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
——狄德羅

據央視新聞訊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佈局重大科技專案。全國人大代表,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孫澤洲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我國將在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取樣返回。
孫澤洲介紹,火星是太陽系內和地球最為接近的行星,此前我國已經透過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探測,後續將透過天問三號任務實施火星取樣返回。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孫澤洲:火星取樣返回任務,可能集中在2030年前後。到達火星時基本上是火星的秋冬季,為了要實現火星著陸和取樣返回任務,在軌道設計上或者是在火星軌道停留上,這些方案都要做設計和選擇。
孫澤洲表示,此前我國已經積累了四次登陸月球、一次登陸火星、兩次地外天體取樣返回的經驗,為實施火星取樣返回打下了基礎。但由於火星距離地球遙遠、火星和月球有很大不同,因此,仍然面臨許多挑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孫澤洲:月球上起飛是要克服1/6地球重力影響,而在火星上需要克服1/3地球重力影響。同時還要考慮到火星表面起飛的氣動,對於探測器的阻力作用以及氣動外形的約束等,需要更大的能量才能把相同質量的載荷,從火星表面送到火星軌道上去,這也就帶來了很多新的約束和挑戰。
火星是和地球最像的行星,因此,世界各國都希望對火星進行探測,這將豐富我們對類地行星的認知,瞭解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2025年中國航天大會,將於4月23—26日在上海盛大召開。這一備受矚目的盛會,作為中國航天日重要的活動,已成功走過八屆光輝歷程。如今,它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專業性、綜合性、國際性盛會,是全世界瞭解中國航天的重要視窗。

今年的中國航天大會,更是亮點紛呈。大會期間,將舉辦20餘場形式多樣的活動,全面覆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與社會等多個關鍵領域。不管是主論壇上的重磅院士報告,還是分論壇上的學術深度探討;不管是航天科普知識的廣泛傳播,亦或是精彩紛呈的科普文化活動、震撼的展覽展示,都將一一呈現。屆時,國內外航天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各界精英將齊聚上海,圍繞航天技術創新、產業協同發展、國際合作交流等重要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共同見證中國航天事業邁向新徵程,感受中國航天的磅礴力量。
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重鎮,具備深厚的產業基礎和創新氛圍。本次大會在上海舉辦,將進一步促進航天技術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激發全社會對航天事業的關注與熱情。

江蘇深藍航天有限公司近日完成近5億元的新一輪融資,由泰安遠望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領投。該公司是國內首家專注於可回收複用液體火箭研發的商業化航天企業,估值已超50億元。其核心產品“星雲一號”是國內首支可回收液體運載火箭,運載能力2噸級,整體推力180噸,具備入軌和子級回收能力。另一款在研的“星雲二號”火箭規模更大,近地軌道運載力突破25噸級,整體推力超1000噸。公司自主研發的“雷霆RS”發動機採用針栓噴注技術,支援10次以上覆用,生產環節採用3D列印一體化製造,顯著降低成本和生產週期。
深藍航天在山東濟南建有國內最大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測試場,並在泰安佈局增材製造基地,預計年產160臺發動機。公司計劃近期進行星雲一號的高空回收試驗,並於年中執行首次入軌+垂直回收雙驗證發射。星雲二號計劃2026年首飛。未來,深藍航天將重點發展大推力發動機和大型火箭,致力於提供低成本、高頻次的發射服務,推動商業航天產業發展。

濟鋼集團衛星製造專案於2025年3月正式獲批,填補了山東省在航天領域的空白。該專案位於濟南市高新區算谷產業園,總佔地75畝,規劃三年後實現年產500公斤級衛星100顆的產能。其中,一期工程預計2025年5月建成,投資4.5億元,包括研發車間和衛星AIT廠房。廠房配備高精密測量裝置和試驗系統,具備力學、EMC、熱、磁等全系列環境試驗能力,可提供整星AIT、製造、在軌交付及衛星遙感資料應用等服務。此外,濟鋼集團還成功發射了“濟鋼一號”“濟鋼二號”衛星,標誌著其在空天資訊產業的重要突破。該專案將推動濟南市航天產業的發展,助力山東省在空天領域實現新跨越。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衛星遙感平臺建設專案於近期完成招標,中標單位為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標金額為630萬元。該專案預算745萬元,吸引了10家單位參與投標,包括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長光衛星憑藉技術優勢和合理報價脫穎而出。
專案建設內容包括平臺功能建設、業務場景研發和與行內系統的對接。平臺將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軟體開發中心(西安、合肥)實施,試執行和上線投產地點為總行。專案基於全信創環境,旨在透過衛星遙感技術助力國儲林、高標準農田等專案,實現遙感資料智慧分析、預警核查等功能,提升農業金融服務的智慧化水平。

