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才是最強大的人。”
塞內加(古羅馬哲學家)
一
1985年巴菲特接受《Adam Smith's Money World》訪談時說,投資最重要的能力,並不是智力,因為投資本質不需要太多智力,而更重要的是temperament(情緒控制能力)。
“Temperament”的意思是“氣質、性情、性格”,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特徵和情緒反應能力。
在投資領域,巴菲特特別強調“temperament”指的不是智力,而是投資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市場波動時保持冷靜的能力。
這種特質幫助投資者在壓力和不確定性中仍然保持理性,做出一致的決策,而不被恐懼或貪婪等情緒左右。
如你所知,在工作和生活中,情緒穩定的重要性,一點兒也不亞於投資領域。
那麼,情緒穩定,到底說的是啥?
1、生物學基礎:別像動物一樣條件反射。
如今大火的短影片平臺,也正是依託這一神經機制,透過強刺激與即時反饋讓使用者不知不覺地陷入“條件反射”式的刷屏迴圈。
芒格也表達過類似觀點:“很多高智商的人是糟糕的投資者,因為他們的性情很差。你需要控制住原始的非理性情緒。” 。
投資者的主要問題和敵人往往是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不例外,如果缺乏情緒控制力,你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6、行為陷阱:認識你的認知BUG,別做自己的敵人 。
二


從哲學的角度看,情緒穩定是一種“內在秩序”,而內耗是一種“心智碎片化”。
你想做的和你真的去做的,中間總是橫著一個你。
而這,才是我們越來越聰明,卻越來越累的根源。
多數所謂“情緒穩定”,其實只是表面強撐、深度壓抑。這種假裝堅強,往往比真實崩潰更危險——因為它讓人忘了自己正在崩潰。
在這個資訊過載、標準模糊、慾望膨脹的時代,內耗幾乎成了一種結構性症狀。
它是現代性的慢性毒藥,滲透在一切高密度思考與高期待生活之中。
而真正的出路,是建立起從認知、情緒到行動之間的清晰通路。
情緒穩定絕非沒有情緒,而是能夠如衝浪般穿行其間,甚至運用其能量。
讓你想的,是你相信的。 你相信的,是你做的。 你做的,是你能堅持的。
這才是情緒穩定最深的含義。
三
當情緒波動過大或思緒反覆糾纏時,嘗試透過正念呼吸使自己回到當下。
比如,靜坐在安靜處,緩慢深呼吸數次,專注感受空氣進出肺部。
正念冥想與深呼吸能平緩生理激動,清空雜念,有助於中斷過度思慮的迴圈。
建議每天抽出5-10分鐘進行呼吸練習,長期堅持將提高你的情緒穩定性。
就我個人而言,打算增加一些運動量。有個做投資的朋友一直充滿鬥志的樣子,他幾乎每天都有一次“大型”運動,是我學習的榜樣。
2、記錄情緒日記提高自我覺察。
養成記錄情緒日記的習慣,將困擾你的想法和感覺傾吐在紙上。
這種表達性書寫有助於梳理混亂思緒,為情緒找到出口,並打破反覆糾結的內心迴圈。
寫的時候不必在意格式,設定5-10分鐘不停筆寫下內心所想。研究表明,這樣的書寫可以降低壓力和焦慮;例如焦慮的人在大考前寫下擔憂,成績表現反而更好。
透過日記反思,你會更清楚地察覺自己的情緒觸發因素,逐步提高自我認知能力。
這是一項成本極低的措施。我喜歡紙質的筆記本,也喜歡筆,但屬於差生文具多的那種,並沒養成記日記的習慣。
所以,我將“知識星球”變成了某種被圍觀的日記。
此外,我有一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編寫年曆本,塞在隨身包裡,想起來寫一下,經常會有一些意外收穫。
3、篩選資訊和社交,減少情緒消耗。
有意識地管控每天攝入的資訊量和質量。避免長時間刷充滿負面新聞或他人完美生活剪影的社交媒體——過度的負面資訊容易引發焦慮和不安。
可以為自己設定固定的看新聞或社交媒體時間,例如每天限定30分鐘,過時即止,讓大腦有空閒消化。·
與此同時,審視你的人際交往,儘量減少與會持續消耗你情緒的人相處。
遠離那些總給你帶來負能量、讓你不自在的人,勇於對這類關係設立健康邊界,保護自己的情緒和精力不被他人過度佔用。
將更多時間和注意力留給積極且支援你的朋友,以及令你感到充實的活動上。
