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探秘黑科技工廠,打工人週末“薅羊毛”新潮流

曾幾何時,打工人旅遊的盡頭還是南極北極巴厘島,如今最一票難求的景點,竟然成了小米工廠。如今的工廠旅遊,已經next level。
縱觀歷史,工廠遊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紀的歐洲,並不面向大眾開放旅主要而是作為工業考察的一部分。直到2001年,國家旅遊局正式提出“工業旅遊”概念,鼓勵工廠對外開放。當時中國的工廠遊依舊不是針對大眾市場。
對消費者來說,工廠高性價比的旅遊聖地;對企業來說,工廠旅遊是高性價比的營銷玩法。
作者 | 春春蟲
來源 | Vista氫商業IDQingshangye666
金錯刀(ijincuodao)授權轉載

曾幾何時,打工人旅遊的盡頭還是南極北極巴厘島,如今最一票難求的景點,竟然成了小米工廠。

眾所周知,小米SU7 Ultra上市後,立刻就成了熱搜榜上的釘子戶——僅2小時內大定突破1萬臺,瞬間完成了全年銷售目標。而在另一邊,同樣魔幻的現象,是上萬人都在搶著抽籤去小米工廠參觀,堪比彩票開獎現場。
甚至在二手平臺上,原本免費的參觀機會,硬是被炒到了2000元一次,身價直追刀郎的演唱會門票。
乍一聽,工廠是一個娛樂屬性極低的景點。“感覺從進門開始,就必須穿上厚厚的防塵服,把每個人都變成標準工廠人,徹底斷絕了你拍照打卡的七情六慾。除此以外,很難想象除了機械臂和流水線,還能有什麼值得大老遠跑一趟的東西。”
如今的工廠旅遊,已經next level。
“來了就有免費的零食和飲料隨便拿,像小米這樣的廠甚至還包午餐。參觀一次,相當於蹭了一頓豪華自助餐。”
一些工廠還會對標現實裡的景點,有模有樣推出一些娛樂活動。比如蔚來、小米等智慧製造工廠會提供免費的科普教育,講解從零件到整車的生產全過程,還提供模擬裝配體驗。
或是一些工廠的員工會像桌遊店DM一樣,組織大家做一些小遊戲,難度不高,純屬走個流程。主要目的是找個藉口,送你點品牌周邊禮物。
外面動輒人均200才能體驗的DIY專案,在工廠也能免費體驗。還有專業人士手把手教你,該如何做蛋糕、製作啤酒、設計個性化運動鞋。“比千篇一律的遊樂園有意思,完事還能揣點東西走。”
“薅資本家羊毛”的工廠遊

到底有多爽

正當大家最近為了搶小米工廠參觀名額焦頭爛額時,殊不知這場搶票大戰,早在今年一月初,就已經在小米汽車的APP里拉開了序幕。
我第一次嘗試在APP的社群板塊裡嘗試預約參觀,還是三月底刷到雷總微博官宣小米工廠對外開放參觀。
但當時這場活動報名人數整整有4600人,而單場活動只限20人參加。掐指一算,每場能中籤的機率只有0.4%,還不如我去小米樓下蹲點碰到雷軍的機率高。
好訊息是,四月還有53場活動可以預約。
一些在外地中籤的粉絲自費兩三千買機票專程飛到北京,也要專程來打卡。由於進廠要求嚴格,參觀者們唯一能透露的“機密”,是小米工廠遊已經在計劃開發成4A級景點。
根據小米官方說明,工廠參觀不是隨便走走,嚴格遵守各項安全要求。比如走路不能看手機或者打電話,以免發生安全事故;必須在工作人員允許下才能拍照,防止洩露商業機密。
甚至連著裝都有嚴格的 dress code。必須穿長袖長褲,不能穿裙子,不能穿涼鞋拖鞋,頭髮也必須紮起來。

