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帶動AI搞錢熱潮,2025如何用AI做副業?

⭐️歡迎預約“新榜內容節—2025新榜大會”直播
開年搞錢第一棒,落在了DeepSeek。
在剛剛結束的這個春節,“如何用DeepSeek賺錢”、“用DeepSeek一年賺100萬”這樣的帖子不時出現在抖音小紅書等內容平臺的推薦頁。電商平臺上,DeepSeek R1本地部署的教程層出不窮,售價從9.9元至80元不等。
DeepSeek的火爆無須多言,最近,這股“神秘東方力量”不僅震動矽谷,同時以C位之姿出現在AI、金融、創業、玄學等不同賽道。
新榜旗下跨平臺社媒傳播監測平臺聲量通顯示,近7天內,在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微博、微信等平臺上,和DeepSeek相關的內容作品數至少在105萬條,日均作品數超15萬。
從2023到2025,從GPT-4到Sora到DeepSeek,AI領域每逢開年就有炸裂新聞,似乎成為了某種規律。
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如何從迅猛增長的AI行業找到自己的機會,掘得第一桶金,則成為一個關鍵問題。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創作者們藉助AI變現,靠AI生成內容、知識付費、應用內付費、AI自媒體等方式盈利,帶動了“AI搞錢熱潮”。
新年開工之際,我們來聊聊2025年,大家該如何用AI搞錢做副業。“AI新榜”觀察總結了現階段幾種用AI做副業的常見方法,希望能為各位帶來參考。
靠AI生成內容變現:
有人能淨賺百萬,有人偏好小本生意
離世界模型、AI Agents技術更遠的普通玩家們,靠著繪畫、影片、3D賽道AI應用的崛起,先從AIGC中淘到了金。
2024年初,AI“復活”賽道掀起了AI生意的熱潮。簡單的AI換臉、變聲技術,就可以讓消費者和逝去的親人進行對話聊天。
不少商家看中了這一具有強烈需求的市場,利用可靈、即夢等AI工具為顧客定製動態圖片、短影片。
“AI新榜”對話了部分商家,他們提到,目前最基礎的“讓人物照片變成動態圖”的服務,定價通常在10元至50元左右,AI工具的收費不同,製作成本也會不同。其中一家設計小店,定價為20元的照片加聲音影片,銷售數量已超2000次。
得益於2024年下半年AI影片工具的火爆,AI影片方向的搞錢能力進一步增加,也吸引了一些傳統影視專業相關的玩家。
西羊石團隊主要用AI生成城市文旅宣傳片,以“自然風景+AI”、“熱門IP+城市地標+AI”的模式,利用AI生成指令碼、圖片、影片、配音、後期等一貫的AI影片製作流程產出成片。
西羊石團隊曾表示,他們在半年內盈利了約30萬,其中收益最高的業務是廣告和電商領域的AI影片。
同樣,我們也看到了AI 3D賽道的“商業化落地”情況。
比如,UGC內容平臺Roblox玩家“RG”製作的AI 3D掛件曾在1小時內吸引了超3000名玩家湧入購買。他靠售賣遊戲配飾賺到了超過1億Robux代幣,摺合下來賺了約250萬人民幣。
不光是售賣虛擬的3D遊戲配飾,還有網友直接上傳售賣了自己的模型。
部分AI 3D業務截圖
不過,創作者們靠AI 3D配飾“淨賺百萬”只是個例,更多的仍然是勉強覆蓋成本、不顯山露水的小本生意。
比如,2024年11月,Recraft生成圖片在小紅書上成為熱門話題,“有償代做頭像”再次成為吸金方式,網友們靠簡單的生成頭像、表情包、桌布、二次元周邊等等方式進行變現。
部分AI創業者靠定製AI頭像和桌布的業務,在春節期間收入超10萬。
但我們觀察下來發現,用AI做定製化生意,抓住產品的增長風口,誰都有機會在其中賺到一筆,但收益普遍不高。
定價最高的代做業務也就在30元上下,這種情況下,店主不僅要提供無限次生成服務,也會給到相應的提示詞內容。
接定製AI頭像生意的“琪子”對我們表示,現在她透過售賣AI圖獲得的利潤,勉強覆蓋了製作成本,僅僅抵得上一款AI產品的月訂閱費。她也坦言,自己並不指望這種小生意會有非常大的收益,主要作為一種興趣來經營。