我有個朋友,在社交上採用一種類似於價值投資者的“高置信度”的原則,除非達到了極高的標準,否則寧可零交往。
4、聚焦可控並立即採取行動。
遇到讓你煩惱的事情時,先區分哪些因素是你能夠控制的,哪些是無法左右的。
把精力集中在可控的部分,並立刻採取一個小的實際行動來改善局面。
例如,如果擔心業績,就投入當下的練習;如果介意人際誤會,就主動坦誠溝通。專注於力所能及之處並付諸行動,能增強你的掌控感,降低無助焦慮感(有研究指出,採取積極行動可以減輕反覆的擔憂。
相反,對於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如已經發生的損失或他人的看法),要練習接納和放下。
提醒自己:“我已盡力而為,剩下的就交給時間。”
不為過去的沉沒成本或不可控因素持續糾結,避免讓這些無效內容消耗你的情緒能量。
5、簡化日常決策,避免決策疲勞。
每天我們要做大量大大小小的決定,過多選擇會導致“決策疲勞”,加劇心理內耗。
透過簡化日常瑣事的決策來節省意志力。例如,提前規劃好一週的著裝或餐食,像一些成功人士那樣採用固定的模式,避免每天糾結穿什麼、吃什麼,把這部分選擇自動化。
將節省下的腦力留待更重要的事項,並儘量在精力充沛的時段處理關鍵決策(很多人發現早晨頭腦清晰時決策質量更高)。
同時確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不要熬夜耗盡意志力——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削弱人的衝動控制和情緒調節能力。
透過最佳化決策流程和精力管理,你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內心糾結,提高情緒穩定性。
簡而言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肉身,照顧好肉身,就是照顧好情緒。
6、進行積極的認知重構。
學會用更積極、客觀的思維方式來重新解釋遇到的問題,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內耗。
當你出現消極的自我對話時,嘗試像對待好友那樣與自己對話,用建設性的語言替換那些一味否定自己的想法。
例如,把“我這件事搞砸了”換成“剛才確實有不足,但我已經學到經驗,下次會做得更好”,用成長視角看待暫時的失敗。
遇到擔憂時,可以問問自己:“最壞會怎樣?這種糟糕結果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用理性提問來駁斥誇大的恐懼念頭。
堅持進行這樣的認知重構和正向自我暗示訓練,可以逐步沖淡習慣性的負面濾鏡,幫助你用平和理性的心態看待事務。
不過,就我個人觀察而言,這部分幾乎是天生的:
大部份基因+小部份原生家庭=性格
所以,你要麼能夠重塑自己的性格,要麼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搭檔、伴侶來幫助你重新看待問題。–獨立思考,不等於獨自思考。
7、用長期視角看待短期得失。
刻意訓練自己以長期主義的視角來看待當前的成敗得失,不被一時的波動所困擾。
設定清晰的長期目標,並將眼前的挑戰視為邁向目標的必經步驟。
遇到挫折時,提醒自己幾年後的未來是否還會在意眼前這件事;如果幾年後回看不那麼重要,那現在就沒必要過度焦慮。
把注意力放在這件事帶來的經驗教訓和未來的成長上,而非當下得失本身。事實證明,真正具有長期眼光的人不會對一兩次的得失耿耿於懷,他們清楚自己的終極目標在哪裡,重心放在持續的進步節奏上,而不是糾結於困難本身的大小。
用這種長遠眼光指導自己的情緒反應,你會發現短期的起伏對你的影響減弱,更容易保持心理上的平穩。
最後
所以,大多數所謂“情緒穩定”的良方,不過是假裝“情緒穩定”,這種自欺欺人往往更將一個人逼到情緒崩潰的邊緣。
真正的理性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讓情緒成為認知與行動的助力,而非阻力。
祝你好運!
圍觀老喻朋友圈嗎?
請加微信:laoyubrain3

(請長按上圖中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