NASA宇航員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在國際空間站滯留九個月後,終於迎來返回地球的時刻。他們原計劃執行為期一週的任務,但因波音“星際客機”飛船在對接過程中出現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洩漏等問題,無法安全返回地球,任務被迫延長。
在國際空間站期間,兩位宇航員不僅完成了既定任務,還進行了太空行走等額外工作,並始終保持樂觀態度。儘管面臨資源短缺、生活不便以及長期微重力環境對身體的潛在影響,他們依然積極應對。
根據計劃,接替團隊將於3月12日搭乘SpaceX龍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雙方交接工作後,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將與NASA宇航員尼克·黑格以及俄羅斯宇航員亞歷山大·戈爾布諾夫一同返回地球。

2025年3月2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諾基亞公司和Verizon公司宣佈成功將諾基亞的軍用級5G解決方案整合到洛・馬公司的5G.MIL®混合基站中,並展示了其與Verizon網路的互操作能力。此次演示透過開放系統架構和商業標準,將商業5G與戰術通訊系統無縫整合,實現了混合基站與混合使用者裝置(HUE)之間的連線,使用者可在商業5G和戰術LPx波形間切換,同時保持安卓裝置上的應用會話不間斷。
整合工作在Verizon波士頓創新中心和洛・馬賓夕法尼亞州實驗室完成,最終測試在洛・馬得克薩斯州設施進行。該合作將助力持續整合新技術,如將諾基亞5G技術納入洛・馬佛羅里達州5G.MIL實驗網路,並結合Verizon能力,為作戰人員提供低延遲、高頻寬和安全連線,支援即時資料傳輸與先進態勢感知能力。未來,團隊將擴大測試範圍,增強技術產品,實現更廣泛的戰術通訊系統互操作性和安全的公共-專有網路配置,以滿足國防領域的獨特需求。

美國微納衛星星座運營商Spire於2025年3月3日宣佈,其在軌衛星首次成功驗證了星間雷射通訊技術。此次驗證在2023年6月發射的兩顆配備光學星間鏈路(OISL)載荷的衛星上完成,雷射通訊傳輸距離可達5000公里,實現了安全、即時的雙向資訊傳輸。該技術顯著提高了資料傳輸速度,增強了通訊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了資料延遲,可廣泛應用於天氣預報、全球通訊、導航和環境監測等領域。
Spire公司透過將OISL載荷體積大幅縮小至紙巾盒大小,使其能夠搭載在小衛星上,實現了過去只有大型衛星系統才能達到的效能。Spire成立於2012年,已發射140多顆Lemur立方星,其中110顆仍在軌執行,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功能衛星星座”。2025年,Spire計劃發射更多衛星以補充星座,並繼續推進雷射通訊技術的應用。雷射通訊與低軌小衛星星座的結合,正成為未來航天通訊的重要發展方向。

3月3日,美國麥克薩公司(MAXAR)宣佈獲得研製一顆重6800千克商業靜地軌道(GEO)通訊衛星合同,但未透露具體客戶身份。這是該公司近兩年來獲得的首個GEO通訊衛星合同。

受低軌巨型星座衝擊,傳統GEO衛星市場需求降至歷史低位。據諮詢公司Novaspace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僅簽訂6個商業GEO通訊衛星合同,創2004年以來最低水平。2025年全球僅公佈2個商業GEO通訊衛星合同:2月10日歐洲泰阿空間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宣佈獲得挪威航天公司(Space Norway)合同,為其研製THOR-8衛星並計劃於2027年發射;另一個是本次麥克薩公司所獲合同。

