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40年,去越過人生的山丘”

4月25號那天早上,我不知道第多少次開啟航旅縱橫,搜尋深圳機場的天氣情況。
“出港航班,252個取消”,我心中一沉。
為什麼如此關注深圳機場?因為這一天,我敬仰數十年的吳士宏老師,計劃從深圳飛來上海,來到《進化者》欄目,和我進行一場直播訪談。
我對此期待已久,但那幾天的深圳,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吳士宏老師的航班,在此前2天裡已經3次取消。
我特別擔心吳士宏老師的身體,不知道如此頻繁的行程變動,她的身體狀況能否承受。
我甚至想好了,實在不行,就取消直播,向所有預約了的觀眾鄭重道歉,另約時間。
然而沒想到的是,在兩百多個航班取消的背景下,吳士宏老師的航班竟然抓住一個雷暴的間隙,順利起飛,還準時抵達了上海。
一見面,看見吳士宏老師像4月春光一樣的笑容,我放下了擔憂的心。她對我說:這是上天的安排。
說的真好,就像吳士宏老師傳奇的一生一樣,都是上天的安排。
或許年輕一些的讀者,已經不太清楚吳士宏是誰,但對於我們70後這一代人而言,這是一個“神一般的名字”,她不僅是我的偶像,更是我許多偶像的偶像。
因為在1999年,有一本名叫《逆風飛颺》的奇書橫空出世,講述了一位沒受過大學教育的小護士,從IBM的一位外派勤雜人員做起,一步步成為IBM中國渠道總經理、以及微軟中國區總經理,幾乎登上職業經理人生涯的巔峰。
1999年版《逆風飛颺》
那時,她被人們稱為“打工女皇”。
這部底層逆襲的故事,激勵了包括我在內的整整一代中國職場人。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當時甚至還沒有“逆襲”這個詞,大家表達如今“逆襲”這層含義時,用的就是“逆風飛颺”這個詞。
沒錯,這本書,就是吳士宏老師的自傳。
所以,那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和吳士宏老師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直播對話,暢聊她的人生經歷,以及對如今的年輕人還能有怎樣的啟發。
今天,就請允許我用一篇文章的時間,與你分享。

吳士宏老師加入IBM的1985年,是一段對我們而言有些遙遠的歲月。
那時,中國改革開放不到10年,剛剛開始向世界掀開自己的面紗。這篇文章的許多讀者,估計更是還沒有出生。
所以我問吳士宏老師,能不能請您回憶一下,那個時代的中國商界,是怎樣一幅光景?您又是怎麼加入的IBM?
吳士宏老師說,那時候,中國的市場化程序剛剛開始,第一批國際企業,開始試水中國市場。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描述那時這些外國企業對中國的印象,那一定是“神秘”。
神秘到什麼程度?吳士宏老師說,我給你舉一個例子,你就能有感覺了。
那時,這些大型外企派到中國的外籍高管,都是住在特別安排的涉外公寓,相比當時中國的整體環境,已經是非常優越的條件。
吳士宏老師說,她至今都記得第一次去到這些外派高管的住所時,瞪大了眼睛,就像進大觀園的劉姥姥一樣,不由自主的感慨“哇,這也太高階了吧”。
然而,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他們還要領取一項特別津貼,叫“Harsh Allowance”,直譯過來叫“艱苦補助”
大致就像如今華為等一些大型中國企業的員工,外派到非洲國家時領取的補助一樣。
艱苦補助,你想想看,當時的中國,在這些國際外企的眼中,是怎樣的印象。
那時的吳士宏老師呢?她還是北京椿樹醫院的一名小護士,不僅扔進人群中毫不起眼,還被病魔纏身。
1979年-1983年,她曾罹患一種血液病,臥床4年,其中3次被報病危。
1983年底康復後,死裡逃生的經歷讓她重新審視生命,骨子裡極度要強的吳士宏老師,被激發出了一種難以遏制的“改變命運”的衝動。
可是,說來容易,怎麼改?吳士宏老師少年失學,四年病榻之後,她發現“病中方四載,世上已千年”。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時代變了,除了她的護士崗位,似乎哪裡都在要求“大專以上文憑”。
再去上學?一是時間等不起,上學需要的四年,已經被用在了“生病”上。二是學費付不起,多年生病已經讓她幾乎沒有一點積蓄,只能靠每月30元的勞保工資生活。
吳士宏老師只能選了一種最土、最笨、但最快、最省的辦法:自學。參加英語專科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那段時間,吳士宏老師幾乎像瘋了一般自學,找親戚借書,再跟著收音機裡的廣播課程學英語。
可是,一天24小時,8小時護士工作上班、2小時通勤,這是怎麼也省不了的。
吳士宏老師算了算,就算她只睡4小時,每天也只能有10小時的學習時間,對於她當時的基礎,根本不夠啊,怎麼辦?
