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英語聽力的三條路

選擇合適的學習路徑
所謂聽說讀寫,聽是學英語的第一步。聽力理解也是很重要的英語能力。
怎麼才能聽得懂?
英語聽力的訓練方式豐富多樣。有的人比較佛系,覺得平時多聽英語就行。有的人格外努力,自己要求很高,每天都進行聽寫訓練,力求將每個單詞都寫對。前者不好把握,後者雖然會有效果,但是執行起來很困難。
有沒有有效且不那麼難的方法呢?
選擇何種方法,主要取決於兩個核心因素。
第一項需要考量的是學習者的具體情況,包括當前的英語水平、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學習目標。
其中學習目標是最為關鍵的區分點。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家長可能更側重於素質教育,而到了高年級,目標往往會轉向透過英語證書來助力擇校。中學生家長則大多關注中高考或者出國留學考試,只有極少數學習者會將焦點放在英語在工作和研究中的實際應用上。
第二項因素是學習效率的提升,這也是學霸與普通學生之間的差異所在。
人們常常羨慕那些天賦出眾的孩子,因為他們反應敏捷、記憶力強,學習新知識的速度更快。但學習效率的提升並非僅僅依賴天賦,還可以透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選用合適的教材來實現。
在學習習慣、方法和教材這三者當中,教材往往是最容易獲取的資源。所以大部分人的學習之路,不是下載就是下單。
這本質上是一種 “做加法” 的思維。
然而,真正能夠提高學習效率的方式,反而需要 “做減法”—— 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學習收益。
此前我在 BetterRead 上發表過《背單詞的三條路》,基於學習目標和學習者水平的差異,英語聽力訓練同樣存在三條不同的路徑。以下是這三條路和相關的 工具。
第一條路:興趣為先
這條路適合原版娃,也就是從小就聽讀英語書,有良好英文基礎尤其是聽力基礎的孩子。
在聽力訓練中以興趣為先,意味著由孩子自己決定聽什麼內容。如果孩子想要休閒娛樂,就可以選擇聽一些輕鬆的英文小說;如果孩子對某個領域或主題感興趣,就可以聽一些非虛構類的英文內容。
至於工具選擇,我推薦使用喜馬拉雅、英語聽力訓練等音訊平臺 APP,這樣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搜尋適合的英文內容,而不需要家長來決定聽什麼。一方面,孩子擁有了內容的掌控權,會更有興趣去聽;另一方面,家長也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到處尋找資源。
以興趣為先的好處是什麼呢?
首先是不需要家長督促或者說服孩子去聽英文,這一點對於中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因為中學生課業負擔較重,不太可能在英語一門學科上投入大量時間,而且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像小學生那樣配合家長,更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但如果孩子本身對聽英文書感興趣,那麼他們就不是為了考試或者家長而聽,而是為了自己的興趣。
使用音訊平臺 APP,就不必等家長來幫忙搜尋、下載和安裝音訊。這也給孩子更多的掌控權和自主權。
另外一個好處是,孩子聽英文小說可以減少看中文網文小說的時間。
學業壓力越大,孩子越傾向於閱讀輕鬆的小說,而網路上的中文小說質量參差不齊。相比之下,音訊平臺上的英文小說數量相對較少,但內容更為精挑細選,孩子聽英文小說能夠將學習和娛樂結合起來。
這條路徑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讓孩子持續地聽下去。
因為以興趣為主的聽書習慣很容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為了應付短期考試而進行的臨陣磨槍,也正因為如此,能夠在長期過程中無痛地提升孩子的英文能力。
第二條路:應試為先
這條路適合大部分需要應對考試的孩子,尤其是中學生,同時也適用於準備中高考、託福、雅思等標準化考試的考生。
對他們來說,英語和大多數科目一樣,是一門需要應對的功課。他們學英語,就是為了在考試中拿到足夠的分數。
談到應試,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報班。在英語學習上,家長一般會讓孩子報班學習《新概念英語》。這也是父母自己在中學時用的教材。選擇自己小時候學過的教材往往能給家長帶來安全感,但這套教材是否適合青少年,業界一直存在爭議,我之前在 BetterRead 的文章裡也討論過這一問題(《要不要學新概念,相當於要不要吃餃子》)。
選擇教材本質上還是一種 “做加法” 的行為。
在校外另外學習一套教材,不僅增加了上課的時間,還包括接送、完成作業、複習等時間成本。當學習者在某一學科上增加了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英語能力確實會有所提高。但他們能夠應對學校的考試嗎?
不一定。
我們知道,所有的標準化考試都有相對固定的題型、考察知識點和答案模式。所謂針對性備考,就是要針對考點、題型和評分標準來進行準備。
考試一般有兩種目的,一種是檢驗學生的上課效果,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教材內容,因此出題往往會與上課使用的教材以及平時作業和測驗中的錯題相關。針對這類考試,備考的關鍵是複習課本內容以及作業和測試中的錯題,如果考試中有聽力部分,通常也會與教材中的詞彙和主題相關。
另一種考試的目的是選拔,這時教材就不再是唯一的參考標準了。由於國內英語教學實行 “一綱多本”,即一套課程標準對應多種版本的教材,出題者不會僅僅參照某一家出版社的教材。雖然出題者會參照課程標準,但是課程標準不算太細緻,所以出題者的空間很大。
如果在課外另外學一套教材不能有針對性地應試,那麼應該做什麼呢?
