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明星代言,沒有醫藥背景,一個去年才成立的公司,卻靠著一款兒童咀嚼片,在半年內撬動了超10億元的GMV。
這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一個名為“養能健”的保健品品牌,在抖音平臺上真實上演的增長奇蹟。
瞄準“身高焦慮”這一隱秘而龐大的市場情緒,養能健背後的運營團隊用專家IP構建信任,用演算法投流製造爆款,用內容話術精準收割需求。
這套類似美妝白牌的打法,重塑了傳統保健品銷售邏輯。
然而,在聲量與銷量齊飛的背後,關於產品合規性、IP資質及可持續性的質疑,開始浮出水面。
01 保健品“新銳”,靠“身高焦慮”半年賣了10億
2024年6月,養能健才正式入駐抖音,僅僅半年時間,它就“一飛沖天”。
根據蟬媽媽統計,其日均銷售額從2024年8月的300萬元增長至同年10月的600萬元,並在2024年9月達成了累計1億元GMV。
到2025年1月,僅7個月的時間,養能健的累計GMV已經突破了10億元,平均每月複合增長率高達77%。
短短半年時間,養能健已經超越了仁和、五個女博士、WONDERLAB萬益藍等成立數年的品牌,在抖音醫藥保健賽道位列第二,僅次於諾特蘭德。
首先看產品,養能健的主打產品是“γ-氨基丁酸多維營養咀嚼片”,定價398元/3瓶,相比國際大牌和部分知名國產品牌,相當有價效比。
該產品為針對未成年人營養補充的咀嚼片,其海報上的標語為“多維營養,呵護成長”,號稱“4大氨基酸+13種營養”。
實際上,養能健不是在賣氨基丁酸,而是在販賣每一個媽媽擔心孩子長不高的深層焦慮。
該品牌的成交人群畫像顯示,女性消費者佔比接近70%;在年齡上則是31-40歲、41-50歲居多;三線城市佔比最高,河南是使用者最為集中的省份,佔比超過10%,但綜合來看,全國各個省份的成交佔比還算平均。
▲養能健的品牌成交人群畫像,圖源蟬媽媽,資料日期截至2025年3月
有意思的是,這個保健品品牌背後,不是傳統的醫藥企業,也不是像諾特蘭德那樣的功能性食品公司,而是一家電商MCN公司。
資料顯示,養能健的母公司是廈門孩很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孩很棒),成立於2024年2月。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只是一個銷售運營方,沒有自己的生產工廠,也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
中國經濟網上的企業展示公告顯示,該公司是一家大健康電商MCN公司,一群由平均年齡27歲的夥伴組成的創業團隊,主要服務小學家長群體,圍繞兒童健康需求開發產品。
企查查顯示,孩很棒公司有兩大股東——廈門浪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曾用名為廈門浪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浪起文化)和廈門扶搖萬重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60%和40%。
資料顯示,浪起文化是一家以抖音平臺為主的傳媒公司,主營業務包括:抖音培訓、抖音直播電商、抖音短影片帶貨矩陣、線上教育等,旗下矩陣號粉絲超千萬。
這樣的團隊在電商圈被稱為“廈門幫”。近幾年,“廈門幫”帶著美妝白牌在抖音攻城略地,打造了許多“一夜爆紅”的增長神話。
有媒體表示,養能健可以說是“廈門幫”的白牌打法在保健品賽道的代表作,只不過更加先進了,手段更成熟了。
養能健能夠迅速崛起,首先是靠差異化定位,它精準抓住了想讓孩子長高的家長的痛點。
它的細分人群也選的好,7-18歲的孩子,是目前國記憶體量的青少年群裡中最大的一批人。如果養能健的產品是定位在1-7歲的孩子,由於近些年出生人口的大幅下滑,這部分人群是收窄的,可能不會有現在的效果。
其次是專家IP打造。養能健並沒有找自帶大流量的明星代言,也沒有找當紅的大主播,而是邀請了兩位專家打造創始人IP。據品牌介紹,養能健有兩位“產品聯合創始人”,分別是奧運營養師呂清政和北京協和醫科大博士魏雪飛。在百度上搜索“魏雪飛”,並沒有相關資料。
該品牌打造的核心IP賬號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奧運營養師呂爸【兒童成長】”,已經積累了146.7萬粉絲,銷售了215萬件產品;另一個是“@清華馮博士”,目前粉絲數量57.3萬,簡介寫著養能健首席研發專家、前北大青顏博識聯合實驗室研發專家。
▲抖音賬號“@奧運營養師呂爸【兒童成長】”的影片及直播間截圖
