。去年,就有這麼一則新聞,黃仁勳都帶著一群高管去打卡美國海底撈,現場表演“甩面”。
(圖片來自:介面新聞)
移民餐飲和品牌餐飲的區別,大概就是:一個是在異國他鄉尋找“自己人”,一個是讓所有人都變成“自己人”。
是的。讓所有人,變成自己人。
這就是海底撈在出海之初,對海外門店店長提出的任務:本地率。

本地率
什麼是本地率?
在新加坡的海底撈,你能看到能說流利華語的馬來店長,他們不僅會說中文、英語,還精通廣東話、福建話、客家話。
在世界各地的海底撈,你能看到各種符合當地口味的菜品,比如新加坡的麻辣牛奶鍋、韓國的人參雞湯、日本的櫻花果凍,以及美國顧客喜愛的炸雞小吃,等等。
在美國的聖地亞哥店,非華裔顧客佔到60-70%。在韓國某些地方,海底撈已經成了地道的“韓國餐廳”。
(圖片來自:紅星新聞)
本地率,就是你在當地的門店,聘請了多少本土員工、服務了多少本土顧客。
有意思。可是,為什麼一定要追求高本地率?
華人,在海外畢竟是少數群體。只靠華人客人,天花板就註定不高。
就好比麥當勞在中國的每家店,都要從美國派遣店長,用美國員工服務美國顧客。不要說開出萬店了,開出十店都難。
雖然一開始來到當地,以服務好華人客群作為基礎,是個不錯的出發點。但想要摸到更高天花板,就必須服務好本土客人。
現在,海底撈在14個國家開了120多家店。每一家店,都是獨特的。
所以,什麼是真正的全球化?或許,當品牌在海外市場,不再被視為“外來者”的時候,這事,就成了。
等等。少說“海外市場”。

海外市場
因為,“海外市場”這個詞本身,可能就是個誤導。
它只有兩個字,但代表著幾十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每個世界在乎的東西,喜歡的東西,可能都不一樣。
比如,同樣是遞東西。在印度,用左手遞東西,就有點不禮貌。比如,同樣是招手,美國人就會給你倒滿咖啡,沙特人會認為你喝完了,過來就要收拾。更不要提,大家喜愛的口味差別了。這裡喜歡甜的,那裡喜歡辣的……
所以,當你說要進軍“海外市場”時,請先問問自己。
要進入哪個具體的市場?這個市場的消費者是誰?他們的文化禁忌是什麼?你憑什麼能打動他們?
比如,在印尼海底撈,當地員工每週五,會穿上當地的傳統服裝“巴迪”(Batik)接待顧客,特別受歡迎。
這不是簡單的“入鄉隨俗”,而是對當地文化的真誠尊重。懂得尊重差異,才能贏得共同的認可。
那麼,新加坡,又是一個怎樣的市場?

新加坡,是個什麼市場?
中餐,是新加坡的主流餐飲之一。
所以,飲食習慣上,這裡和國內比較相似。而且,人均消費力也不低。根據當地外賣平臺統計,這裡的人均客單價,可以達到60新幣。
於是,不少餐飲品牌,就選擇把出海第一站,設定在了新加坡。比如,海底撈。比如,探魚、奈雪的茶、喜茶……
(圖片來自:獅城新聞)
不過,真正落地後,新加坡,還是有很多“不一樣”。
比如,他們對於供應鏈的要求非常嚴格。舉個例子,進口肉類。當地政府會要求檢查養殖場、屠宰場、加工廠一整個鏈條,明確符合他們的標準。所以,國內的肉類出口到新加坡,就不太容易。
又比如,一些依靠外賣的店,生意可能不太好做。新加坡外賣訂單,可能只佔門店收入的百分之十幾,離國內外賣訂單接近30%的佔比,差距不小。
而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新加坡的餐飲,也開始“卷”了起來。
舉個例子,不少餐飲出海來到新加坡,首先想到的不是盈利,而是佔據市場份額。所以,他們就會出高價把熱門的門店位置拿過來。
但是,這就會導致租金虛高,拉高整體成本。進而導致新幣雖然值錢,但開店利潤反而偏低的情況發生。
2024年,新加坡餐飲店開店3793家,關閉3047家。速生、速死。2025,雖然新加坡還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但對每個品牌來說,要想進入,還需要從頭考慮各種策略。
比如:價格定位。

