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遇蘇東坡》:萬千煩憂,終需內求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瑾山月
來源:每晚一卷書(ID: JYXZ89896)
越有智慧的人,越懂得向內求。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亞楠朗讀音訊
說起蘇東坡,你的印象是什麼?
豪放、豁達、樂觀、吃貨,人生遊戲的超級玩家,文學藝術的集大成者……
他彷彿生來就是一個傳奇,一個熱烈的、絢爛的,獨屬於中國人的精神領袖。
然而,文化博主@意公子,在研究蘇東坡數年之後,卻將他的人生濃縮為四個字——
被貶、重建。
在新作《人生得遇蘇東坡》中,意公子去掉蘇東坡的層層濾鏡,寫出了他作為人的喜怒哀樂,以及同樣作為人的抗爭求索。
在書裡,你將重回那個群星閃耀的北宋,看蘇東坡如何閃亮登場,又是如何急轉直下。
原來,所謂豁達、樂觀,真沒那麼容易做到。
他也曾無數次懦弱過、絕望過,無數次在萬千煩憂中喪失信心。
但最終,他依仗自己堅韌的心,逆轉了人生局面,活成了那個魅力無限的蘇東坡。
《人生得遇蘇東坡》這本書,並非蘇軾的個人傳記。
而是作者作為一個普通人,與蘇東坡的一場跨越時光的對話。
書中的蘇東坡,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為迷茫無助的我們指點迷津。
世事紛擾,煩惱叢生,但人只要不認慫,這輩子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越有智慧的人,越懂得向內求。
哪怕人生之路荊棘叢生,哪怕已被傷得體無完膚。
但只要不自棄,懂得向內求,就沒有什麼能擊垮你。
01
  • 人生實苦,誰也躲不過憂愁侵擾。
翻開這本書,第一幕就令人心驚膽戰。
那是1079年,一個肅殺的秋夜,太湖鱸鄉亭邊,孤零零地飄蕩著一艘小船。
船頭船尾間,蘇東坡眉頭緊鎖,來回徘徊。
當時,他只有一個念頭——自殺。
幾天前,烏臺詩案爆發,政敵網羅的罪名,大有置他於死地之勢。
而押解回京的路上,御史臺同僚的冷漠,親友們的絕望,又一次次刺痛了他。
厄運來得猝不及防。
前一天,他還是萬民愛戴的湖州“市長”,光彩奪目的文壇巨星。
而現在,他卻是因言獲罪的朝廷欽犯,任人魚肉,生死未卜。
遙想二十多年前,他赴京科考,一鳴驚人,被歐陽修視作文壇接班人。
四年後又以北宋開國第一的制科考試成績,名震京師,被仁宗評為宰輔之才。
可之後呢?
他還未大展拳腳,仕途就被“王安石變法”攔腰斬斷。
王安石一變法,歐陽修、司馬光、富弼都走了,再無人提攜他。
於是蘇東坡自請出京,開始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做“知州”的日子。
那些年,他目睹百姓的悽苦卻無能為力,試圖糾正新法,卻被政敵更猛烈地抨擊。
在書裡,作者詳述了蘇東坡一貶再貶的經歷。
烏臺詩案後,他自殺不成,而後押解回京,經過長達130天的審訊,最後貶至黃州。
但,這還不是最低谷。
數十年後,他又捲入黨爭,被貶去了更荒蠻的惠州、儋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海南。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真是起伏跌宕,似乎沒有一刻是安穩的,如願的。
可見,這世間的風霜雨雪、憂愁哀苦,人是躲也無處躲,擋也擋不住。
我們只能在無數個暗夜裡踽踽獨行,在看不到頭的苦楚中備受煎熬。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人再有抱負有才幹,也要在困境中受苦,在痛苦中沉溺。
千難萬難間,我們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當人生跌入絕境,留給我們的也只有一條路:自救。

02
  • 改命的最好方式,是凡事向內求。
作者在書裡對蘇東坡有這樣一段概括。
他的人生,被烏臺詩案一分為二。
四十四歲之前,是萬人仰慕,是北宋新星;
四十四歲之後,是身陷困苦,卻又樂天知命的蘇東坡。
起初,作者也滿心疑慮:人在逆境中,天生就可以快樂嗎?
她也十分好奇,明明已入死局,蘇東坡是怎麼“活下來”的? 
而細細探究一番才發現,原來答案就藏在他被貶後的日子裡。
1080年正月初一,蘇東坡沿著一條破敗的驛道抵達黃州,被安排在一處名為定惠院的小寺,與僧人同住。
他沒有自己的住所,也沒有多少盤纏,更無親友相伴以及隨從侍奉。
他有的,是缺月、是殘更、是孤鴻,是枯敗寒枝,是寂寞沙洲……
但正是在這樣的絕境中,蘇東坡開啟了他的“劫後重生”。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默坐省察:獨坐禪房,反省己過,清理思緒。
每隔一兩天,他就會去不遠處的南安寺,燒火取暖,焚香沐浴。
之後散開頭髮,繼續靜坐,外聽呼吸,內觀心神。
不知不覺間,他雜念止息,怨懟消解,心境平和。
安頓好心神後,他的第二件事,就是“向外走”。
先解決住宿溫飽問題。
在黃州太守陳君式的幫助下,他搬去了臨皋亭官驛,將一家老小接來團聚;
後在友人馬夢得協調下,申請到一塊耕地,開始種稻子、麥子、棗樹、栗子。
生計不成問題了,蘇東坡那顆好玩的心又蠢蠢欲動。
他一有空就去遊山玩水,還建了個雪堂,會客暢聊。
最絕的,還是他對美食的研發,釀酒、烹肉、燉魚……
天地之大,在他眼裡,處處都是“食材”。
作者在書裡由衷地佩服:
“蘇東坡一直被貶一直在吃,放到今天,絕對是千萬級的美食博主。”
蘇東坡,從二十來歲起離開眉山老家,之後在做官與被貶間來回跋涉。
幾十年間,他足跡從最北的汴京,到最南的儋州,中間還橫跨十幾個州縣。
然而,你若問他:如此顛沛流離,怎麼受得了啊?
