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公號後臺認識個富二代小夥子特別有意思,他和我說了個我從來沒想到過的思路。
他說現階段對他們這樣家境的人來說,在家啃老其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而是特別划算的事情。
我剛聽時候有點啼笑皆非,然後就問他為啥這麼說。他說這是最近一年看了你這麼多文章之後,總結出來的想法。
後面他挺認真的和我聊了他的思路,不得不說我覺得他講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哥們整體思路很簡單,他說未來伴隨著老齡化和生育率下滑,未來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總需求,大機率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
但是伴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的迭代,還有海外各個國家都在建設在岸產能,全球各國整體供給卻在持續增多。
觀察供需的天平兩頭,供給這端越來越重,意味著在大多數傳統行業基本上很難找到肉眼可見的賺錢機會了。
這也意味著對他們這批富二代來說,去創業是一件風險極大,而且很難成功的事情。
另外伴隨著總需求的收縮,全社會提供的工作崗位數量也會隨之減少。但是後面十來年時間,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又很多。
這就導致需要就業的年輕人數量,遠大於優質崗位的供給數量,所以稍微優質就業崗位的門檻也會不斷提高。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多數年輕人都不得不被動的去卷學歷,來匹配這些為數不多的優質就業崗位。
原因是優質崗位供給不那麼充分,但是需要崗位的年輕人數量還在持續增多。
供需關係決定最終的價格,也導致未來很多崗位的收入水平沒辦法繼續提高。
未來有很大可能會出現的組合是:巨大的學歷成本、極小的投資實業勝率。
還有就是需求不足導致的工業品價格低迷、相對過去十來年比較少的工作機會,以及很難上漲的工資水平。
這幾個條件組合以後,是非常有利於他們這種父輩完成積累的孩子躺平啃老的。
對他們這樣的家庭來說,可能只要不亂花錢投資創業,就基本算得上成功守業了,畢竟吃喝玩樂才能花幾個錢。
相反那種愛折騰愛創業的富二代孩子,倒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總是去創業,反而可能會變成敗家子。
因為投出去大機率根本賺不到錢,最後就是純屬為社會創造就業和崗位做貢獻了,可能最後人還累得半死。
當然對原生家庭什麼積累都沒有的人來說,可能因為技術進步等一系列變化帶來的衝擊會更加艱難。
因為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崗位需求在收縮,但是大學生的供給增加還在持續。
但是你仔細想想,又有多少人能擠進去人工智慧這類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又能享受到這個行業帶來的泡沫和紅利呢。
所以對我們這些家庭已經完成積累的二代來說,不投資不創業在家啃老才是最優解。
而且“啃老可恥”這個說法,好像只在家庭沒啥積累的人家那裡有,你看看現實生活中哪個富二代不啃老的。
誰家父母一輩賺了錢以後會不給孩子花,家裡有錢他想在北京上海買個房子,你非要連首付都不給要他自己去攢。
難道他想要創業你一毛錢不給,手裡有資源也不支援他,這明顯不可能嘛,反正我自己身邊是根本沒見過。
那些家裡完成積累的,基本上只要孩子比較正常不做啥出格的舉動,基本都會努力託舉孩子的。
畢竟那些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賺來就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孩子過得舒適的,不給自己孩子難道還捐給別人啊。
而且對於我們這類家裡有足夠的積累的家庭,其實孩子呆在家裡也算不上什麼啃老。
認真想想的話,啃這個詞其實是很藝術的描述,因為沒什麼肉只剩骨頭才叫啃。
如果只有肉沒啥骨頭,那叫什麼啃。你只聽過吃肉啃骨頭,誰聽說過啃肉吃骨頭的。
而且能賺到錢的富一代也不傻,除了投資創業這種東西可能花大錢的東西之外,他們日常也不會縱容孩子太揮霍。
多數完成積累的家庭會控制孩子的開支,因為富一代不想自己折騰了半天,搞出個不會賺錢只會折騰的敗家二代。
所以在富二代們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日常情況下一代家長並不會給二代孩子很多錢支配。
