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穩定,是投資最重要的能力

“最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才是最強大的人。”
塞內加(古羅馬哲學家)
1985年巴菲特接受《Adam Smith's Money World》訪談時說,投資最重要的能力,並不是智力,因為投資本質不需要太多智力,而更重要的是temperament(情緒控制能力)。 
 “Temperament”的意思是“氣質、性情、性格”,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特徵和情緒反應能力。  
在投資領域,巴菲特特別強調“temperament”指的不是智力,而是投資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市場波動時保持冷靜的能力。
這種特質幫助投資者在壓力和不確定性中仍然保持理性,做出一致的決策,而不被恐懼或貪婪等情緒左右。
如你所知,在工作和生活中,情緒穩定的重要性,一點兒也不亞於投資領域。
那麼,情緒穩定,到底說的是啥?
1、生物學基礎:別像動物一樣條件反射
你我的大腦,是為在叢林中生存設計的。
人類強烈的情緒反應有其神經生物學機制,如果不加控制,情緒會“劫持”理智判斷。
研究發現,在市場泡沫或崩盤中,投資者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急升(恐懼)或睪酮飆升(亢奮)會分別導致過度謹慎或冒險,放大群體非理性行為
如今大火的短影片平臺,也正是依託這一神經機制,透過強刺激與即時反饋讓使用者不知不覺地陷入“條件反射”式的刷屏迴圈。
2、心理韌性:關鍵時刻才出手
具備延遲滿足能力(自我控制)的人更能取得長期成功,這反映出情緒剋制的重要性。
略有爭議的經典實驗——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表明,那些幼童願意等待更大獎勵、不被即時誘惑牽引者,長大後往往更自信且學業更優秀。
我認識兩位投資領域的高手,一個追求極高的置信度,只有當勝率達到95%的情況下才出手;一個追求極高的賠率,總是耐心等待有十倍回報可能性的機會。
3、社會傳染:群體瘋狂時,保持清醒
歷史上的投機泡沫表明,大眾往往會集體陷入瘋狂,直至事後才各自恢復理智。
正如19世紀記者查爾斯·麥基所言:“人們常常是成群結隊地發瘋,卻只能逐個恢復理智”。
在投資中,從眾效應會導致追漲殺跌等非理性行為,唯有情緒穩定並保持獨立思考,才能在他人貪婪時謹慎、恐懼時貪婪,避免被市場情緒裹挾。
當然,也有如索羅斯者,會利用這種群體情緒。
在社交媒體時代,這種群體瘋狂變得更加瘋狂了。
4、機率思維:做對了也可能失敗,過程重於結果
在充滿隨機性的環境下,應以決策過程的合理性而非單次結果論成敗——運氣因素可能讓好決策出現壞結果,反之亦然。
正如決策專家Annie Duke所警示的,過度依據結果評判決策(“結果導向”偏誤)是危險的,因為好運或厄運會干擾對決策質量的正確判斷。
因此在投資中,關鍵是保持系統性的思考和紀律,不因一次虧損就情緒失控推翻策略,而是著眼長期機率優勢,堅持既定的投資流程和原則。
生活中亦如是,起起伏伏是常態。為了躲避不確定性,而低價甩賣自己的機率權,是人生最蠢的事情之一。
5、投資共識:王牌是性情,而非智商 
巴菲特認為,投資並非智商160的人打敗智商130的人的遊戲,紀律性比智力更重要 
芒格也表達過類似觀點:“很多高智商的人是糟糕的投資者,因為他們的性情很差。你需要控制住原始的非理性情緒。” 
投資者的主要問題和敵人往往是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不例外,如果缺乏情緒控制力,你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6、行為陷阱:認識你的認知BUG,別做自己的敵人 
我們天生自帶認知上的“缺陷”。情緒和認知偏差是人性的組成部分,無法完全消除。
但透過學習和訓練,投資者可以提高自我意識,識別並管理這些心理弱點,從而減少它們對投資決策的負面影響,更接近理性投資。
承認這一點,是一個人是否足夠聰明的關鍵點。
所以,那些過於濃眉大眼的智慧,和過分大義凜然的正氣,都有點兒讓人敬而遠之。
7、資訊過濾:遮蔽噪音,捕捉訊號 
我越來越懷疑,所謂的資訊平權,會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聰明。
資訊科技,似乎是讓世界的平均智商,迴歸到人群的統計學智商。反智和野草一般,有著更強的自我繁殖能力。
AI年代會如何呢?
