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榮耀」晚會,照見快手直播生態的繁榮與變遷|訪談

作者|豆芽
“即將到達的綠洲,只因彼此的堅守”,白舉綱用一曲《榮耀》唱出主播和老鐵們奔赴熱愛的共鳴;
新生代女團R.E.D與快手主播跨界同臺,以極具張力的節奏舞步點燃線上線下的觀眾氛圍
黑撒樂隊以地道的陝西方言開啟《陝西美食》,鄉音裹著煙火氣,讓全國老鐵們直觀感受到正宗的陝北味兒
……
7月19日晚,“2025快手直播夏季盛典榮耀之夜”落地西安,在被陣雨沖刷過的清涼空氣裡,一場專屬於快手老鐵和主播們的榮耀舞臺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啟。
晚會開場,一首嗨曲拉開此次“榮耀之夜”,現場氛圍迅速被推向高潮,線上熱度更是拉滿,線上人數很快就超過了10萬+,直播間擁進無數老鐵,要麼為自家主播應援,要麼就是來見證這場快手味兒十足的盛會。
這是快手直播盛典啟動的第七個年頭,從最初的9個人登臺領獎,到如今超過1萬人獲得榮譽勳章、超30萬人參與前期賽事比拼,快手直播一步步踐行著站內的普惠原則,讓無數優秀的中小主播透過盛典被看見,實現職業道路的進階。
如今,該盛典已經沉澱為快手直播的一個標誌性IP,成為不同時期快手直播生態的“濃縮呈現”。
榮耀盛典的背後,承載著快手直播生態的步步變化,典型如從純UGC內容到PGC、UGC共同繁榮;也見證了整個直播行業的變遷,從早期的魚龍混雜、大眾認可度低,到如今網路主播成為一個新興職業,甚至很多傳統演藝行業的明星也在直播間重煥新機。
正式直播前一天,娛樂資本論與快手直播活動負責人、也是該盛典從0到1的負責人魏玉龍和快手平臺產品與增長市場中心負責人田柳深度聊了聊盛典如何成長為一個影響力IP,以及透過該IP所看到的快手直播生態和行業變化。
“使用者選出來的晚會”,榮耀之夜如何成為快手直播“晴雨表”
一臺晚會並非天然就能清晰地代表某種生態,背後需要主辦團隊從內容、陣容、賽制,乃至主播話語體系的理解與融合
快手榮耀之夜區別於很多平臺晚會的是,聚光燈不會只為少數佼佼者亮起,而是用生態本身匯聚起來的光照亮更多中小主播。
據悉,此次盛典設計了24項賽事,共計1400多個賽道,超1萬人拿到獎盃。同時,此次盛典投入了億元現金扶持、130億的自然流量和25億的內粉流量。縱向對比往屆盛典,在投入量級、賽事規模上更大。橫向放置行業,如此普惠的晚會也是獨一份。
“這一方面說明生態變得非常繁榮,另一方面也是‘期望讓更多人在快手發展更好’的平臺意志體現”,魏玉龍回憶起盛典這些年的變化時感慨。
這種普惠原則下,快手直播盛典提煉出來了關鍵心智——“榮譽”。

“本質上是期望在一個週期中有不同的儀式感、激勵給到每天辛勤付出的主播們,給予大家正反饋,讓主播可以更好地與粉絲分享這個榮譽,另外這對於主播成長來說也是非常好的動力,”該底層視角決定了最終的賽道設計。
更深一步來看,整個盛典並非純晚會邏輯、而是搭建起了一套基於內容影響力的主播成長通道透過盛典的線上線下玩法連線,讓主播在新賽道里嘗試自我超越,本身就是一個直播話題,加之平臺的流量激勵,相當於在一個節點,給予主播機會去解鎖新內容,獲得更多流量
為了在盛典賽事之外捲入更多主播,快手直播還嘗試做了更多輕量級的線上衍生微綜《主播的榮耀》《活動君來查房》《盛典觀察室》,並根據主播表演剪輯釋出精彩影片在官方賬號@直播活動君 上。透過長期的運營和積累,該賬號目前已經有超7000萬粉絲。