頂天立地,不如鋪天蓋地
對於海底撈來說,在東南亞市場,它或許可以算作一個高階品牌。
在某些國家,還有不少顧客去海底撈吃飯前,會特意回家換一身衣服,搞得正式一點。
這不禁讓我想起來80年代,肯德基剛剛開到北京的時候。
以當時人均100元的工資,一頓10塊錢的肯德基,真是奢侈品牌了。後來,還有新人把自己的婚禮,搬到了肯德基店裡。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或許,真正的品牌價值,就是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文化認知吧。
那麼,海底撈是不是在全球,都堅持高階的品牌定位呢?沒有。海底撈更願意把自己定位成中高檔。
因為,雖然在東南亞,海底撈可以算高階品牌,但在歐美和日本,還是中高檔更符合實際一些。這樣,覆蓋的人群就更多。
頂天立地,不如鋪天蓋地。
奢侈跑車品牌之一法拉利,2024年全年銷量是13000多輛;而特斯拉僅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交付車輛,就有49.5萬輛。無論是市值還是聲量,法拉利和特斯拉都相差甚遠。
做頂天立地的奢侈品牌,或許光鮮亮麗。但真正的大生意,往誕生於對大眾市場的深耕。
有道理。可是,餐飲畢竟是一個有那麼一絲絲“侵略性”的生意。你來到一個新的市場,想要“鋪天蓋地”,沒那麼簡單。
很多東西,你都要從頭幹起,克服萬難。就比如:供應鏈。

供應鏈
一個餐飲品牌,想要標準化自己的餐品,就勢必要建設供應鏈。可是,來到海外,這供應鏈建設,又該從何做起呢?
這時候,就要分幾步走了。
比如說,在剛剛進入市場,只有1-2家店的時候,不著急建設自己的供應鏈,去找當地最好的供應鏈,先和他們合作。
這樣,成本雖然有點高,但值得。因為,你就能借合作,逐漸摸清當地供應商的工廠都在哪,能供應的量又是多少,各家優劣如何。
再之後,隨著門店數量增加,比如說5家,你就可以建設中央廚房了。集中採購,統一加工,標準化餐品口味。這,就是供應鏈的雛形。
之後,再逐步積累能力,最終融入當地市場。
目前,海底撈在新加坡,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供應鏈。但他們的供應鏈,卻並不是全部供給海底撈的,還有大約一半的產能,承接了其他品牌的供應鏈需求。
此時,供應鏈的角色,就從一個“花錢的”,變成了“賺錢的”。
從借力,到造血。
而這種“把某部門單獨拿出來成立公司”的操作,對於海底撈來說,不算特別。
在全球化體系中,他們就成立了頤海國際,專供火鍋底料,成立蜀海公司,保障食材供應,成立微海諮詢,提供人員招聘、管理培訓等服務。
這,就給海底撈的海外直營模式,帶來了有力支援。

直營連鎖
提到海底撈的特點,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海底撈特色”的服務和菜品。
是的。服務和質量,是立身之本,那就一定要好好堅持。哪怕,是到了大洋彼岸。
可是,如何堅持呢?海底撈給出的答案之一,就是:直營連鎖模式。
相對於加盟店,直營模式又出人又出錢,對於門店服務和餐品品質,自然更容易管理。雖然2024年,海底撈宣佈嘗試開放加盟,但根據《中國企業家》報道,海底撈會堅持直營為主,加盟店的佔比會相對較少。
直營,連鎖。有了直營,就能用連鎖,連住利益,鎖住管理。

管理人心
為了“連住利益”,海底撈特地設計了一套特別的店長分成體系。
店長,可以從餐廳的利潤裡分紅。這就等於在直營體系內,創造了創業者的激情。店長知道:只要把店經營好,就能持續獲得分紅。
分錢,看似是把到手的利益分了出去,但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反而可能更有利於企業發展。
舉個例子。
拓店時,主要負責人大機率就是未來的店長。
因為海底撈的品牌有很好的引流效果,所以很多商場都希望他們入駐,尤其是自身經營不善,流量缺乏的。
所以,這些商場物業往往就會給這些拓店人員“好處”,可能有好幾萬,甚至十幾萬現金。
但這時候,這些未來的店長,都不會接受這些“好處”。因為一旦選擇了比較差的地段,店本身的收益就會縮水,從而連帶他們的收入縮水。
從企業管理角度來說,就減少了大量的管理成本。
當制度不足以規範所有行為的時候,你就只有對員工好。這就是:管理人心。
而對於海底撈的店長來說,除開在自管餐廳拿分紅之外,他們還有一個方式賺到更多錢,那就是:師徒制。

