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又有個傳聞在發酵….

我是老徐。
今天大家都舒服了吧,A股延續暴漲,可惜午後有所回落,但這兩天漲跌都跟老外有關。
昨天有份研報在傳,來自德銀的分析師:
他們認為A股的“折價估值”已經過去,還說全球資金已經到了不得不買入中國公司的地步。
還喊出因為有了deepseek的出現,中國迎來了"斯普特尼克”時刻。
該名詞來源於1957年蘇聯,當時他們成功發射斯普特尼克1號人造衛星,一舉擊敗美國率先進入太空。
表達的意思是我們會慢慢超越美國,A股未來可期!
這份研報是英文,用詞本來就激烈,但翻譯成為中文後更刺激,直接出圈了,讓股市連漲兩天。
主線嘛,還是科技。
但是午後回落也是因為突發的傳聞發酵,來自另外一個外資投行的分析,說我們接下來的政策力度可能有限,提醒市場不要過度樂觀。

訊息一齣A股跳水,你們可以看看大盤這個缺口就是對應該利空訊息。不過從修復情況看市場選擇忽視認為假訊息。

雖然美股近期走勢一般,但其實我們依然受到外圍影響,從漲到跌都是他們的訊息,有些被動。
不過能漲要感謝deepseek。
雖然它已經發酵了很多天,但因為這波出圈讓外資內資都開始重視中國的科技公司。

後勁太大了。

我們的會員都知道,去年我就強調一個邏輯,A股的ai基本只能靠應用端,晶片最多是趕美國,中期超越幾乎沒可能。
但應用完全有機會。
一方面你們可以看到微信美團等都做得比老外的應用好很多;另外一方面我們有基礎優勢,人多網路快,這時候應用端就容易出黑馬。
比如deepseek。
可能有人還沒用過AI應用,其實已經改變了很多人的習慣,我現在搜尋基本用豆包,推理用ds或者GPT,那麼像百度、小紅書等其實慢慢就有了被替代的危險。
我今天還看到有個新聞說某大公司要開除那些不會使用AI工具的員工,基本是大勢所趨了。
那投資如何抓住這波浪潮呢?對科技板塊我們很早就提出了要重視、要持倉,但現在我們也有了些細微的改變

,若你非我們會員可以先去預約下直播,近期會聊聊相關話題。

而且,大家別輕視了AI賽道的殘酷。

Deepseek確實給了一些新的思考,讓市場開始懷疑是不是都要燒那麼多錢,甚至出現了50美元複製deepseek的新聞。

但事出反常必有妖。
我判斷事情的本質都會有個思考:真的只有我能想到嗎?
結合近期科技巨頭們的財報預期去看:
歌說今年的資本支出將達到750億美元,比去年大幅增長43%,差不多佔了營收的19%。
亞馬遜預計到2025年將把資本支出從去年的830億美元提高到1000億美元。
Meta、微軟都陸續提高了這部分的支出用來給AI賽道燒錢。
難道這些巨頭公司都不知道低成本就能搞出AI?為什麼要燒那麼多錢。
還有一點,華爾街為什麼在看到DS的案例後依然讓英偉達的估值高達3萬億美元。
種種跡象表明,AI還在淘汰賽中。
另外有個扎心的現實,AI浪潮對99%的普通人來講都不會有機會。
你們別看Deepseek好像“屌絲逆勢“,但現實是創始人是做量化交易的,他們的基金規模過千億,每年從股市可以賺過百億,有以十億為單位的利潤才撐起了大模型的訓練。
也就是說,作為普通人的人不但沒在AI賺錢,還因為炒股被量化機構割了一把。
間接等於被AI賺走了你的錢,就問你:扎心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