畢竟好車好房都給你買了,每個月再給你個限額的副卡,或者兩三萬生活費也就可以了。
二代拿那麼多錢在手裡幹嘛,沒有財富的管理能力不是揮霍掉了,就是被騙光了。
也就只有富一代覺得富二代到一定年紀真正成熟了,才會把家裡積累的財富慢慢傳給二代的孩子們。
這時候這批富二代往往已經年紀接近四十歲,最容易衝動折騰的年紀早就過去了,最容易敗家的那個時間段也過去了。
不過社會發展到這樣的階段,那些沒積累的普通人家孩子,壓力其實還是挺大的。
他們不像有積累的家庭一樣可以躺平啃老,而且因為家庭積累有限,這些普通孩子成年以後再讓父母花錢,多少都有點道德的壓力。
而且這類家庭父母往往有個毛病,那就是動不動就喜歡拿自己孩子和別人比。
比如有時候會說什麼你看誰誰誰多有出息,每個月賺多少錢給家裡帶來多少好處。
但是他們往往看到和拿來比較的,是幾千個裡面才會出一個的那種優秀孩子。
這類家庭之所以喜歡這麼比較和PUA孩子的原因,是這些人家庭的資源比較少。
所以家裡每個人都要承擔好自己工具人的角色,整個家庭才能良性運轉下去
注意這裡的工具人並不是貶義詞,因為從多數普通家庭的角度看,工具人這個定位是非常必要的存在。
畢竟在整個家庭整體資源比較少的情況下,所有家庭成員的工具人屬性越高,配合度相對來說越好,這個家庭就會運轉的很好。
不過這樣的家庭由於資源不足,一旦出現一兩個那種很自我沒有奉獻精神的人,這個家庭的壓力就開始變大了。
這時候就需要家庭裡至少有一個人,願意做出超常規的犧牲才可以維持。
因為一個家庭所需的資源總量是一定的,總是要有人付出才能正常運轉的。
在部分家庭成員奉獻精神缺失的情況下,大家只有圍繞著這個血包拼命吸血,才能繼續正常維持下去。
這樣的家庭結構裡面,那個充當血包的角色就會比較慘,可能這輩子都過不上啥好日子。
到一定階段如果忍不下去,不願意繼續給整個家庭輸血的時候,可能最後還是要崩。
所以資源不足又運轉不錯的普通家庭,一定是每個人都有工具人屬性,都能給其他成員提供有效價值才可以維持的很好。
那些沒什麼工具人意識,覺得自己為家人奉獻付出是被壓迫的,基本都是典型的精緻利己,這樣的家庭很難持續變好。
因為這些人更多的是考慮自己,也不會考慮全家人協作這個事情,會讓整個家庭變得越來越好。
這樣的人在很多普通家庭還挺普遍,所以你就會看到這種家庭資源不足,而且大家又沒有奉獻精神的家庭,基本都不會穩定長久。
說到底家庭運轉和公司國家的運轉是一樣的,你資源足的時候怎麼折騰都沒事,資源不足就要大家齊心協力
但是很多普通家庭往往又做不倒這一點,往往是家庭沒啥資源,手裡沒啥牌還要互相拆臺。
而且由於整個家庭資源不足別說啃老了,有一個人沒有盡心盡力為家庭做貢獻,時間稍長一點都維持不下去。
不過這兩年比較好的一點是,社會風氣也開始逐漸變化了,早些年大家聽到啃老這個事情很鄙視。
尤其是看到那種三四十歲還啃老,養孩子都需要父母補貼的那些人,心裡更是覺得這人混的不行。
這些年好多人又開始羨慕了,覺得家裡有能領不錯養老金的父母,自己不用給他們錢養老,他們還能給自己養小孩是很幸福的事情。
我和這哥們說,其實很多社會思潮這類上層建築的變化,背後都是受到經濟基礎這個底層基礎影響。
你說的情況這就是全社會整體增速慢下來,增量少了以後,帶來社會思潮發生的改變。
以前增量多的時候,社會上各種成功的例子層出不窮,這個階段人人都覺得自己有致富的機會。
現在增量少了以後,多數去折騰去創業的普通人都沒成功,除了耗盡積蓄以外就是背了一屁股債。
很多人不求拓展增量了,覺得能守住現在手上這點現有存量就不錯了。整個社會的思潮,近兩年也變得越來越保守。
仔細想想這哥們提到的,對於那些有積累家庭的描述確實沒錯。我身邊認識的同類人群,這兩年確實也出現了類似的變化。
在這樣富裕的家庭裡,一代老爹只求二代孩子能守住現有的家庭積累就好,千萬別出去投資瞎折騰。
本來一代們已經達成的這點積累,兒子孫子都已經吃不完了,但是折騰起來消耗可就快得很了。
即使那些一代有積累的二代們,其實多數也是傳承父輩們之前的生意更多一點。
現階段整個社會上的增量變得越來越少,這時候在想跳出圈取得和一代們一樣的輝煌,難度不是就更大了麼。
人家富一代老爹認清這個現實,讓自己的孩子少折騰一點守住現有的東西,其實思路也沒錯。
所以認真思考一下的話,人家這個和我交流的富二代小朋友,整體上的思路也沒啥錯。
啃老這件事到底是不是可恥,本質上要看你的家庭條件怎麼樣,上一代是不是有積累。
他們這批家裡完成積累的富二代們,安心在家啃老確實也不算可恥,從某種意義上甚至都算得上為家裡守業了。
畢竟窮人不折騰永遠是窮人,但富人完成積累以後不折騰,只要社會相對穩定想變窮也不容易。
理解了這個事情,也不難理解這兩年為啥會有人調侃說。一代老爹其實不怕二代在家躺平,就怕他們突然上進要創業要努力了。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