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桃色吃瓜是越吃越高尚

一封對肖飛生活糜爛的舉報演變成全網對教育公平正義的集體叩問,這或許並非舉報人的初衷,也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然而,隨著對董襲瑩家庭背景和醫學資質的討論,這場全網的關注熱點已經從道德吃瓜變成對協和4+4公平的質疑,似乎變得更加高尚了。

董襲瑩背靠正局級的國企(中冶建研院總經理)老爸和副處級(北科大副院長)老媽以及未經證實的家庭關係。
在國外野雞大學轉了一圈,野雞變鳳凰,回國協和4+4,憑藉一篇正文30頁的博士畢業論文,順利走向協和手術檯。
網友並沒有止步於此,透過對協和歷年4+4錄用名單的查閱,網友很快發現一些與董襲瑩經歷類似的人員。
例如,盛璽澄。她是北京協和醫學院“4+4”試點班2025級冬季招生擬錄取學生。
根據網路資訊,盛璽澄的教育路徑顯示:其早年以文藝特長生身份進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後透過推薦進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本科,再被推薦至協和醫學院“4+4”專案攻讀醫學博士。這一路徑被部分網友認為可能涉及家庭背景或特殊推薦機制。
與之相反,陳月如的故事含金量卻在這種對比中增加,她的故事被大家轉發。
據媒體報道,陳如月2017年參加了高考,並順利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專攻當時熱門的金融專業。
進入大學以後,陳月如決定將自己的學習方向轉向醫學領域,大四期間,她一邊準備本科畢業的工作,一邊透過自學、參加學術講座、參與科研專案等多種方式,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並嘗試申請北京協和醫學院的“4+4”醫學教育模式。
這一專案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水平醫學人才,透過四年的非醫學教育與四年的醫學教育相結合,最終授予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然而她未能如願被錄取。
為了心中的夢想,她決定重新高考。2024年的6月,陳如月再次勇敢地站在了高考的考場上。考試結束後,她收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她的分數已經超過了上海交大醫學院在上海綜合評價批次的錄取線。
陳月如這種正兒八經的高考傑出學子,能夠考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能夠二次高考上海交大醫學院,為什麼在申請協和4+4的時拼不過董襲瑩等人,引發網友的感慨和思索。
或許陳如月這樣的人本來是應該進協和的,但由於“競爭激烈 ”沒能考入,現在大家已經知道這個競爭激烈的原因了。
協和等國內少數醫學院“4+4”模式的初衷應該是好的,比如可以吸納計算機、材料學等跨學科人才,推動精準醫療發展。
但當跨行學生憑藉高學歷和資源優勢“插隊”進入醫療行業,普通醫學生的努力是否被貶值?
更重要的是,患者作為醫療服務的最終承受者,他們的權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
這起桃色事件如果能引起全社會對這些問題更嚴肅的討論,促進我們的醫學培養體系更公正完善,也許是壞事變好事。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路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