AI做自媒體:
萌寵、穿搭、劇情賽道機會多

過去一年,用AI製作貓貓、奶奶、美女、佛祖等劇情號、穿搭號,同樣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快速漲粉變現。
通常來說,他們會先生成一組固定形象的圖片,比如唐僧、奶奶、貓貓,再利用大語言模型生成雞湯文案、吐槽、短劇劇情向內容。
因製作門檻不高,大量AI自媒體會選擇這種方式快速起號,積累一定粉絲量級後,開始帶貨、分享教程。
有做AI劇情號的創業者告訴我們,這類賬號一旦做成,平臺播放分成只是基礎收益,接廣告帶貨、賣AI課程都可以變現。以AI貓貓劇情號為例,一條油管短影片(YouTube Shorts)廣告的收入在3萬美元至50萬美元不等。
可以說,高額的收益吸引了不少創作者紛紛選擇用AI做自媒體之路。
一些內容從業者告訴“AI新榜”,現在各平臺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使用者對優質內容的更高要求,對AI生成內容“會下意識牴觸”,“尤其是油管短影片,很難做出爆款內容,要做成自媒體會更難一點”。
除此之外,AI自媒體中還有一部分人是具備商業化能力的超級創作者。這些玩家大多不是從0起步的個體,更多的是本身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能夠靠主業帶動AI副業發展的“超級個體”。比如土豆人、野菩薩、海辛、數字生命卡茲克……
他們在網際網路上分享乾貨、AI行業資訊、前沿的技術,將自己打造成原創IP,變現也更多靠IP。
作為自媒體而言,最直接的變現方式依舊是廣告商單,為品牌定製圖文和影片等等。以博主“土豆人Tudou_man”為例,據新紅資料顯示,他在小紅書單條筆記商單的預估報價為10萬左右,單條影片筆記約30萬。

