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同城開近20家直營“千平大店”:“我經歷了5次‘破繭成蝶’般轉型”

來源:職業餐飲網 
作者:旖旎

從一家小飯館,到開出連鎖規模的餐飲品牌,每個餐飲老闆都要經歷大大小小無數次“轉型”,而每一次,基本都是破釜沉舟,生死抉擇。

在廝殺激烈的中原腹地,有這樣一個品牌,深耕鄭州25年,經歷了“五次轉型”,最近用2年時間開出近20家直營店,相當於前20多年的總合,每家都還是街邊“千平大店”。
而其商業模式也與眾不同,租下核心商圈整棟樓,卻只用二層,一層出租。
它就是解家河南菜,河南菜頭部品牌,招牌菜南灣魚4年賣出50萬條。
究竟五次“破繭成蝶”般的轉型,它做了哪些改變?
它的商業模式又有怎樣的獨到之處?
近日,職業餐飲網森林遊學走進鄭州,對解家河南菜創始人解忠傑進行了專訪,解家的多次轉型以及獨特的商業模式值得每一位餐飲人借鑑。
1
25年,他走過了餐飲人必經的“五次轉型之路”
在做餐飲之前,解忠傑有著一份令別人豔羨的工作,他是國棉四廠全民制工人。偶然和朋友的交流之下,他對餐飲充滿興趣和探索欲。
所以決定辭職下海,經營一家小餐館。
第一次轉型:從“打工人”到“老闆”的角色轉變
第一次創業,顯得有些偶然,解忠傑的兩個朋友開了一家小店,但一直經營得不溫不火,解忠傑想挑戰一下,從朋友那裡轉讓了這家店。
從體制內的鐵飯碗,到白手起家創業打工仔,雖然辛苦很多,但第一次創業他幹勁兒很足,基本每天他都在店裡忙活,就這樣又一村食府誕生了 。
第二次轉型:從1家飯館到近10家店
接手了“又一村”,在解忠傑的經營下,生意越來越紅火,顧客越來越多,排長隊都招待不過來,他開始陸陸續續開了很多家店擴大規模。
第三次轉型:從粗放型經營到精細化管理
開一家飯店,當然可以隨心,比如最初的選單是跟著廚師的能力走,廚師會炒什麼菜就賣什麼菜,成本、效率、核算都理不清。
但經營的久了,門店一多,想長遠發展,要有精細化管理。
思前想後,解忠傑開始在自家飯店實行“分大隊經營”。什麼是“分大隊”,就是明確這道菜是誰做的?一個人做了多少道菜?這道菜做的怎麼樣?做得好壞?每一項都有明確的標準,分工,職責到人。這些問題一旦得到解決,效率很快就提升了。
從前店裡的晉升只看工作年限和資歷,轉型後晉升機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員工晉升要進行選拔評估,每一個崗位列出相應職責,達標後才能勝任。除此之外,每個月還有淘汰制。
原來採購方式是分店自助採買、配送效率低,沒采購優勢,後來最佳化供應商,將原來的80多家供應商,輕減到10多家。供應鏈也經過升級,只選優質供應商,對供應鏈參股,這樣就能把控供應鏈的品質。升級最佳化後將採購部和汽車班都取消了,節約成本。
第四次轉型:從做生意到建品牌
有了人才團隊,解忠傑開了大大小小不同品牌的十幾家店,比如解先生又一村主做燴魚頭、扒豬臉;解先生家專攻宴會;解先生香辣蟹,嘗試新的品類,還有解家味道做家庭菜,基本每個品類都做了嘗試。 
但由於經營的過於繁雜,再加上經歷有限,踩的坑越拉越多,2015年他面臨了一個重大危機,差一點10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所以他決定狠狠心“壯士扼腕”砍掉其他品類和品牌,主做解家河南菜。他覺得生意是買和賣,品牌是讓客人主動進店。以後要一門心思做成一個品牌,而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品牌有了,怎樣能讓這個品牌成為整個鄭州乃至全國,數一數二的連鎖餐飲頭部呢?
2018,解家河南菜開始了第五次轉型,這一次是由品類到品類之王的大轉型,不僅它的商業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也有了更明確的定位。
2
“租了一棟樓卻只用一層",
第五次轉型下的解家,2年開了近20家千平店
“過去十多年才開十幾家店,現在兩年就開了快20家店,為的就是提前搶佔市場,現在,在鄭州的東、西、南、北都有解家的店 ”解忠傑說。