太難了,真的太難了。
然而,面對絕境,有的人接受讓這個世界肆意妄為,有的人選擇對這個世界奮起反擊。
吳士宏老師竟然想出了一個怪招:偷時間。
她開始主動要求值沒人願意上的夜班,她所在的病房,沒有重病人,半夜病人都睡得比較踏實,緊急情況不多。
這樣,只要沒有突發情況,她就可以趁著這段時間,再偷出幾小時的學習時間。
就這樣,到1985年3月,只用了14個月時間,吳士宏老師竟然通過了除了一門英語口語外的全部科目,離拿到文憑只有一步之遙。
太精彩了,這段經歷聽得我目瞪口呆。我忍不住問吳士宏老師,當時到底是什麼動力,支援您這樣不眠不休的學習?
吳士宏老師說,這些年經常有人問她這個問題,或許他們期待著聽到一個驚世駭俗的理想,改變世界之類的。
但真相恐怕要讓他們失望,當時的她真的沒有什麼偉大理想,只有2個樸實到不能再樸實的原因:
1、在醫院待得太久,又經歷了生死時刻,想在一個與健康人打交道的環境裡工作。
2、窮怕了,想多掙一點錢。
僅此而已。
我感慨,這真是應了那句話:
每個人都會遇到崇山峻嶺,但普通人眼中皆是困境,高手眼中只有通途。
於是,1985年3月,就在還差1門考試就能拿到文憑之時,吳士宏老師開始決定找找工作。
就在這時,她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招聘廣告。
廣告來自一家外國企業服務公司,招聘英、日、德等各語種人才,要求大專以上文憑,將外派至駐北京的各大外國商社。
吳士宏老師說,當時她對所謂的“外國商社”根本沒有概念,更不知道去應聘的大多是外貿、外語學院畢業的本科高材生。如果知道了,沒準就不敢去了。
當時,她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想著要不來一次“求職練習”。
由於那時正在護士當班,沒找到正式信紙的吳士宏,用一張醫院裡的處方紙,寫下了她人生中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求職信。
這封求職信,在《逆風飛颺》這本書裡有完整版:
尊敬的北京市外國企業服務總公司人事部領導:
本人吳士宏,現職北京宣武區椿樹醫院護士,自學英語,除最後一門英語口語以外,已透過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英語專科所有規定考試,由於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期緣故,我要到X月後方能參加英語口語考試並得到英語專科大專同等學力文憑,特申請報名參加貴公司招聘考試,望能予以破例考慮,文憑後補。
隨信附上免冠一寸近照一張,如貴公司對本人申請不予考慮,望賜還照片。
敬啟者吳士宏
1985年3月x日
假如你是面試官,看到這封信會是什麼感覺?自信?驕傲?
反正吳士宏老師說,等她透過考試正式入職後,和同事聊天時才知道,當時同事們第一眼看到這封信的感覺,是“狂妄”
“我們這兒每天收到上百封求職信,都是用高階信紙列印的、排版的漂漂亮亮的,從沒見過用處方紙寫的。”
“望能破例考慮?居然還要歸還照片?從沒見過這麼奇怪的要求”
“要不,把她叫來考考,看看到底是什麼人這麼狂?”
吳士宏老師說,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她希望歸還照片,是因為她真的就那麼一張能用的照片,還是從工作證上撕下來的,上面還印著騎縫章,用酒精擦了半天也沒擦乾淨。
當時其實是想說,我還想用這張照片接著求職呢,拍新照片還得另外花錢,但終究沒好意思寫到求職信裡,於是就寫了“望賜還”。
我倒覺得,這真是個美麗的誤會,從此讓她有了展現人生價值的機會。
吳士宏老師身上的這股“渴求心”,抓住哪怕一絲機會不放手,盡全力去試試,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經成為了一種越來越稀缺的品質。
就像吳士宏老師在書裡寫的那樣:
我已經奮鬥爭取到文憑了,那雖然只是張站臺票…我會不停地試著登上新生活的列車,先上車,後補票,只要是往前走就行。
然而,進入這家外派公司,只是求職的第一步。當時那個年代,許多國際企業在中國沒有直接招聘員工的資質,只能從這些外派公司間接招聘。
也就是說,吳士宏老師還必須透過某家外企的面試,才算正式求職成功。
在經過了幾個月的基礎培訓後,1985年6月,吳士宏接到通知,第二天去一家大型美國企業接受面試,職位是辦事員,工作內容是行政勤務。
這家公司的名字,當時吳士宏老師是第一次聽說。當然,對如今的我們,早已經是如雷貫耳:IBM。
但吳士宏老師說,當時,她根本沒有任何概念,IBM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她唯一的印象是:這家公司特別挑剔。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外派公司每次有人去面試前,領導總會進行一番鼓勵,不要緊張、冷靜應對、爭取透過。
然而去IBM面試前,領導卻對吳士宏老師說:別有壓力,這家公司特別嚴格,已經連續拒絕了好幾個辦事員推薦,所以這次也很有可能派不出去,你好好表現就可以。
面試時,吳士宏老師緊張的能聽見自己怦怦的心跳。雖然已經自學了很久的英語,但這的確是第一次面對一屋子貨真價實的美國老闆。
結果,對方上來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認為你有資格來IBM工作?
