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在廊坊,北京南三環開車過去不到五十分鐘。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投資高達40億的景點已經開園一年了。一年來起了無數次念頭要去看看,終於成行。我組織的是下午2點到晚上9點的團體票,演出並沒有看全,但是7小時遊覽,對我來說是體力決定的,不需要更多了。
先說結論,
只代表自己,有得罪的先抱手道歉:
值得一遊,又不值得太當藝術;
大氣,差不多也只有大氣。
一流園子,二流演出,與紅樓夢關係不深。
分小標題跟大家彙報觀感!
遊覽便捷性
開車,直接導航進了停車場,車位老多了,空得讓人心疼。但是下了停車場很懵,停車場出口竟然沒有入口指示,預設往房子北側對稱的當中點走就好。
兩天連著看的話,最近的酒店是西門出去的“水雲間”,另外七修酒店也是同一業主的,還有附近人們愛去有溫泉的阿卡迪亞酒店。可以買到帶酒店的兩天聯票。
我組的小團有兩個山西坐火車來的大學生,她們自己找了更便宜的民宿住,就是走路多一點。
儲物櫃,入口有。輪椅方便。
建築與場景
可美了!
一進入口,是十六扇大門,對應書中十六個人物。
天空在這扁扁一長條入口相襯下,顯得很開闊,宿命與故事感瞬間環繞。
可惜,接待團隊的小哥告訴我這個知識點以後,他也說不清哪個門是誰。不知道散客來的話,該從哪裡瞭解這些象徵。

十六門入口,每一扇門都可以進,正對著的粉色屋簷,是秦可卿。
園子含4個大劇場、十幾二十箇中小表演空間、上百個場景設計空間組成,轉身即是景,連過道走廊,都儘量佈置成有內容的,連綿不斷。
非常欣賞這裡的抽象空間,有古意,不泥古,達到了標題的“幻城”感。用色濃烈,意向疏離。從遊客角度來說,如果你去拍照打卡,穿成古風,還是穿成利落的時尚風格,出片都好看。

這把紅椅子是園區獨有的典型符號

字與陽光的遊戲

花豔極,凝練抽象。

運氣好,遇到好天氣,虛虛實實的景之外,藍天入畫讓超現實的氣息更完整了。

經常突然出現的紅椅子,撩動人心。

用了很多大面積顏色,都跟常規的紅黃藍紫偏一點點色,提醒你某種“假”,挺高階的做法。

這個空間裡的燈籠成了牆紙圖案,瓦片鋪在地上,傢俱分列。

小紅薯上出鏡率很高的一個場景。

拍一個別人在拍照……

夕陽下淺色空間泛出金色。

意外的,還有相當一部分具象空間,營造出70、80,乃至民國風情。大約是為了增加遊玩的層次。這些有年代感的具象空間也都有相應的小劇,講述相應背景下某個《紅樓夢》讀者的故事。

離入口處不遠的“門陣”精彩,是懷舊又是創作,正如人的記憶,常常交疊拼接。

這環境,我看,太真實了,尤其水池子。閨女看,說像劇本殺的地方。

孩子媽在臺上玩兒。

蜘蛛網好評,沒打算照相妝都沒化,可這場景跟我衣服也太順色了,得拍一張。
感人的是這些空間的做工非常好,不是當舞美隨便造造,一些特殊處理的牆面,湊到鼻子尖看都不粗糙,難得。
噴霧、LED屏、夜間照明、聲音環境,還有一些變化。

寺廟的牆做得就跟真的舊一樣。

欠覺的喜歡這句話!這一片柱子夜裡會變成燈和顯示屏。


夜晚兩次燈光秀,十六門各自投影出光影,高潮“送客”氛圍感,這個季節涼風起,體感很嗨。
戲劇
“讀者心中的《紅樓夢》”,這個角度讓主創得以呈現各種不同年代的故事:民國的上海、70年代大院、80後的教室等等。深深懷疑這個角度是由“製造可以拍照打卡的現場場景”這個目的,倒推出來的。畢竟,從觀眾追IP的角度,都是想來看紅樓本樓的,誰要看路人甲讀紅樓的故事!
我看的這三場。
《只有紅樓夢》
1400座的大劇場,週日,目測坐了一半不到。
這是整場的序言式演出,視覺很美,屏用得好。
最喜歡的畫面是金釵懸在空中漂浮。另一個極美畫面是十二金釵走進樓閣,舞臺下沉變成了一本書。旁邊演員走出來,對著書深深鞠躬。

視覺以外,文字令人頭疼,順序念出所有場內小劇的背景和人物,竟前後唸了兩遍。旁白始終是一種慷慨激昂的語氣,後面有一段還彷彿是王導自己錄的,總是一副要發生大事的節奏,排比句的鋪陳,有種寫作文湊字數的努力勁兒,最後卻啥大事或真知灼見也沒有。
聽到語重深長地問:“這世上真的有太虛幻境嗎?”有點坐不住了,書裡都是做夢去的地方,世上怎麼會有?
不喜歡一個導演在節目裡標出讀了幾遍原著,這些內容本該是篇外採訪的,題外花絮的。演出應該上菜,不需要廚師心得。