北約透過與SES公司合作,利用其中地球軌道(MEO)服務提升衛星通訊能力的韌性。2024年9月,北約支援與採購局(NSPA)授予SES公司合同,透過其O3b mPOWER衛星星座為北約成員國提供高效能、低延遲的衛星通訊服務。該服務屬於全球商業合同衛星通訊支援合作伙伴關係(GCC SATCOM SP)計劃,由美國和盧森堡牽頭,旨在強化北約的太空合作。
SES的O3b mPOWER系統具備靈活的波形和技術應用能力,支援高畫質視訊通話和無縫資料傳輸,滿足軍事和政府行動的需求。L3哈里斯技術公司為該系統提供認證終端,其“黑豹”II型終端是首款嵌入mPOWER技術的戰術終端。此外,美國計劃在全球建立六個中地球軌道主權閘道器,以增強衛星網路的韌性和安全性。
2025年1月,荷蘭加入GCC SATCOM SP,進一步強化了該計劃的多國合作性質,凸顯北約在衛星通訊和國防技術領域的合作日益增強。
據佛羅里達州州長稱,SpaceX 計劃投資至少 18 億美元,在佛羅里達州的「太空海岸」建造新的星艦發射臺和處理設施。這將是星艦專案在德克薩斯州以外的一次關鍵擴張,目前仍在等待環境評估的審批。
據悉,SpaceX 公司一直在尋求在其位於佛羅里達州的主要發射場附近建造新的星艦發射臺,同時該公司正在德克薩斯州進行下一代火箭的早期開發和測試,該火箭旨在將更多的衛星送入太空,並在本世紀晚些時候將人類送上月球。
SpaceX 計劃在佛羅里達州為星艦建設兩個發射臺,其中一個靠近該公司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主發射場 LC-39A,另一個潛在選址是在卡納維拉爾角太空軍基地的 LC 37 發射場附近。目前,靠近 LC-39A 的星艦發射臺已經在建設中。
3 月 5 日,兩位開創性科學家安德魯·巴託和理查德・薩頓因其在人工智慧訓練技術領域的卓越貢獻,今天榮獲了 2024 年圖靈獎。然而他們在領獎之際,卻對當前人工智慧開發中的安全隱患表達了深切擔憂。
圖靈獎被譽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獎金高達 100 萬美元(當前約 726 萬元人民幣),此次巴託和薩頓憑藉開發「強化學習」技術而共同獲獎。
強化學習是一種透過試錯訓練人工智慧系統做出最佳化決策的機器學習方法。谷歌高階副總裁傑夫・迪恩(Jeff Dean)稱這一技術是「人工智慧進步的關鍵」,並且一直是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核心支柱」,包括 OpenAI 的 ChatGPT 和谷歌的 AlphaGo 等突破性模型都受益於此。

巴託是馬薩諸塞大學的研究員,而薩頓曾是 DeepMind 的研究科學家。他們指出,許多人工智慧公司在產品尚未經過充分測試的情況下便急於推向市場,這種做法無異於「建造一座橋,然後透過讓行人使用來測試其安全性」。
蘋果新款 Mac Studio 正式釋出,和此前傳聞一致,這款產品有兩個版本,一款配備了 M4 Max 晶片,另一款則配備了全新的 M3 Ultra 晶片,這也是 M3 Ultra 這顆晶片首次問世。
M3 Ultra 晶片是蘋果宣稱其迄今打造的最強晶片。蘋果表示,M3 Ultra 配備了 Mac 效能最強勁的 CPU 和 GPU,神經網路引擎核心數量翻倍,統一記憶體容量創個人電腦新高。
新 M3 Ultra 晶片配備最多 32 核中央處理器,包含 24 個性能核心和 8 個能效核心。據蘋果官網介紹,M3 Ultra 晶片的效能最高可達 M2 Ultra 晶片的 1.5 倍,較 M1 Ultra 晶片更是提升了 1.8 倍。

此外,M3 Ultra 晶片可選配最多 80 核圖形處理器,並支援最高 512GB 統一記憶體。與 M4 Pro 和 M4 Max 晶片一樣,M3 Ultra 晶片也集成了雷靂 5 技術支援。
至於 AI 訓練 + 大模型執行能力,蘋果宣稱搭載 M3 Ultra 處理器的 Mac Studio,可以在本地執行 600B 規模的大型語言模型。
M3 Ultra 的官網介紹中,直接用「登峰造極的效能」來形容它的定位,甚至微信推文中已經明確提到了可以用於模型訓練的相關工作。
這一代 Mac Studio 延續了前代的 ID 外觀設計,但分為了 M4 Max 和 M3 Ultra 兩個版本,M4 Max 晶片的版本擁有 32GB 記憶體和 512GB 的硬碟空間,起售價 16499 元。搭載 M3 Ultra 晶片的版本擁有 96GB 記憶體和 1TB 的硬碟空間,起售價 32999 元,頂配版價格已突破 10 萬元。
>End
>>>
太空與網路綜合轉載。來源:參考訊息、光明網、國際火箭發射、國際航天愛好者、微視航天。
支援保護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