吳士宏老師的自尊和傲氣,當時被一齊激發,她用自己都難以置信的英文流利度,慷慨激昂的做了一大段英文陳詞。
大意是,我在醫院的工作,以及自學透過考試的經歷,都是能力的證明。
只要給我機會,那我就會證明我的實力給你看。如果都不給我機會,憑什麼認為我沒有資格?
面試後,同事們都以為,完了,一定沒法通過了,連吳士宏老師自己都以為自己“涼了”。
但結果卻出乎意料:人事部通知,下週一來上班。
吳士宏老師說,多年後,在那位面試經理的送別晚宴上,她曾問過他,當初為什麼會招自己進入IBM。
那位經理說,他至今都很清楚的記得當時面試的場景,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可能只是因為感覺從她身上看到了點“精神(Spirit)”。
我問吳士宏老師,那如果讓您總結一下這段經歷,給現在的年輕人一些啟發,您覺得會是什麼?
吳士宏老師說:如果你覺得這是你的機會,那就大膽去爭取,有時候真的就像那句有些玄學的話:上天會看見你的努力。
進入IBM後,藉助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東風,吳士宏老師隨著IBM中國一起高速成長。
從1985年到1997年,她不僅從外派勤雜人員成功轉型業務崗,還一路做到了IBM華南區總經理和IBM中國渠道總經理。當時,她在IBM內部被稱為“南天王”,為IBM中國市場的開拓立下汗馬功勞。
這段經歷,在《逆風飛颺》這本書裡有特別精彩的講述,強烈建議你親自看看。
而在直播裡,我向吳士宏老師請教了一段我一直特別感興趣,也特別敬仰的商業經歷:郭士納拯救IBM。
先幫年輕讀者回顧一下時代背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微軟、蘋果等新一代公司的衝擊下,IBM這位傳統計算機行業霸主幾乎年年虧損。
虧損到了什麼程度?說出來可能令你驚掉下巴。
1992年,IBM創造了一項歷史記錄,成為了美國曆史上單年度虧損最多的公司:49.7億美元。
然而,就在大家歎為觀止時,第二年的1993年,這項記錄就被IBM自己再度重新整理:81億美元虧損。
2年合計虧損150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我給你提供一個參考指標。
1993年時,全世界有超過100個國家,一年的GDP都沒有超過150億美元。
虧損的公司不少見,但能在2年裡虧出全世界一多半國家的GDP,或者虧出15個獨角獸,真的要用“罕見”來形容。
當時,不知道多少人都覺得,IBM這家巨無霸公司,離末日不遠了。
後來呢?後來就是商業史上的一段傳奇經歷, 1993年4月1日,一位名叫路易斯·郭士納的職業經理人被董事會請來執掌IBM。
結果,他只用了一年時間就讓公司扭虧為盈,在任10年間,他幫助IBM這隻傳統時代的大象翩翩起舞,成功完成了轉型。
這段傳奇經歷,後來被寫在他那本著名的個人傳記《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中,是我從小在各類商學課堂上讀過無數次的故事。
所以我問吳士宏老師,您的IBM履歷,正好經歷了郭士納拯救IBM的那段傳奇經歷,這讓我特別羨慕。
能不能給我,也給如今的年輕人們說說,您從這位和傑克·韋爾奇以及安迪·格魯夫齊名的偉大CEO身上,都學到了些什麼?
吳士宏老師說,她覺得郭士納身上,最值得學習的是兩點:
第一,是戰略對企業的重要性
當時,不僅是外界,連IBM內部都充滿了一種聲音:拆分。
既然大企業難轉身,為什麼不將它拆成一堆小的獨立供應商,做磁碟的只做磁碟、做軟體的只做軟體,各自為戰,自求發展?