而線上下榮耀之夜的呈現上,明星藝人與主播們的跨界同臺也成為一大亮點。
此前快手直播盛典是一場完全屬於站內主播和使用者的盛會,但這兩年主辦團隊引入了很多明星。除了內容更豐富外,這本身也會給主播帶來另一種成長的可能。“我們最終會呈現藝人和快手主播的合作舞臺,前期雙方需要一起排練共創,主播也能在專業能力、或不同領域的創作上學到更多,田柳向我們解釋了背後的用意。
而且很多登上盛典的藝人,要麼其屬性與站內粉絲有一定契合,要麼本身也會在站內直播,例如鄧寓君(等什麼君)本身也是一名主播,日常會在快手平臺開播。
平臺做晚會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儘可能成為站內生態的反映,成為一個極具平臺特色的內容IP。從開場曲開始,整個盛典無處不透露著濃濃的快手味兒。
喊麥蹦迪、流行國風、直播間熱舞、DJ嗨曲等在直播間流行的內容共同組成了此次盛典內容;“公屏扣滿666”、“10萬+得靠自己”、“感謝粉絲點的燈”等熟悉的直播間語錄融進了各個節目;此外,盛典還融合了很多陝北特色,從陝北說書到西安鼓樂,再到一首《西安人的歌》,地域特色與直播間文化的表達,更是讓大家感受到滿滿的“煙火味”。

據介紹,此次盛典加強了生態節目比重,開放主播演唱自己原創的歌曲,並聯合業內優秀製作人定製盛典主題曲,如《榮耀》《名義》《無以為謝》等,表達主粉情感連線。
“我們期望用更多視角來解讀主播和粉絲的陪伴,追逐榮耀路上大家共同的心聲。”田柳表示。
從中娛樂資本論也發現,快手直播做晚會並非傳統的創意驅動,而是挖掘站內使用者需求、以資料驅動的。
“老鐵們愛看啥,評論區、或者直播間互動有什麼亮點,把這些東西挖掘再放大,本身是一個網際網路產品邏輯,我們邀請導演組本質上是做二創,用挖掘出來的元素去做舞臺昇華。”
這個差異性感知是魏玉龍和田柳與專業團隊合作碰撞中發現的,據瞭解盛典背後的導演團隊都是操盤過大型晚會、節目的專業隊伍。“傳統晚會的執行更注重‘我想要什麼’、‘現場觀眾的視角’,我們更關注‘使用者想要什麼’、‘直播視角下晚會如何呈現’,這種網際網路和傳統思維的差異還是挺有意思的,我們也從中學到很多專業能力。”
提到這個點時,魏玉龍又興致勃勃地向我們補充了基於主播成長的思考,“整個執行團隊,燈光師、舞團、音樂總監都來自行業頭部,這些團隊會提前1個月與主播溝通,且每個主播會有一兩位核心專業人士來負責最後的妝造、表演、形體等,主播們排練的投入度都非常高,這些能力最後都會沉澱到主播身上”,採訪中途魏玉龍還向我們展示了主播溝通群, 幾乎每個登臺主播都有一個單獨溝通群,且在6月中旬就開始進行籌備。

