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源 吳俊宇
來源:財經雜誌(ID:i-caijing)
導語:IBM絕大多數軟硬體業務在中國都有銷售,但各自面臨不同程度的下滑,下滑也由多種因素導致。
3月1日,IBM中國向《財經》確認,即日起正式關停IBM中國投資公司。IBM中國投資公司是IBM在中國的主要實體之一,成立已有32年,主要管轄IBM在中國的研發業務。
IBM曾在中國部署了多個研發部門,包括IBM中國研究院(CRL)、IBM中國開發中心(CDL)和IBM中國系統中心(CSL)等,其規模曾堪稱外企之最。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IBM中國開發中心團隊規模高達5000多人,在當時,它不僅是IBM全球規模最大的軟體開發實驗室,更是IBM眾多軟體開發中心中唯一同時進行IBM核心五大品牌軟體(WebSphere、Lotus、Information Management、Tivoli、Rational)開發的中心。
然而,隨著IBM自身業務發展放緩與在中國業務的大幅縮減,IBM在華研發團隊不斷萎縮,陸續被裁撤。2021年,IBM中國研究院關閉;2024年8月26日,據多家媒體報道,IBM召開了一場時長僅3分鐘的IBM中國區全員會議,正式宣佈IBM將關閉中國研發部門,即CDL與CSL。
IBM中國投資公司的關停實為去年IBM秋天宣佈關閉在華研發部門的後續動作。IBM稱此舉是“在全球範圍內整合產品開發職能。繼去年秋天中國實驗室的調整後,原以承載IBM產品開發職能為主要目的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已完成其主要使命,因而計劃關閉”。
IBM同時向《財經》強調,IBM(中國)有限公司是IBM中國的業務實體,其運營不受影響,“我們的業務重心依然是幫助中國企業抓住混合雲和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機遇。上述變化不會影響其支援大中華區客戶的能力”。
面對不斷在中國市場做減法的IBM,其中國業務現狀更加令人關注。
在2024年9月舉辦的“IBM 2024業務戰略更新暨華南大區夥伴招募大會”上,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旭東公開表示,在大中華區,IBM依然有相當完備的業務團隊,包括外籍員工,主要由三大業務組成:紅帽(Red Hat)、IBM諮詢(IBM Consulting)和IBM科技事業部(IBM Technology)。
陳旭東介紹的IBM三大業務中,紅帽屬於比較特別的存在。紅帽是一家Linux開源解決方案提供商。2018年,IBM斥資340億美元收購年收入剛過20億美元門檻的紅帽,看中的不是紅帽的盈利能力,而是其在混合雲方面的軟體能力和在開源社群的影響力。被收購以來,紅帽無論在中國還是全球一直以相對獨立的模式運營,以履行對開源世界的承諾和保持在開源世界的影響力。
《財經》獲悉,諮詢是IBM在中國目前運轉相對不錯的業務。IBM近期也公開表示,遵循“客戶聚焦”策略,IBM諮詢的中國客戶的數量在過去兩年裡減少了45%,但儘管客戶數量縮減,IBM諮詢在中國市場仍獲得了連續五個季度的增長。
多位四大諮詢業務合夥人向《財經》肯定了IBM在數字化諮詢領域的實力,稱“IBM諮詢業務和其軟硬體捆綁很深,IBM做諮詢的人多是真刀真槍幹過數字化的,不像別家好多(諮詢顧問)都是研究PPT怎麼畫的”。
但IBM科技業務在中國不斷縮減。IBM科技事業部由軟體、硬體和服務組成。軟體包括資料庫、自動化到運維、watsonx人工智慧和資料平臺等各種企業級產品,硬體業務更多集中在主機、Power伺服器和儲存等領域。
上述IBM軟硬體業務絕大多數在中國都有銷售,但各自面臨不同程度的下滑,下滑也由多種因素導致。例如,曾堪稱IBM“印鈔機”的大型主機和Power伺服器,由於受到雲計算和X86伺服器的顛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變成了小眾使用者的選擇,在國內基本只剩少許存量使用者;IBM所擅長的傳統關係型資料庫市場也受雲計算衝擊,使用者越來越多的轉向雲資料庫,阿里華為已經躋身全球十大資料庫廠商;儲存裝置方面,IBM也曾是國內主要的儲存廠商,如今華為儲存裝置在國內已經多年穩居市佔率第一。此外,業內人士透露,IBM面向人工智慧的核心產品watsonx在中國規模落地需要時間。
IBM財報顯示,2023年IBM中國市場的收入下降19.6%,2024年上半年,IBM中國區銷售額再次下滑,同比下降5%。種種跡象顯示,下滑主要是科技業務拖累。
IBM產品與服務曾經是金融、能源等關鍵行業關鍵應用的首選,目前IBM中國市場重點已轉向民營企業和在華外企。
2020年7月,IBM新任CEO Arvind Krishna確立了公司戰略為“混合雲與AI”,在混合雲、AI、量子計算領域持續發力,但其業務提升緩慢,2024年IBM全年營收628億美元,同比增長1%,預計2025營收增長5%。相比之下,微軟抓住了雲計算與AI兩大科技趨勢,繼續坐穩全球科技產業頭部位置,目前微軟2024財年營收2451億美元,同比增長16%。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