人類天生對新資訊、特別是負面或戲劇性的資訊更為敏感。
約翰·博格爾(John Bogle),先鋒集團(Vanguard)創始人,將股市的日常波動比作“傻子講的故事,充滿了喧囂和狂熱,卻毫無意義” 
情緒穩定的投資者能夠有效過濾噪音,專注於真正重要的長期訊號(如公司基本面),避免被短期資訊干擾情緒和決策。
8、長期主義:耐心是投資的超級力量 
堅持長期視野能夠平抑短期情緒干擾,耐心是投資收益的源泉。
複利是財富最大的秘密,而複利最大的要素是時間。
長期主義有助於對抗短視偏差(myopia)和即時滿足的誘惑。
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維度上時,很多當下的事兒,就不算啥事兒了。
情緒的起伏波動,如果盯著看,越看越大。
解決的辦法,是空間上放大一些,時間上拉長一些。
9、風險管理:給錯誤和意外留足空間 
透過系統性思維預先規劃風險,可以降低情緒崩潰的機率,在危機中從容應對。
頂級投資者都會為最壞情境做好準備,例如巴菲特始終保持充裕的現金和“安全邊際”,以確保在市場劇烈波動時無需被迫拋售優質資產。
這種全域性性的風控策略相當於給投資組合裝上“安全氣囊,讓投資者即使面對突發風險也有底氣冷靜判斷,不致因恐慌而做出草率決定,反而有資源在他人恐懼時把握機遇。
再想想看,情緒崩潰的人,未必是因為意志不夠堅強,而是實在沒有退路了。
冗餘是生命得以延續的秘密之一,對於人類社會的個體而言,這個秘密依然有效。
就父母教育孩子而言,給予足夠的安全感極其重要。你需要明確告訴自己的孩子,不管發生了什麼,Ta依然有你作為最後的“安全氣囊”。–Ta由此實現的情緒穩定,不僅令生命平安,還令自己有更廣闊的試錯空間,也就更有希望創造人生奇蹟。
10、情緒智力:駕馭情緒,理性決策 
高情商(情緒智力)使人善於管理情緒,應對複雜局面,而情緒失控會削弱認知和決策能力。
正如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所說,無法掌控情緒的人“將不停與自己的內心交戰,削弱專注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內耗。
相反,具備良好情緒管理能力的人更能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和專注,把情緒轉化為正面動力。
這一觀點在投資中的啟示是:情商高的投資者往往不因市場波動而心浮氣躁,能持穩情緒、理性決策,從而在長期業績上勝過僅有智商優勢但情緒波動較大的人。
所以,情緒穩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居然要用10條來闡釋。
那麼,情緒穩定的反義詞是什麼嗎?
這類抽象概念並沒有一個唯一對應詞,而是呈現出一個“譜系結構”——不同維度的失衡,共同組成了“情緒不穩定”的多種形態。
根據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常見的六種形式包括:
1、情緒失調:外部失控,情緒反應強烈,難以調節。
2、情緒易激:對刺激反應過度,神經系統高敏。
3、內耗拉扯:內在衝突不斷,自我否定,精力耗散。
4、情緒綁架:短期情緒奪取理性,做出事後後悔的決策。
5、群體傳染:失去獨立判斷,隨波逐流,被集體情緒裹挾。
6、被動應激:無自我反思,完全條件反射式應對。
上面的表格裡,哪一條最戳中你?