AI知識付費:“三端通吃”的生意

在AI賽道上,更長期的變現方式是課程+社群運營。
創意人“野菩薩”開設了自己的AI繪畫課程,售賣自己總結的AI提示詞和方法論,課程價格從1000元到5000元不等。截至目前,已有上千人報名他的課程。
西羊石團隊選擇做起了G端、B端、C三端生意——服務政府和企業做文旅、電商宣傳片,併成立了社群做知識付費生意,把積累的AI經驗攢成資料課程,服務C端使用者。
他們推出了10元至數百元的AI影片課程,運營了5000多人的知識付費社群,還以AI行業創作者的身份接受不同企業的技術諮詢。
此外,許多沒有系統課程的創作者們會選擇直接將自己收集的案例、觀點和觀察整理成內容,然後放在知識星球等不同平臺上出售。這些內容的定價通常在1元至99元。
需要說明的是,售賣AI課程在市場上向來有爭議,也存在灰色地帶。也有一些人以“AI資料包”“AI學習社群”“AI諮詢”等名義提供相似服務,使用者需要付費,才能瞭解相關內容。但這些服務的最終目的通常是為了引流,而非真正提供有價值的學習內容。
我們這裡提到的“AI知識付費”並不是指新聞資訊、材料的彙總和梳理,而是指那些能夠幫助使用者從中掌握AI技術、並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課程。這類課程的質量和實用程度取決於不同人的具體需求,但至少不應該僅停留在解決“資訊差”問題上。
AI應用內付費:
有的產品上線8小時狂攬16萬
“小而美”的AI應用幫開發者撈到金了。
2024年,15歲初中生“zmh”靠AI當上了CTO,開源專案ChatNio被百萬元收購。
簡單來說,ChatNio是一個集合了流行的模型和AI服務的一站式平臺。“zmh”在即刻分享了自己的開發故事。他提到,截至2024年11月,ChatNio累積了近10萬月活躍使用者,實現了每月5萬元的淨利潤。
除了靠實用性打響名聲之外,還有一些應用憑藉出色的核心創意吸引了眾多使用者。開發者花生打造的“小貓補光燈”便是其中之一。
這款“小貓補光燈”應用為使用者提供了幾張不同顏色的圖片,使用者可以透過調整簡單的飽和度、螢幕亮度引數,來實現冷暖色補光燈的效果。
“小貓補光燈”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透過“應用付費”實現的。在獲得第一波關注和流量後,花生就推出了1元付費的“小貓補光燈Pro版”,Pro版在短時間內就衝到了蘋果商店付費榜Top1的位置。
無獨有偶,2024年9月,海外有個17歲的高中生做了款AI應用“Cal AI”,主要功能是分析食物中的熱量成分。上線4個月後,該應用銷售額便達到了100萬美元。
“Cal AI”的開發者“Zack”分享自己能夠成功的經驗,其實主要歸結為兩條:一是能解決明確的需求,二是擅長搞營銷。他提到,短影片平臺更容易實現病毒式傳播,透過持續輸出有價值的新內容,來撬動新使用者增長。
和“Zack”類似,“胃之書”這款應用的開發者趙純想也採用了相似的開發思路。“胃之書”的功能定位也和人們的健康飲食相關。具體來說,AI可以透過對話記錄日常飲食,分析使用者的飲食結構和習慣,為使用者提供具體可參考的建議。
據開發者趙純想自述,“胃之書”剛上線收入就達到了1.2萬美元(摺合約47000元左右)。儘管聽上去數額並不大,但幾乎是產品純利潤。
有技術背景的玩家們把AI當作創作工具,輔助來開發一些好玩的、有用的產品,大部分透過應用內付費的模式實現盈利。
開發者“Kyzo”上線了一款名為“毒舌AI”的專案。使用者只要輸入一個推特賬號名,AI就會根據賬號的歷史發言和帖子內容,生成一系列犀利的評論。
這個純賺關注和流量的AI產品,在短時間內獲得了500萬用戶。“Kyzo”在X上表示,這個專案讓他每小時淨賺4000美元,並在8小時內賺到了22000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6萬元)。
能夠實現靠AI應用掙錢的開發者們,往往會深耕一個垂類,精準做好產品定位。他們的AI應用之所以能夠成為爆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們產品的核心創意,以及有效運營的結果。
可以說,我們正站在AI淘金熱的十字路口,每次有新的AI產品,就會有新的所謂“賺錢風口”出現。
當然,上文覆盤的更多是已經跑出優秀案例的玩法,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未被提及的AI副業方向,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討論。
AI時代,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AI開發者,但人人都能成為AI的使用者。就像“野菩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一定人人都能成為馬良,但至少我們先學會使用馬良的筆。”
對於想用AI做副業的人來說,無論是用AI製作頭像、做內容二創,還是用AI開發某款應用,無論選擇什麼方向,核心需要考慮的都是能否解決一部分人的實際需求。
其次,就是積極行動起來,在使用中摸索AI的可能性。話不多說了,我去用AI搞錢了。
作者 | 阿虎
編輯 | 張潔
  關於新榜


• 作為資料驅動的網際網路內容科技公司,新榜提供新媒體內容營銷和企業服務系列產品,助力中國企業數字化內容資產獲取與管理,服務於內容產業,以內容服務產業。
• 我們的客戶既包括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巴巴、中國平安、比亞迪、京東、通威、貝殼、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雅詩蘭黛、迪士尼等頭部品牌,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長的中小企業、新興品牌和MCN機構。面向企業的內容化組織建設,新榜提供從公域流量募集分發到私域內容運營建設的各項所需。
• “新媒體,找新榜”是我們的使命。憑藉全面穩定的新媒體內容資料產品和企業服務能力,新榜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上海數字廣告領軍企業,曾榮獲“全國內容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上海文化企業十佳”、“中國廣告新媒體貢獻年度大獎”等稱號,擁有多個傳播評估監測專利。瀏覽器搜尋新榜官網,獲取更多新媒體動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