《書不盡》
小劇場,內容是講程高本的創作。用了太多字幕,字小,對老年人和兒童不友好。
《真亦假》
這裡的節目設定是這樣的,除了序言的《只有紅樓夢》之外,還有三個較大的戲:《讀者劇場》、《有還無》、《真亦假》,這三個戲是上中下午固定時間各演一次,天票只能刷一次看一齣,看哪一齣,在訂票時候就得定。這一點特別不方便,遊客從未來過,就要人家選。
我是下午票,沒得選,就看了《真亦假》。
節目入場動了心思,讓觀眾從舞臺入場,寓意故事就是人生,你也是我,我也是書中人。入場後再刷一遍比劃出來的故事梗概。可是仍然是一驚一乍,用誇張形式說那麼簡單的寓意。
形式形式,都是形式。主題呢,也不是觀眾自己感受到的,是被朗誦腔教育到的。家丁舉著燈籠刷刷刷過的時候,我都跳戲想起《滿江紅》了。這種演法,怎麼說呢,現在流行一個詞叫“鬆弛感”,這個表演就差不多是鬆弛感的極端反面。

舞臺畫面還是很好看的,檻外僧道看著繁華廳堂。
結尾時候臺上字幕說,戲劇不能代替文學,請大家去閱讀原著。“嘿,這能代表戲劇?”邊上女兒比我還煩躁,說這句話槽點滿滿:“第一沒人說戲劇能代替文學,第二你不是戲劇,你頂多是個秀,第三好的戲劇地位不必好的文學低,沒必要這麼比。”
要承認我和女兒都有莊重恐懼症,我們都厭惡被要求統一理解,場內還是有觀眾激動、喜歡,乃至佩服的。
這是旅遊演藝,不可能用特別專業的演員,限制了表演的很多可能性。但是,我還是要說,這真的是我見過的最自以為是的演出了,用盡全力去烘托一個小小的立意。這可是《紅樓夢》耶,隨便拉點情節出來就有意思的鉅著,演五十幾分鍾,竟然有二十分鐘都是講導演的“立意”。
有人要說,你還沒看那些現代背景的小戲呢,也許會好一點,不那麼“端著”。不好意思,已經看頂了,剩下的完全不想看了。
戲劇幻城的戲,當作旅遊演藝的節目來看待就好,別期待太高。
景區體驗
吃的有,不會餓到,不好吃。餐廳都相對獨立,看起來是為一天幾千的客流設計的,可惜冷落到只有幾桌。
大多數熟客選擇出門去商街吃飯,跟門衛說好,可以再進園區。商街選擇多幾樣,還有星巴克。
飲品很好玩有個48暢飲,能續杯的水壺,另有咖啡有冰激凌。
叮囑,一定要用“只有紅樓夢”小程式,來看節目表,有小影片可以瞭解一下演出的風格,開藍牙還可以導航到小演出區。
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最大的問題是,遊客可以發生的行為太單一了。
我想不出來,除了看氣質很接近的若干個演出,照相,還能做什麼?
這反映出策劃團隊對旅遊的理解。實景演出作為重要旅行目的地夜間專案的補充,與實景演出作為目的地本身,是有很大不一樣的。
現在的遊客都見多識廣,自主折騰的能力很強,在人造景點,只喂是不夠的,要激發遊客自己折騰起來。
動手製作的,與NPC互動的,隱藏點必須自己去挖掘的,紅樓裡的故事線,邊邊角角配角的挖掘,讀者自己發表點評言論,食物與紅樓的關聯,人物服飾體驗,等等等等,啥都沒有,連衍生品商店都在門外。
落到人群上,我覺得老人會喜歡懷舊場景,但大機率會希望看到更多紅樓的內容,哪怕買下智慧財產權讓老人看看地方戲影像呢;幼兒遊客,只能逛,一個攀爬滑梯都沒有,哪怕有個板兒巧姐懷舊遊樂場呢;紅樓迷,大機率是會被強勢襲來的各種觀點給激叛逆嘍;學生團,學不到知識點——剩下最主流的遊客,就是喜歡拍照打卡的,對這一群體來說,簡直是樂園!
連遊客不多,對凹造型狂人來說,都是極大的優點。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正好當影樓背景,趁新,趕緊去!

看我隨便站著,女兒拍的。這地方若是人多就沒法拍了。
票務
只有紅樓夢的票有很多種,主流的單日票是388元,親子票578,那三個節目只能選一個;兩日票可以看全3個戲,成人588元,親子968元。
再有一種兩天加酒店的,1599元。前面說了,耐心找的話附近也能找到更便宜的。
像我這樣想了解這個景區,給大家推薦專門只供6人以上團體的下午2點入場票,只要180元。拍照特種兵可以提前一小時到,入口外面就有古裝裝扮的店,花四十分鐘化妝梳頭扮上。
團隊票必須這一撥人同時入場。
喜歡把每個節目都看全的,建議兩天;也不是都跟我似的,不喜歡節目,我社群就有女生已經去過一天,還不夠,準備再訂一次兩天的把所有節目都看一遍。
如果你能自己組織到6人以上團隊,可以留言或微信私信上找我,我幫大家落實訂單。

小賣部今日好貨
都不是“今日”啦,賣了好幾天了。
合作了三年的果園秋月梨可以發了,吃應季的來。
大家都知道,群接龍有平臺貨倉,每天很多東西可選。但這個果園不是大平臺的,是群裡真實的朋友自己家的果園,質量保障,請支援,掃碼可買。




郝姐姐最近的快樂,是
搞搞野生文藝點評
有種退休人士擺茶攤兒的不吝
想哪兒說哪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