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帶你親臨現場

“真正的建築從不試圖征服土地,而是在地脈褶皺處尋找對話的切口。”這句話恰似為困局中的設計者亮起燈塔。地產增量時代退潮,設計費縮水、專案開發銳減、政策收緊三重壓力下,國內建築師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職業震盪。
當中國建築師們帶著經驗出海,面對的不僅是規範差異與文化隔閡,更遭遇著全球化退潮與本土化覺醒的雙重浪潮的考驗,這些都在提醒我們:出海不是技術平移的物理運動,而是需要化學反應的文化轉譯。

"設計出海"沙龍現場 ©Roca Shanghai Gallery
本次在上海Roca Gallery舉辦的設計出海的活動沙龍中,WLA 創始人Damian Holmes、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建築師任力之、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實踐》策劃顧問艾俠、築境設計總建築師薄宏濤,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 “設計出海”的模式和商業邏輯,分享相關出海案例。
讓我們跟隨四位嘉賓,一起看看這些案例中,建築師和媒體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極限條件下完成富有創新且符合當地標準的出海作品。


艾俠以MAD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洛杉磯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為切入點,分享了其走訪現場後的感受。這座以"漂浮雲朵"為意象的先鋒建築,恰如一把開啟國際視野的鑰匙,引出了中國設計力量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專業突圍。


2025年2月,艾俠在美國洛杉磯走訪盧卡斯敘事博物館工地現場
多哈塔:結構賦能的跨專業出海實踐
跳脫出建築設計角度,或許能從別的專業方面有所收穫。多哈塔的實踐展示了另一種設計出海路徑:當讓·努維爾充滿雕塑感的塔樓被賦予重塑海灣天際線的使命時,中國團隊選擇從結構工程維度介入這場建築實踐。

”設計出海“活動沙龍現場 ©Roca Shanghai Gallery
當地設計院原方案的出現偏差,中方結構團隊透過專業且精確的結構計算。將原本密集的斜柱節點簡化為模組化鋼骨混凝土體系,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減少鋼材用量,使建築表皮得以更純粹地呈現努維爾的曲面設計。最終讓多哈塔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完整保留了建築造型的張力。
非洲剛果布拉柴維爾體育中心
布拉柴維爾體育中心專案開創了"技術平移"的創新路徑——將國內競標方案進行在地化轉譯後輸出至剛果。設計團隊透過雙重文化解碼策略:既保留原方案引數化設計的核心技術邏輯,又以非洲大地意象重構空間敘事。主體育場將16組罩棚單元轉化為放射狀結構,其幾何秩序既延續了原方案模組化建造優勢,又透過"陽光放射線"的隱喻呼應非洲大陸的圖騰崇拜,金黃色陽極氧化鋁板立面更強化了地域認同的視覺錨點。

已建成的剛果布拉柴維爾體育中心一場三館,《時代建築》2018年第3期發表,@CCDI悉地國際
象牙海岸中國總包公司宿舍樓
科特迪瓦宿舍樓專案是中資企業透過“複合輸出”模式跟隨中國資本出海的典型案例。該專案以EPC模式踐行,驗證了基建產能輸出的彈性路徑。儘管整體專案規模較大,但其中的宿舍樓作為配套子項,體現了“以小見大”的策略——透過小型、可快速落地的單元切入市場,降低初期風險,同時為後續大型基建專案積累本地化經驗。

這一小專案雖看似簡單,卻成為中資企業在非洲市場紮根的“探路石”。它成功驗證了“跟隨中國資本出海”的可行性:一方面,中國資本為專案提供資金和技術保障;另一方面,透過小規模、高靈活性的建設,快速響應當地需求,塑造企業口碑。
艾俠先生結合他早期在CCDI設計集團的工作經歷以及對當下行業的研究觀察,總結了三類“設計出海”的基本航線,也為其他嘉賓的發言做了話題鋪設。

阿爾及利亞奧蘭會展中心設計方案,《時代建築》2010年第1期發表 @CCDI悉地國際


援非盟會議中心:不同理念的碰撞
成立於1963年5月25日的非洲統一組織,後改稱非洲聯盟,是集政治、經濟、軍事等為一體的全洲性政治實體。作為中國援非最大單體建築,亞的斯亞貝巴非盟會議中心專案開創了援外設計新正規化。

“設計出海”活動沙龍現場 ©Roca Shanghai Gallery
新設計以“非洲團結、共促非洲大陸的復興“為主旨,透過放射性的場地功能佈置;幾何形態的設計;新技術、新材料與新工藝來展現非洲的地域性和當代性。同時也放棄了在建築中加入中國元素,最大化的展示“原汁原味”的非洲特色。建成後的非盟會議中心被譽為“象徵了非洲大陸的復興“。

援非盟會議中心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米蘭世博中國企業聯合館:建造技術的差異
在義大利嚴苛建築規範下,採用“方圓”、“內外”、“剛柔”等一系列二元構成的建築手法,讓觀眾領會中國傳統思想意境,完成中國設計理念與歐洲建造體系的深度耦合。並且表達中國企業和自然環境共同生長的和諧關係。