從普惠式賽道玩法設計到直播生態內容表達,盛典最終成為一個直播生態的“晴雨表”。“它代表的是快手直播,它是什麼樣子,快手直播就是什麼樣。” 
要達到這個效果並不容易,挖掘使用者喜歡什麼,以及誰來表達,是一個很耗精力的事情,另外還需要考量主播的舞臺表演能力。” 
專業演藝從業者下場、可靈AI提效,快手直播邁進新週期
透過一場盛典,不僅看到了快手直播當前最真實的狀態,也能窺見平臺接下來的趨勢變化。
一個與盛典互相映照的生態特色,是快手直播站內公會、主播可以自己發起挑戰賽,創作者主動去設定賽事議程,而不完全依賴於平臺發起。
“我們今年整體的活動體系,從過去的平臺主導變成了平臺、公會、主播三方都可以去設定的內容,平臺也會在一些節點提醒主播或者公會是否建立活動,現在每天有幾千場由主播和公會自建的挑戰賽”,魏玉龍表示。
這種活動設定本質也是因為快手直播的區域性、圈層屬性,圍繞某個區域或某種內容賽道,可以自發衍生出很多話題,籌備過程中可能也會有偶發的、策劃的精彩內容被二創傳播。賽事設定開放性和常態化,讓“平臺搭臺、主播唱戲”的核心從盛典滲透到了日常運營中。
藉由盛典這個舞臺,娛樂資本論也看見了整個直播業態的變遷。
從行業視角來說,如今直播已然成為一個大眾性娛樂產品、表達渠道,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於,去年7月,網路主播成為國家認可的新職業,入列“國家確定職業分類”。
“這幾年直播從小眾走向了大眾,內容的廣泛性和公眾性更強了,以及更多原本傳播不足、成本高收入低的線下演藝內容有了更高效的變現路徑”,魏玉龍也回憶了自己進入行業以來的感受。 
體現在快手直播生態上,一個新趨勢是越來越多線下演藝人員、專業專團開始在直播間找到新機會。
此次盛典上黑撒樂隊同臺演唱《校花和流川楓》的青木時光,之前是地鐵歌手,後來積極參與各類直播活動,去年在《快手直播超級大舞臺》帶領“青木時光大舞臺”站隊斬獲團隊亞軍,這次比賽也讓青木時光走向了更多衛視、央視的舞臺。

在青木時光之前,音樂人唐薇歌手也是在快手直播間、盛典舞臺上,將自己的音樂推向了更多老鐵和聽眾,快手直播間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 
此外,很多傳統院團也在積極探索直播間的表達,豫劇傳承人終點娜也是一名快手主播。“直播本身就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這兩年國家文化部也在鼓勵院團開播。” 
直播間讓傳統演藝走向了千家萬戶,甚至反哺院團線下演出,這些藝術表達也推動整個直播生態更繁榮、正能力。
下個週期具備線下演藝能力的人,其專業會在直播間進一步放大,魏玉龍表示。 
但這並不意味著UGC會面臨衝擊,“因為這個盤子足夠大,不同的人需要的情緒價值是不一樣的,例如專業的院團內容進來,也不會影響垂類使用者看自己喜歡的內容,比如遊戲直播、聊天互動等。”
而且直播間有一個特點在於,人數較少時主播與粉絲之間的聯結會更深“有時候5個人、10個人的時候,主播的注意力會更集中。”
這背後也反映出快手主播生態的一個優勢,即主播與粉絲可以在私域沉澱成為長期的陪伴關係。“快手主播的粉絲大多是長期的,鐵粉比較多。”
另外,娛樂資本論還觀察到快手直播除了內容運營,也在透過AI技術應用來提升直播間的效率和個性化表達。
據介紹,目前快手直播禮物特效製作已經重用了可靈AI。“這能讓我們的設計師提效60%左右,假設一個禮物原來要做10天,現在4天就能做好,而且這些禮物在站內也非常受歡迎。”
更重要的是,可靈AI不僅可以快速生產素材,還可以與其他模型結合,例如語義模型,實現直播間的個性化表達。例如傳統禮物只是一個提前設計好海報或特效呈現,但AI可以將送禮使用者與主播的名字結合成一句詩,或結合直播間主題,輸出個性化的語句。
這場快手直播盛典,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平臺對於直播行業的助推,也感知到直播行業從圈層業態走向大眾娛樂生活的蛻變。正因此,直播間裡也在不斷湧現出新內容模式、讓傳統內容煥發生機,以差異多元的內容滿足不同使用者需求,也持續書寫著直播生態的無限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