但郭士納的判斷是:不。
在整個行業越來越分散、多元,創新元件層出不窮的大背景下,與一大堆花花綠綠的小公司打交道,這根本不符合客戶的底層需求。
客戶需要的,其實正是IBM自己最大的優勢:整合能力。
為客戶提供完整、系統的全套解決方案,而這,只有大公司才能做到。
吳士宏老師說,他至今都記得郭士納那句激動人心的原話:我們,是唯一一個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的公司。
這段推論過於精彩,我想直接引用一段《誰說大象不能跳舞?》裡的原文:
我與其他一些客戶和CIO們的會見活動,明顯地告訴我,這個世界上最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用一個以上的光碟驅動公司、用一個以上的作業系統運營公司、以及用一個以上的UNIX語言來管理公司。
……
因此,保持IBM的完整性,就成為第一個戰略決策。而且,我相信,也是我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項決策——不僅是在IBM,而且也是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的最重要的一項。
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該如何具體發揮這個整合過的公司的潛力。但是,我知道,如果IBM能夠成為最前沿的技術整合器,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給客戶和市場交出一份特別的答卷。
吳士宏老師說,從郭士納的身上,她第一次見識到了一位世界級戰略大師的遠見與堅持。
這真像那句經典老話所說:一家公司的天花板,就是企業的CEO。
第二,是文化對企業的重要性。
在扭虧為盈後,郭士納立刻開始著手整頓企業文化方面的短板與不足。
吳士宏老師說,每年,郭士納都會提出一個主題詞,全公司上下,不貪多,一年就做好這一個小改進。
第一年的主題詞,叫Directly Talk,有話直說。
為什麼要有話直說?當年的IBM,已經有了嚴重的“大公司病”,內部溝通時彎彎繞繞、層層疊疊,彷彿不先疊三五個定語,就顯得說話沒有教養。
郭士納說,這一年,大家一起練習“有話直說”,把對業務、對同事、對領導的批評與建議,直接說出來,摘掉每一個人身上沉重的包袱。
第二年的關鍵詞,叫Customer First,客戶第一。
在IBM的巨大體系下,各部門間都形成了密集複雜的既得利益團體,各業務板塊間為了搶奪客戶和資源,甚至會“互相使絆子”。郭士納說,這一年,咱們就來一起改好這件事,真真正正的迴歸客戶。
這讓我特別感慨,前段時間,阿里也在不斷強調“重回客戶”。
我問吳士宏老師,為什麼這些成功的大公司,似乎到了一定程度,總是會忘了客戶?
吳士宏老師說,就是紛繁複雜的內部利益關係。想要“俯下身來”,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哪怕損害自己部門的利益。
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但做到真的很難。
這段經歷,就像吳士宏老師整個職業生涯的縮影:面對困境,沉著冷靜,抓住機遇,永不放棄。
郭士納是如此,吳士宏老師,也是如此。
在IBM,並輾轉微軟、TCL,幾乎登上職業經理人的頂峰,被稱為“打工皇后”後,2001年和2002年,她又連續兩年被《財富》雜誌評選為“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商業女性”。
吳士宏老師說,她原本以為,接下來自己會衝向更高的頂峰,但沒想到,緊接而來的卻是長達十餘年的“深淵”。
就在2002年,連續勞累近20年的吳士宏,身體狀況瀕臨極限,她突發了嚴重的心臟病,冠脈阻塞90%以上。
她不得不停下腳步,從工作中隱退,一邊休養,一邊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
在2007年年底,吳士宏決定自主創業,主打應用軟體平臺開發。
然而,這次創業,最終以慘痛的失敗告終。
吳士宏老師說,一方面,是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外部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她,太要強、太渴望證明自己是個強者。
最終,從“我怕失敗”,演變到“我不接受失敗”,再變成“我不承認失敗”。
“所有的小事都做對了,所有的大事一件沒對”,吳士宏老師說。
這段經歷,讓吳士宏身背8位數的鉅額債務,並深陷重度抑鬱之中。
我問吳士宏老師,那段時間,您最主要的想法是什麼?
她說,沒有別的想法,就是想死,每天都在想著自己怎麼尋死。那時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是典型的抑鬱症表現。
在另一次採訪中,吳士宏曾說,她那段時間經常想著,以後自己的追悼會上,要念怎樣的悼詞呢?