對大多數而言,也許是內耗吧。
以下是情緒穩定vs情緒內耗

從哲學的角度看,情緒穩定是一種“內在秩序”,而內耗是一種“心智碎片化”。
你想做的和你真的去做的,中間總是橫著一個你。
而這,才是我們越來越聰明,卻越來越累的根源。
多數所謂“情緒穩定”,其實只是表面強撐、深度壓抑。這種假裝堅強,往往比真實崩潰更危險——因為它讓人忘了自己正在崩潰。
在這個資訊過載、標準模糊、慾望膨脹的時代,內耗幾乎成了一種結構性症狀。
它是現代性的慢性毒藥,滲透在一切高密度思考與高期待生活之中。
而真正的出路,是建立起從認知、情緒到行動之間的清晰通路。
情緒穩定絕非沒有情緒,而是能夠如衝浪般穿行其間,甚至運用其能量。
讓你想的,是你相信的。 你相信的,是你做的。 你做的,是你能堅持的。
這才是情緒穩定最深的含義。
以下,是減少內耗、提升情緒穩定的7條具體建議:
1、練習正念呼吸來緩解情緒波動。
當情緒波動過大或思緒反覆糾纏時,嘗試透過正念呼吸使自己回到當下。
比如,靜坐在安靜處,緩慢深呼吸數次,專注感受空氣進出肺部
正念冥想與深呼吸能平緩生理激動,清空雜念,有助於中斷過度思慮的迴圈
建議每天抽出5-10分鐘進行呼吸練習,長期堅持將提高你的情緒穩定性。
就我個人而言,打算增加一些運動量。有個做投資的朋友一直充滿鬥志的樣子,他幾乎每天都有一次“大型”運動,是我學習的榜樣。
2、記錄情緒日記提高自我覺察。
養成記錄情緒日記的習慣,將困擾你的想法和感覺傾吐在紙上。
這種表達性書寫有助於梳理混亂思緒,為情緒找到出口,並打破反覆糾結的內心迴圈。
寫的時候不必在意格式,設定5-10分鐘不停筆寫下內心所想。研究表明,這樣的書寫可以降低壓力和焦慮;例如焦慮的人在大考前寫下擔憂,成績表現反而更好。
透過日記反思,你會更清楚地察覺自己的情緒觸發因素,逐步提高自我認知能力。
這是一項成本極低的措施。我喜歡紙質的筆記本,也喜歡筆,但屬於差生文具多的那種,並沒養成記日記的習慣。
所以,我將“知識星球”變成了某種被圍觀的日記。
此外,我有一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編寫年曆本,塞在隨身包裡,想起來寫一下,經常會有一些意外收穫。
3、篩選資訊和社交,減少情緒消耗。
有意識地管控每天攝入的資訊量和質量。避免長時間刷充滿負面新聞或他人完美生活剪影的社交媒體——過度的負面資訊容易引發焦慮和不安
可以為自己設定固定的看新聞或社交媒體時間,例如每天限定30分鐘,過時即止,讓大腦有空閒消化。·
與此同時,審視你的人際交往,儘量減少與會持續消耗你情緒的人相處。
遠離那些總給你帶來負能量、讓你不自在的人,勇於對這類關係設立健康邊界,保護自己的情緒和精力不被他人過度佔用。
將更多時間和注意力留給積極且支援你的朋友,以及令你感到充實的活動上。
我有個朋友,在社交上採用一種類似於價值投資者的“高置信度”的原則,除非達到了極高的標準,否則寧可零交往。
4、聚焦可控並立即採取行動。
遇到讓你煩惱的事情時,先區分哪些因素是你能夠控制的,哪些是無法左右的。
把精力集中在可控的部分,並立刻採取一個小的實際行動來改善局面。
例如,如果擔心業績,就投入當下的練習;如果介意人際誤會,就主動坦誠溝通。專注於力所能及之處並付諸行動,能增強你的掌控感,降低無助焦慮感(有研究指出,採取積極行動可以減輕反覆的擔憂
相反,對於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如已經發生的損失或他人的看法),要練習接納和放下
提醒自己:“我已盡力而為,剩下的就交給時間。” 
不為過去的沉沒成本或不可控因素持續糾結,避免讓這些無效內容消耗你的情緒能量。
5、簡化日常決策,避免決策疲勞。
每天我們要做大量大大小小的決定,過多選擇會導致“決策疲勞”,加劇心理內耗。