他卻微微笑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千般愁思,萬般苦惱,在你心安的那一刻,都將煙消雲散。
人只要意識到向內走,就能啟用內心深處最原始的生命力。
這份力量,會在你愁苦時給予安慰,在你絕望時賜予希望。
什麼運氣好壞,什麼富貴貧賤,什麼得意失意,都成了不值一提的毛毛雨。
穩住自己,豐盈內心,再苦的日子都能被咂摸出甜。
向內走,去點燃心裡的光,便能照亮生命的路。
03
  • 所有的豁達,都是因為找到了自己。
在書裡,蘇東坡與張懷民夜遊承天寺的故事,讀來妙趣橫生。
作者說,在現代人看來,比起蘇東坡的誕辰,“蘇東坡大半夜去承天寺找張懷民第n週年”更被稱道。
就連“懷民亦未寢”,在網上都成了被二度創作的流行梗。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深夜,蘇東坡剛準備睡覺,忽然瞥見如水的月光灑進屋子。
他頓時睡意全無,便起身踱步,來到張懷民居住的承天寺,邀其一同賞月。
巧的是,張懷民也沒有睡。
於是那晚,二人就在澄碧的月色下,看水草交錯,看竹影橫斜,盡享夜晚的美好。
然而,你能想象,如此美妙的賞月,仍發生在蘇東坡貶謫黃州之時。
只不過遊承天寺這年,他早已熬過低谷,想明白了自己到底該怎麼活。
那就是身若不繫之舟,全然地釋懷過去,自由地釋放自我。
在書裡,作者寫道,蘇東坡的貶謫之路,亦是他的重生之路。
他竹杖芒鞋輕勝馬,在一路顛簸與坎坷中,逍遙於天地之間。
想入世,就為朝廷獻策獻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想出世,就避世而居,怡然自得,不辜負每個當下。
作者在書裡,高度濃縮了蘇東坡的成就,看後令人著實欽佩。
蘇東坡是幾千年來,文人的天花板,詩詞、散文、書法、繪畫,沒有他不擅長的;
若論做官,他也堪稱典範,辦學堂、修水利、築堤壩,為官一時,造福萬世;
另外,他還是一等一計程車林領袖,門下有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個頂個出色。
蘇東坡成了無數人的精神支柱,讓我們看到:
哪怕被命運拋入谷底,人也能靠自己觸底反彈,去追尋更精彩更豐富的人生;
哪怕生計艱難,只要不自棄不頹廢,人也可從清貧寂寞中發掘出趣味與美好。
人生之路漫長又顛簸,但每次被困難卡住,蘇東坡都有他通關的辦法。
書裡寫道,蘇東坡的辦法就是——
找到自己的“那顆心”。
其實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所擁有的一切不過是身外之物。
財富、榮譽、名利也好,身份、地位、功績也罷。
這些世俗中,人們喜歡的、渴望的,以為自己努努力就能抓住的,都充滿了變數。
如果總是把目光投向外界,在命運的無常中乞求安定感,那結果一定是大失所望。
永遠記住,萬千變化中,只有一點永恆不變,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
這顆心,無論我們遇到什麼,都可以成為最後的希望與轉機。
人之所以能無所畏懼,恰恰在於我們自己就擁有戰勝一切的智慧。
1082年,是個很特殊的年份。
這一年,蘇東坡三遊赤壁,先後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
作者在書裡寫道,這三篇文章層層遞進,隱喻著我們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受挫失敗後,愁腸百結哀嘆世事如夢。
就像《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東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是那樣意氣風發。
但最終檣櫓灰飛煙滅,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人生,真是可嘆可悲可愁!
第二境界,是在自我寬慰中走向更曠達的人生。
當年七月中旬,蘇東坡再遊赤壁,眼前是浩蕩江水,清風明月。
他的心境隨之開闊,暢想自己也可如豪傑一般,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也可同漁夫一樣,駕一葉之扁舟瀟灑遠去;
更可以羽化而仙,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心痛快了,人生何愁不痛快!
第三境界,是《後赤壁賦》中的釋懷與頓悟,是真正的豁達超脫。
《後赤壁賦》源於一場即興出遊,偶遇了朋友,偶得了好酒,那就坐船到江上喝酒吧。
那時已是深秋,涼風瑟瑟,月影朦朧,天地又是一片肅殺。
但此時的蘇東坡毫不掃興,因為他已頓悟,一切愁苦皆是心中“虛相”。
你在意,就憂愁萬千,你釋懷,就樂天知命,虛虛實實全在我們自己的心。
人至高的境界,是內在的一種光明空闊,是看透一切榮辱成敗的通透。
書裡有這樣一段話:
“蘇東坡的焦灼、反思、掙扎與迴歸,以及他的忍耐、安定、堅守與凝望,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命的參考樣式,讓我們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前方一直有指路明燈,內心始終有精神偶像。”
千百年來,我們為什麼如此喜愛蘇東坡?
就在於他用自己的一生,無數次把我們從低谷中托起。
身在低谷,憂愁滿目,讀讀蘇東坡,就是最好的救贖。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