想來想去,她想到了這麼一句:
這個人,上半生貧病,下半生玩命,然後把自己累死了。
這就是當時的吳士宏,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那段時間,她認認真真的,從內到外的反思自己,她終於意識到了一件事。
自己之所以能從那麼低的起點,獲得一些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點,是她的性格。
從小到大,她都只允許自己向上走,一天都不許停下前進的腳步,一定要活成別人眼裡最好的那個吳士宏。
她以為她是想贏,其實她只是怕輸。
這種性格,在帶來成功的同時,也讓她在此後遭遇了巨大的反噬,弄壞了自己的身體。
第二點,後來她意識到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趕上了時代和平臺的大潮。
此前,她一直以為,所有的成就都是自己的努力,是她自己的勤奮與拼搏,造就了“逆風飛颺”的神話。
但其實,不可忽視的要素,是中國改革開放一代的時代紅利,以及IBM的厚重文化。
時代給了大的背景,平臺給了真正的機會,然後,才是個人的努力。
吳士宏老師說,從那時起,她才真正“蛻變”了。她開始大量學習哲學方面的課程,比如王東嶽老師的學習坊。
她說,那次她在王東嶽老師的課堂上,感覺到了一種“破繭重生”般的體驗,彷彿自己身上原本那層堅硬的外殼,發出了咔嚓咔嚓的爆裂聲,然後嘩啦啦的碎了一地。
從那以後,她不再以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不再追求活成別人眼裡的吳士宏,而只想活成她自己喜歡的吳士宏。
一個人的一生,就是先花幾十年,給自己建立一個外殼。然後再花幾十年,把那個殼給敲碎。
如今的吳士宏老師,已經還清了鉅額債務,開始從事“企業家教練”的工作。
她說,教練,將註定是她餘生的工作。她想用她的人生經驗,幫助更多遇到難題的企業家度過人生的深淵。
2022年,吳士宏老師出版了她的第二本書《越過山丘:打破人生與事業的迷障》,重點講述她在2013年後克服抑鬱、走上教練之路的歷程。
她說,雖然她寫了兩本書,《逆風飛颺》和《越過山丘》。但其實,寫這兩本書的吳士宏,已經根本不是同一個吳士宏。
為什麼要起這個書名?吳士宏老師說,這40年間,她的經歷,其實就是越過一個又一個人生的山丘。
那些原以為的“深淵”,事後看來,其實只不過是“山丘”。甚至那原本讓她驕傲的“巔峰”,其實也只是山丘而已。
我問,那如果讓你,讓現在的吳士宏,給四十年前,那個在北京椿樹醫院的夜班崗位上,揉揉疲憊的雙眼,繼續背單詞的小護士吳士宏,送上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她說,我絕不後悔那個曾經的自己,我會對那個小護士說:
丫頭,你這個磕磕楞楞,但絕不放過自己的勁頭,真不錯啊。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想,這麼傳奇的人生經歷,該如何去總結呢?本人不才,一直都想不到一句令人滿意的話。
直到我看到得到APP上的李南南老師,說起這樣一段故事:
有一次,李南南收到幾套吳士宏老師的簽名書,指名要送給他和講解《資治通鑑》的熊逸老師。
在轉交給熊逸,又再度回憶了吳士宏老師的經歷後,熊逸發出了一句先秦大儒式的感慨:
士不可以不弘毅。
我聽到時,一拍桌子,真是絕了。
這麼一句評論,不僅概括了吳老師的品格,還巧妙的融合進了她的名字。妙,太妙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吳士宏老師,從極低的起點,努力向上,克服困難,爬上頂峰。
在墜入深淵後,又東山再起,越過山丘。
和吳老師聊完,我的耳邊,彷彿響起李宗盛的那句歌詞:
不自量力地還手,直至死方休。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
這段經歷,幾十年來持續激勵著我,更激勵著不知道多少渴望改變命運的中國年輕人。
感謝吳士宏老師的分享。
也祝你,可以像吳士宏老師一樣,擁有逆風飛颺的人生。

*文章為吳士宏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逆風飛颺》
2、《誰說大象不能跳舞?》
3、《捨得智慧人物》吳士宏:一生爭渡 逆風飛颺
https://pit.ifeng.com/c/8YHGRobjVDO
觀點 / 吳士宏主筆 /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90篇原創文章
我們的“劉潤進化者”欄目,每週都會找各行業優秀企業家進行對談。聊聊他們創業路上的經歷和心得。如有進化者訪談,會盡量安排在每週五晚20:00會有直播,感興趣記得持續關注哦~

掃碼可觀看【劉潤進化者】吳士宏直播回放▲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