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國貨在國際市場表現亮眼,“中國製造”正逐漸褪去“貼牌代工”的標籤,向品牌化、高附加值轉型。這一現象不僅折射了中國製造業“向新攀高”的升級,更是全球產業鏈重構與消費需求變遷共振的結果。

外商在中國義烏日用百貨科技創新博覽會展位上選購、洽談。時補法攝(人民視覺)
多重競爭優勢構築了國貨出海的底氣。其一,產業基礎穩固:中國工業體系完備、產業鏈韌性強,製造業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步伐加快,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和發展,推動了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持續湧現。其二,品牌創新突破:中國企業積極加強品牌建設力度,一批瞪羚企業憑藉科技創新脫穎而出,透過差異化產品、服務及銷售模式,構建了核心競爭力,贏得了市場信賴。其三,文化賦能加持:以國潮美妝產品與潮玩產品為例,不少國貨“潮品”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憑藉“創新+文化”的獨特配方,打造了差異化吸引力,與海外消費者形成了情感聯結。
全球市場需求的變遷為國貨出海創造了新機遇。國貨在海外市場受到認可,與全球消費趨勢的變化密切相關。例如,在東南亞市場,年輕人是重要的消費群體,他們偏好高性價比、設計感強、時尚屬性突出的產品,而中國國貨精準契合這一需求;歐洲市場注重環保與可持續,中國的綠色產品以高性價比優勢打開了市場;非洲市場呈現價格敏感、重視產品實用性的特徵,中國企業的本地化製造策略與高性價比優勢在當地贏得了認可。總體而言,全球消費市場正從“價格優先”轉向“品質與價格並重”,中國製造的升級程序與這一趨勢深度同頻。
數字技術也在重塑國貨的出海路徑,其中,跨境電商與社交媒體為國貨出海起到了“推波助勢”的作用。跨境電商打破了傳統貿易壁壘,透過直達消費者的模式重塑全球價值鏈。依託跨境電商平臺,中小品牌能快速觸達海外市場。社交媒體則透過沉浸式內容,精準捕捉消費偏好,最佳化供應鏈響應效率。數字技術不僅催生新業態,更為國貨提供了與全球市場“零時差”的對接通道。
隨著優質國貨不斷“上新”,“中國製造”正從單一的產品輸出,向品牌、技術、標準輸出轉變。華為、大疆等企業透過技術突破實現品牌溢價,波司登的產品登陸國際時裝週,展現了文化軟實力的升級。這些出海案例不僅打破了“中國製造=低質”的刻板印象,也推動了“中國製造”的國際形象躍升。
在國貨“走出去”的過程中,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和東道國企業攜手,加強互利合作、優勢互補,同時積極創造就業機會,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透過在海外建設生產中心、開展技術標準合作等方式,共建產業創新生態,推動全球供應鏈與創新鏈協同升級。
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合作,持續為全球提供優質供給,以開放姿態踐行“共商共建共享”,既提升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也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能。未來,國貨出海有望越走越遠,真正詮釋“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的共贏理念。
(作者王志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
來源 :海外網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