提到吃河南菜,現在第一選擇非解家莫屬,為了實現品類之王,第五次轉型解家河南菜經歷了從商業模式到菜品、服務、定位的全方位轉型。
1、模式創新:“雖然租了整棟樓,但我們只用二層”
因為解家河南菜每一家店都是千平大店,最大的寶龍廣場店有4000平。
租了千平兩層樓,解忠傑卻只用二層,一層基本都是空的,很多人看不懂這是為何?
解忠傑說,這裡面藏著兩個心思:
第一,一層做迎賓,從裝修高檔的樓梯上去,客人會覺得有儀式感,尤其是請客吃飯,很顯檔次,顧客體驗感更超值。
第二,在鄭州,尤其是商圈附近的房租,一層要比二層高出60%,一層做正餐不僅花銷支出更大,品類上也不適合,一層更適合快餐等品類。
因為目前自己還沒有快餐等副牌,所以他們會整體租下來,然後將一層再租給其他品類,做快餐店、檔口店,這樣既把房租成本降下來了,顧客的體驗也更好,還幫助快餐檔口等創業者稍微緩解了房租壓力。
2、定位迭代:去掉“老家”兩個字,服務一億河南人
在2018年以前,解家主打“老家河南菜”,但透過明確定位以後,他發現老家兩個字有侷限性,而且開到20幾家店,這個主題也不適合現在的發展階段。
“之前用老家,其實是個柺棍。每個人都有老家,這樣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但現在畢竟服務老家一個區域,跟服務一億河南人,單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不一樣的。”
所以轉型後改為河南菜,定位訴求也發生了改變,原來的slogan是“來自河南民間的拿手好菜”,現在變成“河南菜連鎖領先品牌”,讓解家更順理成章地佔據品類之王。
3、組織最佳化:30%的淘汰率
2年開出近20家直營千平大店,後備力量必須“頂上”,需要人才儲備,也需要很好地內部組織管理。
在擴張之前,解忠傑制定了一個完整的評估體系。這個體系服務技能、過程管理、態度意願等等佔據了80%,KPI績效考核佔據了20%。“有30-40項,每天都要打分,每個月評比一次,連續兩個月墊底兒的,會主動淘汰下崗。”
2019年,這個淘汰的資料在30%左右。其中不乏一些幹了十多年卻不思進取的老員工。與此同時,一批有激情活力、目標感強的員工被提拔了上來,整個團隊的活力被激發了出來。
4、菜品升級:一桌菜裡,招牌菜就是帳篷菜
因為以前做了多個品牌,解忠傑總結出一個道理:選單越厚,利潤越薄,要有招牌菜,也要搭配好。
所以目前,解家的選單已經進化到10.0版本,在路邊店和商圈店,他們也用不同的選單。
比如路邊店設計80道菜,商圈店設計40道。尤其是商圈店,小店面、小選單,環境、臺型和器皿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個月店裡的選單都要進行排行,末位的淘汰換新菜。
“一桌菜裡,招牌菜就是帳篷菜。比如客人來了之後,點個南灣湖野生魚一魚兩吃,這桌菜就像帳篷一樣,支起來了。接下來點個雞子、牛肉、豆腐、青菜,也就差不多了”解忠傑說。
雖然只上80道菜,但解家選單儲備庫裡,有600多道新菜,這其中一部分來自於河南十八個地市地道特色菜尋訪,一部分來自於解家管理團隊在全國各地的學習。
總結:
無數的街邊大店,都經歷了一個蛻變和轉型的過程,解家河南菜之所以能夠在大浪淘沙中存活下來。
靠的是多次轉型的革新,這包括抓住不同的消費人群,包括模式的創新,定位的升級,菜品的迭代。
每一次轉型都是一次“流血”的戰爭,這需要創始人的勇氣和果決,更需要超強的執行力和耐力,轉型不一定能成功,但墨守成規必然會被市場淘汰。
– END –
MBA商業課程
教你建立商業思維
▲長按二維碼識別學習
CEO商業評論
(ID: CEObiz
思想創造價值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沃頓商業》(ID: WhatonBusiness)   高階商業財富思想案例庫。商務合作及投稿請聯絡微信:whartonclu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