師徒制
當年,海底撈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店長數量跟不上,分店開出去,沒有到位的管理,店越開越賠。
怎麼辦?師徒制,就立了功。
你不光管自己的店,你還要教徒弟,徒弟再帶徒弟。雖然看上去麻煩,但徒弟和徒孫的店一旦盈利,也要給你分成。就這樣,海底撈就有了取之不盡的優秀店長,擴張自然不成問題。
到了現在,海底撈全國1300多家店,基本上每家店的店長,都能找到自己的師傅,或者徒弟,或者二者皆有。
師徒,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超越了組織和管理的關係,形成了海底撈內部的強大紐帶
很多店長,都會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經驗教給徒弟。因為如果徒弟,甚至徒弟的徒弟出去當店長,師傅也是可以從從直系的徒子、徒孫管理的餐廳裡分紅的。
甚至當某位店長,能有6個以上的徒弟出去開店,他就可以成立自己的家族,進行裂變。
而當徒弟犯了錯,師傅也會承擔連帶責任。所以,當師傅覺得徒弟哪裡做的不到位的時候,就會主動溝通,相當於節省了人事部和稽查部的工作成本。
除開對店長分紅,海底撈還會想辦法,給每一個員工多勞多得的機會。
比如,計件工資制。

計件工資
你知道嗎?在海底撈裡,服務員傳菜,都是傳一盤菜,拿一份錢的。
這聽起來是不錯,可是,怎麼計數呢?自己報嗎?
管理,肯定不能把獎懲放在人性的對立面。當一個人報多少工作量就拿多少錢的時候,再正直的人,也很難不起貪慾。
海底撈,用了一個小小的手環,解決了這個問題。只要你從後廚拿一盤菜,掃一下,就計數一次。
那我一次傳菜,能不能趁別人不注意,多掃幾次?很難。因為整個系統有防作弊機制,當他發現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間隔內掃了很多次的時候,就會觸發作弊檢測。一經發現,立刻開除。
既有激勵,又有約束。員工才能在規則之內,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對於每一個企業來說,出海,都是一場自我博弈。
因為來到一個個新的市場,你總要堅持一些東西,然後改變一些東西。
今天,我們看到了新加坡的海底撈。在這裡,他們重新建設了供應鏈,一點點地招聘本地員工,服務本地客人,提高著自己的“本地率”。
一切,似乎都要從頭來過。
但即便如此,也有些東西,是不能變的。比如,服務和質量。比如,連住利益,鎖住管理。又比如,制度管住行為,用溫暖留住人心。
真正的全球化,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在保持本質的同時,學會改變。
這,或許就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必修課。
好了。我喝完碗裡最後一口麻辣牛奶鍋底,心滿意足。這趟新加坡之旅,不光學到了,也吃到了。開心。
繼續在參訪的路上。也期待你,明天再來。
P.S.
天氣,暖和起來了。是時候,出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陸續去到了沙特、阿聯酋、日本、墨西哥、越南、印尼、美國。
2025年,我們也會繼續走在問道中國、問道全球、問道內心的路上。
此刻,我們正在新加坡,看這個地域狹小、天然資源匱乏、人口大約只有600萬的小島國,是怎麼在世界舞臺上脫穎而出的。
3月28日晚上19:00,我會在劉潤影片號直播間,與你毫無保留地分享我在新加坡的所見所聞。
歡迎你點選下方“預約”按鈕,來直播間坐坐。
接下來的6月28日-7月7日,我們會去到英國。看看“世界第一城”的美譽,究竟從何而來。
8月14日-8月17日,我們會去到吉林。見山,見水,見自己。直到我們,找到內心的答案。
8月30日-9月7日,我們會去到非洲。看看那片最狂野的土壤裡,開出了什麼樣的花。
現在,我也想邀請你,與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中國,問道全球,問道內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 30年前的北京城,有種時髦叫做:婚宴辦在肯德基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FTFF9NH0543QWFE.html
  1. 法拉利:2024年全球銷量13,752臺,同比增長0.7%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467769415921041931
  1. 特斯拉2024全年交付超178.9萬輛,國內銷量再創新高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105A0473D00
  1. 海底撈首度回應,關於加盟的10個問題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326A02JLV00

觀點/ 劉潤  主筆/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46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