2015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義大利的建設標準和建設技術力量非常強,尤其是在膜結構和鋼結構的製作中。館內“樹形”的橢圓柱筒是三維旋轉的,如果按照常規的技術方法是非常難實現精確的外表,在施工中就發現,義大利的企業很巧妙的將三維形狀進行平面化,後進行平面切割,最後進行一段一段的焊接,最終打造出外觀精美的構建立體形態。

中國企業聯合館室內空間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拓展海外市場的核心動機
明確出海動機是首要任務:可能是受獨特專案吸引、追求收入增長、提升團隊國際經驗,或是促進文化交流。同時,透過開拓海外市場可解決本土人才因職業發展受限而流失的問題。

”設計出海“活動沙龍現場 ©Roca Shanghai Gallery
市場進入前的關鍵考量
需預先規劃資金投入規模、預估成果回報週期(通常3-5年),並設定明確的退出評估節點。避免因缺乏長期財務支援或盲目堅持導致失敗。
目標市場的選擇策略
聚焦東南亞、中東、非洲及金磚國家等潛力區域,評估市場規模適配性(客戶基礎、行業協同性及自身競爭力,避免“水土不服”(如中國大公司難適應澳洲小規模市場)。
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策略
採用跨文化安全色(黑白/藍LOGO),透過網站、社交媒體及國際展會提升曝光;競爭獎項時優選國際評委,以故事化標題(如“河流重塑社群”)替代資料堆砌,增強專案感染力。

2025WLA評委陣容 圖源:WLA官網


文化交流與海外拓展的路徑思考
透過參與威尼斯雙年展、UIA會議等國際平臺,團隊逐步構建起文化對話網路。海外專案獲取依賴於長期學術交流與信任建立,而非單純技術輸出。

2023年 第18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及學術論壇
面對全球化競爭,中國建築師需兼具文化認知力與渠道拓展能力:一方面透過展覽、學術互訪打破資訊壁壘(如與RIBA、劍橋大學的合作);另一方面需正視城市化階段差異帶來的機遇,借鑑90年代外國建築師入華經驗,以"文化水渠"漸進融入國際體系。同時強調,海外實踐需承擔更高機會成本,需做好應對文化隔閡、規範差異與在地認同挑戰的準備。文化軟實力輸出,建築設計文化和理念的交流也是當代設計出海的一種新方式。

2023年 受邀在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作學術分享

四位嘉賓以三十年出海征程為經緯,向我們展示了設計出海的方式方法和出海策略。當國際正規化與本土基因在建築中交織,我們該如何處理空間背後的文化邏輯?在市場收縮與職業困局的雙重擠壓下,究竟在於深耕專業疆域,還是突破傳統邊界?答案或許藏在設計的本質之中——真正的建築創新,既非固守文化符號的孤島,亦非追逐潮流的浮萍,而是讓每個空間成為啟用文化記憶的導體。

”設計出海“活動沙龍現場 ©Roca Shanghai Gallery
隨後的圓桌討論中,中國建築學會會刊《建築實踐》雜誌社編輯部主管 戴伯威介紹了近年來雜誌在關於"設計出海"議題的探索軌跡。早在2021年雜誌就策劃了"跨國建築實踐"專題,系統性呈現境外建築師在中國的創作實踐。

作為活動的主辦方之一,ArchiDogs築格傳媒創始人 栗茜分享了做“設計出海”這一系列活動的初衷: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實踐》策劃顧問 艾俠交流了之前在大型民企時出海佈局的經驗:

作為在許多國家工作和生活的國際媒體人Damain客觀地評價了中國建築和海外建築風格的差異:

談到目前的行業現狀築境設計董事 薄宏濤指出,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城鎮化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但眼下建築行業遇到的困難其實是供需關係變化的必然調整。放眼全球,不同國家需求差異明顯:


設計出海不是單行道,而是雙向奔赴的文化對話。從援建專案到學術交流,從技術輸出到理念碰撞,中國設計正以更謙遜的姿態融入全球語境。當每一個建築節點都承載著跨文化的巧思,當每一次方案調整都成為本土智慧的轉譯,設計出海的答卷早已超越了圖紙本身——它用混凝土書寫中國智慧,用空間縫合文化差異,更用專業韌性在異國土壤裡紮下根系。

活動嘉賓合影留念 ©Roca Shanghai Gallery
未來,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正如海平面下的洋流始終相連,只要保持開放的姿態,中國設計終將在與世界的一次次握手中找到自己的座標。期待更多同行者加入這場跨越山海的長跑:用建築的語言啟用文化記憶,用專業實力回應全球需求,讓世界從東方解題思路中看見另一種可能性的生長。

當“出海”成為破局金鑰,中國設計如何在全球語境中重構對話?ArchiDogs築格傳媒發起「設計出海」線上論壇,特邀澳洲DCM事務所合夥人 龔耕、aoe事件組創始人 溫群、Link-Arc創始人 陸軼辰等十餘位全球頂尖建築師,聚焦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多元市場,分享海外實戰經驗與品牌策略。

系列線上活動將以直播形式呈現,打破地域壁壘,觀眾可透過彈幕與嘉賓零距離互動,聆聽紐約、迪拜、東京等地的出海實踐案例。
從“品牌出海”到“文化共生”,你期待解碼這場關於未來建築的核心競爭力的對話嗎?
文案/發文編輯|Wenjin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