在冷啟動期間,這兩個賬號以釋出科普類影片為主,塑造IP的真實身份。等到賬號積累了一定的自然流量以後,再加入各種為IP疊加信任背書的操作:出席CCTV採訪、參加行業大會、清華大學演講等等。
這兩個賬號也在做帶貨直播,有時是本人在直播講解,但大部分時候是其他主播代為講解。雖然講解難度不高,但主播們一般都會在講解過程中展示博士學位證書、專利證明等具有“足夠含金量”的物品以吸引消費者。
上述兩個專家賬號透過短影片科普“基因決定下限,營養決定上限”的科學理論,將兒童身高問題從醫學領域升級為家庭焦慮。
在直播間裡,主播們會刻意透過“7歲不補鈣,17歲就來不及”、“跟時間賽跑”、“骨齡閉合前最後視窗期”等話術,激起了家長擔心孩子長不高的深層焦慮。
2024年機構最新資料顯示,我國12-18歲青少年平均身高較10年前增長3.8釐米,但仍有52%的家庭深陷“身高焦慮”。
這種焦慮讓成長類保健品得到追捧。資料顯示,2023年,我國電商平臺售出6.1億件成長保健品,總成交額達1154.5億元。養能健背後的運營團隊便是抓住了這種焦慮。
孩子吃了能長高,是家長們最關心,也最會買單的產品賣點,幾乎沒有之一。
不過,抖音平臺是不允許品牌方直接宣傳這種賣點的,所以這個運營團隊並沒有直接講功效,而是透過奧運營養師這個IP人設,給消費者造成一種誤解:奧運冠軍的身高、體能優勢都是靠吃這些保健品帶來的。再加上有清華博士的背書,又增加了幾分可信度。
此外,養能健的快速崛起還離不開一擲千金的勇氣。千川投流也是該品牌能夠在短期內崛起的關鍵因素。蟬媽媽資料顯示,其直播間付費流量佔比高達80%-95%。
為了讓投流方式更簡單、投流ROI更高,養能健透過“γ-氨基丁酸多維咀嚼片”單一爆品迴圈講解,將抖音的“追爆品”機制發揮到極致。該品牌的直播間日常只上架3款產品,集中資源推廣其主打單品。這種打法本質上是“用流量換銷量”。
可見,養能健的崛起路徑跟抖音美妝白牌有些類似,但具體操作上又有些不同,以往美妝白牌更依賴有龐大粉絲數量的明星或者超級大主播帶貨,而養能健則透過“專家IP+千川轟炸”的模式迅速崛起。
那麼,養能健未來是否也會跟美妝白牌一樣,面臨著“爆紅容易長紅難”的世紀難題呢?
不可否認,養能健的崛起是一場“教科書式”的品牌突圍。
透過打造“專家IP”,精準錨定父母的身高焦慮,再輔以單品迴圈、重投流的打法,品牌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0到1的冷啟動。
然而,這條看似高效的增長路徑,也潛藏著諸多隱患與變數。
首先是產品宣傳合規的風險。養能健的產品本質上屬於普通食品,並未獲得藥品或保健品的批文,但在內容傳播中,該品牌卻透過奧運營養師人設隱晦宣傳“促進青少年長高”功效(如奧運冠軍案例暗示),規避平臺對醫療效果的明文限制。
這種擦邊球宣傳可能因《廣告法》對保健品功效的嚴格規定而面臨處罰風險,尤其是若消費者實際效果未達預期,容易引發集體投訴和媒體曝光。
另外,其核心IP“奧運營養師呂清政”和“協和博士魏雪飛”的權威性尚未經過長期驗證。參考行業過往案例,若人設真實性或專業資質被質疑,將直接導致品牌信任崩塌。
其次是流量模式的可持續性困境。高達80%的流量來自千川付費投放,單月投流成本或超千萬。這種模式一旦遭遇平臺演算法調整(如抖音限制保健品廣告),或競爭對手抬高出價,ROI將急劇下降。
此外,付費流量使用者多為“被動觸達”,在賬號粉絲增長紅利期過後,所吸引的新觀眾可能會與品牌目標客群匹配度逐漸降低,高居不下的CPM(千次展示成本)會企業利潤被吞噬。
流量來的快,使用者離開的也快。被動獲取的使用者缺乏忠誠度與品牌認同,很難沉澱為長期資產。更危險的是,持續投放下的內容質量若不能同步提升,極易出現“使用者免疫+轉化下滑”的雙殺局面。
該品牌當前內容以“專家科普+焦慮營銷”為主,長期重複相同話術,如“與時間賽跑”“基因決定底線”,易引發使用者審美疲勞。例如“五個女博士”因長期使用“女性衰老焦慮”話術,遭使用者反感和媒體批評。
最大的隱患還是產品方面。歸根到底,一個品牌能否長紅,產品才是核心。而養能健的產品品質是否過關?還是個有待驗證的問題。
目前,養能健的產品目前並無公開的、系統的臨床試驗資料支援,所謂“有效”主要依靠名人故事與專家話術來強化認知。如果消費者發現“補了三年沒長高多少”時,信任崩塌帶來的反噬可能比增長更迅猛,帶來輿論反噬、使用者流失、監管介入等連鎖危機。
養能健模式本質是“流量驅動型快消品打法”在保健品領域的移植,短期內可透過成熟的投流體系起量,但存在合規性、可持續性等多重風險。如果沒有過硬的產品力,所有增長都將是曇花一現。
來源 | 鎂經(ID:mgjing001)
作者 | 鎂經小組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