針對性地刷過往真題。在課程標準範圍過大,教材又不能作為參照的情況下,過往真題就能更真切地反映出題的思路。
如果要備考聽力考試,我建議直接刷過往的聽力考試真題。很多學校都會用E聽說等APP或者網站來刷題,正因為E聽說是官方考試使用工具。
除了備考聽力題,我們還可以透過聽英語來背單詞。
背單詞一直是英語學習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習者不僅要背課本後的詞彙表,還要背課程標準要求的詞彙表。而且為了更有針對性,幾乎很多省份都有適合當地的中考常用詞彙表。
但這還不夠。
近年來英語考試改革,提出要考察學生 “聯絡上下文猜詞” 的能力,也就是說,有的閱讀理解篇章裡會出現超出課標詞彙表的單詞。出題人希望考生能夠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彙的意思。
那麼考生很自然會想到,與其在考試中現場猜詞,不如提前擴大詞彙量。所以背單詞的範圍和難度又提升了。
有的初中生直接背高考單詞,甚至我聽說過高中生直接背考研單詞,甚至託福雅思的做法。
這仍然是 “做加法” 的思維。
我們可以採用 “做減法” 的方式,更有針對性地背單詞。
在《背單詞的三條路》裡,我建議直接刷真題卷,在做閱讀理解過程中,整理真題卷裡自己不明白的生詞,組成屬於自己的單詞表。
但是一個個背零碎的單詞不僅枯燥,效果也不佳。我來介紹一個更輕鬆的辦法,就是聽真題卷裡的閱讀理解篇章。
我們可以將閱讀理解篇章的文字用文字轉語音工具生成音訊,然後進行聽力訓練。豆包就是這樣一個免費的工具。
英語學習從聽開始,因為英文是由音素組成的,透過聽來記憶單詞更有效果,而且聽真題中的閱讀理解篇章有助於理解文章內容,在語境中理解詞彙也能更好地利用碎片時間。
你可能會說,聽不能幫助你學會寫這些單詞啊。
的確,要真正會寫單詞,還是需要進行默寫以及寫作訓練。但如果我們的目標只是擴大單詞量,確保在做閱讀理解、完形填空、聽力理解等題目時不會因為生詞而影響做題,那麼 “寫” 就不是主要目的。
什麼時候需要會寫呢?在做英文寫作、填空等相關題型時,才涉及到寫。我們把單詞學習的難度拆開來——聽、說、讀、寫四會,其中最難的就是寫。我們透過刷真題和聽真題篇章,實際上解決了其中的聽和讀。這也是大部分單詞學習的難度指數。
這樣一來,需要達到默寫難度級別的單詞量就會小很多,這就是 “做減法” 的意義所在。
第三條路:使用為先
第三條路是給真正需要用英語的人準備的。
所謂真正需要,指的是必須透過聽英語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短期考試或者休閒娛樂。
休閒娛樂時可以選擇聽讀中文書、旅遊、體育活動、打遊戲、看電影電視或者做其他事情,英語並非必要條件;應付短期考試只需猛攻一陣即可,但這種學習方式很容易學過就忘。只有當人們有真正的需求時,才會主動去學習,也才能真正運用和掌握英語。
比如科研需求。此前我在《從競賽場到人生曠野:超級學霸如何轉身?》一文裡提到過,一位競賽生努力學習英語,因為她認為未來的學術研究需要國際交流,需要用到英語。
再比如工作需求。最近美國加徵關稅,不少中國企業會在 TikTok 等網站或 APP 上用英文展示自己的產品,列舉其質量之優和價格之低,員工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就需要提升英語聽力。
又如省時需求。以我家孩子為例,最近時間過於緊張,無暇讀書,只能利用碎片時間來聽書,而中文書的音訊資源較少,英文書的音訊資源更為豐富,於是英文書就成了首選。
所以,只有當學習者當下有迫切的需求,或者有明確的未來目標時,才會去真正練習英文聽力。這種強烈的需求或意識是學習的強大動力。
以使用為先進行聽力訓練,比較合適的工具是喜馬拉雅、B 站這樣的音影片平臺和 網易公開課、Coursera這樣的網課平臺,當然,很多人喜歡用 MP3 來聽音訊,這也是完全可以的。
以使用為先的關鍵在於學習者本身,學習者要真正用英語來學習,首先需要有一定的英文水平,更重要的是具備成熟的心智、自律性和明確的目標,因此這條路更適合青少年和成年人。
不分優劣
以上就是英語聽力訓練的三條路徑和工具。這三條路徑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別。
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學習階段(如小學、中學、成人)和學習目標(如應試、工作、學術)來靈活選擇,也可以將不同的路徑結合起來,並且用好不同的工具。
關鍵在於,以興趣為導向的路徑需要長期堅持,以應試為導向的路徑需要精準聚焦,以使用為導向的路徑需要明確需求驅動。
你選擇哪條路?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