透過簡化日常瑣事的決策來節省意志力。例如,提前規劃好一週的著裝或餐食,像一些成功人士那樣採用固定的模式,避免每天糾結穿什麼、吃什麼,把這部分選擇自動化。
將節省下的腦力留待更重要的事項,並儘量在精力充沛的時段處理關鍵決策(很多人發現早晨頭腦清晰時決策質量更高)。
同時確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不要熬夜耗盡意志力——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削弱人的衝動控制和情緒調節能力。
透過最佳化決策流程和精力管理,你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內心糾結,提高情緒穩定性。
簡而言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肉身,照顧好肉身,就是照顧好情緒。
6、進行積極的認知重構。
學會用更積極、客觀的思維方式來重新解釋遇到的問題,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內耗。
當你出現消極的自我對話時,嘗試像對待好友那樣與自己對話,用建設性的語言替換那些一味否定自己的想法。
例如,把“我這件事搞砸了”換成“剛才確實有不足,但我已經學到經驗,下次會做得更好”,用成長視角看待暫時的失敗。
遇到擔憂時,可以問問自己:“最壞會怎樣?這種糟糕結果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用理性提問來駁斥誇大的恐懼念頭。
堅持進行這樣的認知重構和正向自我暗示訓練,可以逐步沖淡習慣性的負面濾鏡,幫助你用平和理性的心態看待事務。
不過,就我個人觀察而言,這部分幾乎是天生的:
大部份基因+小部份原生家庭=性格
所以,你要麼能夠重塑自己的性格,要麼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搭檔、伴侶來幫助你重新看待問題。–獨立思考,不等於獨自思考。
7、用長期視角看待短期得失。
刻意訓練自己以長期主義的視角來看待當前的成敗得失,不被一時的波動所困擾。
設定清晰的長期目標,並將眼前的挑戰視為邁向目標的必經步驟。
遇到挫折時,提醒自己幾年後的未來是否還會在意眼前這件事;如果幾年後回看不那麼重要,那現在就沒必要過度焦慮。
把注意力放在這件事帶來的經驗教訓和未來的成長上,而非當下得失本身。事實證明,真正具有長期眼光的人不會對一兩次的得失耿耿於懷,他們清楚自己的終極目標在哪裡,重心放在持續的進步節奏上,而不是糾結於困難本身的大小
用這種長遠眼光指導自己的情緒反應,你會發現短期的起伏對你的影響減弱,更容易保持心理上的平穩。
最後
也許,情緒的起伏,未必是壞事。
至少證明你的心底不是死水一潭。
假如意識是一團火,沒準兒情緒就像那閃爍的火焰。
內耗也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哪個活人不內耗呢?–關鍵在於,我們能夠將心底熊熊燃燒的烈火轉化為對外做功的能量。
只有那些“內耗”之後白白耗去“燃燒掉的那部分生命”,啥也不做的,才叫內耗。
所以,大多數所謂“情緒穩定”的良方,不過是假裝“情緒穩定”,這種自欺欺人往往更將一個人逼到情緒崩潰的邊緣。
真正的理性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讓情緒成為認知與行動的助力,而非阻力。
祝你好運!
圍觀老喻朋友圈嗎?
請加微信:laoyubrain3

(請長按上圖中的二維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