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娛樂資訊,盡在多倫多西區那些事兒”

我們每天都被各種選擇淹沒,永遠在患得患失中浮沉,不知該怎麼好好過日子。
有趣的是,很多人往往在臨近生命終點時,才會對「該怎麼活」與「人生什麼才重要」產生清晰的答案。
曾在安寧病房服務多年的護理師Bronnie Ware,在《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暫譯:將死之人的五大悔悟)一書中,集結上百位臨終病人的深刻告白,分享他們人生最後悔的幾件事。這些不帶遺憾離開人世的渴望,或許能幫我們在還來得及的時候,重新思考自己要怎麼活。

# 1
「有些話,最後還是沒說出口」
研究發現,如果在最後的談話中沒有把想說的話說完,將會在臨終者和身邊人身上烙印深刻的遺憾。
很多人在接近生命終點時,渴望的不是重活一次,而是回到過去某個時間點,說出當時應該說出口的話。或許是,告訴某人你曾經愛過他。或許是跟某人說聲「對不起」。又或是,告訴某人「我原諒你了」。

# 2
「我讓友情慢慢淡掉了」
Bronnie Ware 說過,很多病人到了生命最後,才明白友情的珍貴,但那時卻早已失去修補的機會。
人生到了最後,真正帶來安慰的不是地位或成功,而是人與人深刻的連結。
當外在的喧囂安靜下來,腦海裡會開始浮現那些很久沒有出現的人,想起那些本來要打卻沒打的電話、一再取消的聚會與飯局,以及那些因為忙碌而漸漸失去聯絡的朋友們。
想起這些,感覺不是懷舊,而是遺憾與悲傷。

# 3
「我沒有多陪家人」
在許多臨終研究中,「家人的陪伴」被認為是人生中最珍貴、卻也是最常被忽略的部分。
過去那些情感上的隔閡、那些邊吃晚餐邊滑手機的心不在焉,那些一再錯過的重要時刻、那些「人在場,心卻不在場」的缺席,當下或許看不見也沒什麼感覺,但到了人生最後,會變得無比銳利清晰。

# 4
「我被『如果當初』困住了」
研究顯示,「沒做過的事」所帶來的遺憾感,比「做錯事」還要深刻且持久。因為沒做過的事就沒有真正的結局,只會讓你不斷想著「如果當初會怎樣」。
最讓人難以釋懷的,不是曾經犯過錯,而是從未去嘗試走過的那些路。沒創業、沒去旅行、沒去好好愛一個人,沒去做想做的事,最後只能遙遙念想著那個鬼魂般,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平行人生。

# 5
「我花太多時間工作,錯過了一切」
Bronnie Ware 訪談過許多病人,尤其是那些把自身價值感與成就捆綁在一起的男性,發現他們最常提到的遺憾就是「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
醫療資料也顯示,許多罹患絕症的病人,為了多爭取幾周的生命選擇積極治療,卻因此犧牲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最後往往後悔這樣的交換。
當人回頭看人生時,想起的從來不是那些完成的工作和回覆的信件,而是那些錯過的重要時刻:生日、睡前故事、還有那些單純「在場」的時光。

# 6
「我為了安全感放棄了心之所向」
一份大型調查指出,許多人終其一生最遺憾的事情之一,是選擇了「看起來合理」的學業或職涯道路,而不是追尋真正點燃他們生命熱情的方向。
他們選擇了穩定的工作,而非讓自己心跳加速的那條路;跟隨金錢、規則與安全牌,卻忽略了內心真正的渴望。很多人帶著這種無聲的疼痛離開世界,因為他們活得很「有用」,卻沒活得很「有意義」。
安全感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讓人滿足的,是擁有生命的目的與熱情。

# 7
「我沒有讓自己選擇快樂」
臨終的人常承認,他們一直拖延快樂,總是等著「適合的時機」、「適合的身體狀況」、「適合的存款數字」來臨,但那個時刻永遠沒有抵達。
這種遺憾很安靜,有人形容感覺就像是「一輩子都在屏住呼吸」。很多人到最後才明白,快樂從來不是「獎勵」,而是他們一直沒讓自己去主動選擇的決定。

# 8
「我沒有活出真正的自己」
這是所有遺憾中,最深、最持久的一個。心理學家發現,沒有活成真正想成為的樣子,帶來的遺憾比其他都更沉重且長久。
「我希望我當初有勇氣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迎合別人期待的樣子。」在病床上,人們常常提到自己為了別人的認同而背叛自己、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讓恐懼獲勝,把自己限縮在不適合的角色中。

如果你也在煩惱該怎麼過人生,或許這些安寧病房病人的最後告白能提醒我們:
不要等到太晚才說出重要的話,不要因為忙碌而忽略了愛與陪伴,不要被「如果當初」困住,也不要一直把快樂往後推延。
有些選擇,只有當下能做。真正重要的事,現在就可以開始。









找到我們
FIND US

掃碼關注小紅書

掃碼聯絡客服
多倫多西區那些事兒,每天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