圖源:小米

根據少有的參觀反饋可以拼湊出流程:先去科技展廳進行約40分鐘的研學,再進入車間花20分鐘探訪超級工廠。
期間可以體驗試駕,感受一把車主們的樂趣,還能看到堪比科幻電影場景的智慧化生產線——據說幾萬平米的工廠裡只有100來號真人,其他全靠機械臂和自動機器人就能實現每月2萬臺的產能。
搶手的門票、神秘的嘉賓、黑科技的流水線,一套組合拳下來,小米直接把汽車工廠參觀的“儀式感”搞成了現實版《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彷彿夢遊了一趟雷布斯仙境。
當小米工廠遊還在準備蛻變成真正的景點時,工廠旅遊不是啥新鮮事,只是現在越來越成了企業們的新流量點。光是2024年,小紅書上有關“工廠遊”的相關筆記就超過2萬篇。
有福特公司“工廠流水線鼻祖”的歷史基因,開放參觀已經成了新能源車企的標配。
比如蔚來工廠線下接待遊客已超13萬人,線上“雲遊”觀看量突破400萬人次;晉江工廠遊的相關影片,曝光量更是超過8000萬。
要說把工廠當景點打卡,玩得最溜的是每到週末就發愁去哪兒遛娃的家長們。當打工人還在吃飯逛街看電影週末休閒老三樣,家長們已經根據不同工廠的特色,總結出詳細的分類指南。
因為工廠接待遊客時,需要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講解,所以即便是對外開放,也需要提前預約才能進入。
工廠不像大廠,會整一套花裡胡哨的訪客預約系統。所以無論是比亞迪、現代這樣的車企,還是農夫山泉、益力多這些食品工廠,都還沿用著上世紀的購物模式:無法透過官網直接填寫資訊,大部分直接打電話預約就行。
如果你實在嫌麻煩,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隨機加入三個本地的遛娃群。這樣不用操心,自然會有人把電話預約的攻略發在群裡——如果被問到家裡需要被遛的孩子幾歲了,你可以淡定回答也就1200周而已。
比如元祖月餅和養樂多這樣的食品工廠,適合吃自助。去了能免費炫上剛從生產線下來最新鮮的月餅和飲料,坐落在澳大利亞的養樂多工廠還貼心地配備了中文導遊解說;
新消費品牌工廠適合薅周邊文創,它們做營銷時總是大手筆,現場隨手一拿就是限量款杯子、帆布袋。比如去元氣森林的工廠參觀,不僅能在互動體驗區,親自調配一杯獨屬於自己的汽水,還能領取到限定玩偶。

圖源:元氣森林

想撿便宜就去鞋服工廠的園區參觀,能淘折扣款,做代購甚至還能順便賺迴路費。
不光是安踏、李寧這樣的大品牌在廠區周圍設立了工廠店。許多城市還有大型服裝產業園,裡面集中開設了一批工廠直銷店。比如福建晉江的鞋服產業園、廣西服裝產業園,都設立了本地服裝工廠的集合店。
這些工廠店堪稱是全家人的海瀾之家,店內從家居服到男裝、女裝、童裝應有盡有。上架的品牌雖然不是國際名牌,卻也都是本地生成的老牌貨。比如廣西服裝產業園裡的海燕”“花籃”牌針織汗衫,都是從八九十年代營業至今的老品牌。

圖源:i柳州

逛工廠主打連吃帶拿順便惡補一下先進知識。食品工廠專門誘捕大饞丫頭。白象、雀巢這些食品品牌開放工廠參觀,除了能親眼看到生產線,瞭解整個加工流程,還能原地開席,在現場免費試吃剛生產出來的美味。
去參觀智慧製造工廠,比如小米汽車、比亞迪這類企業,樂趣則在於現場能真實感受前沿的科技順便發條高大上的朋友圈。去4S店試駕豪車,可能會被銷售白眼,但在工廠試乘最新車型,別人看到會預設你是被公關邀請去的大佬。

圖源:京報新聞

而喜歡買買買的人逛逛七匹狼、以純服裝工廠也不錯。這些服裝工廠大多不會直接開放車間參觀,但會在廠區旁邊設立工廠店,低價售賣尾單或庫存商品。對精打細算的打工人而言,這是遠比去某衣庫和某某倉掃貨更划算的時尚解法。
但無論是哪種型別的工廠遊,和傳統旅遊專案相比,它最大的優點都是省錢。有人帶著孩子去農夫山泉的工廠參觀,只花了20元買門票,就解鎖了全程30分鐘的講解員陪逛,臨走時還得到了工廠贈飲。
同樣的一條龍服務,如果換成去景區溜達,至少得花100元聘請導遊,口渴了買瓶礦泉水都感覺在出血。
大部分工廠逢年過節都會開放免費的參觀活動,只要提前預約就能拿到名額。
“建議下載一本營銷日曆,你會發現一年至少有150次可以薅到免費參觀的機會。”
如果錯過節假日也完全不必擔心,像大眾汽車、寶山鋼鐵、紅星美凱龍這些各個領域的老牌工廠,即便需要門票也不會太貴。一般一大一小的套票,也就只象徵性地收個60-70元左右。像味全或吉利汽車的工廠,甚至還會提供往返接送,合計下來也就是張車票錢。
畜牧業工廠遊甚至還能向動物園方向延伸,浙江某養豬廠曾推出過8888元一晚的“豬景房”,走的時候能喜提一隻整豬。
工廠改成景點後

打工人和企業都賺麻了?

為什麼企業要搶著把自己爆改成景點?
縱觀歷史,工廠遊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紀的歐洲,並不面向大眾開放旅主要而是作為工業考察的一部分。
直到2001年,國家旅遊局正式提出“工業旅遊”概念,鼓勵工廠對外開放。當時中國的工廠遊依舊不是針對大眾市場。
當年長春第一汽車集團對外開放紅旗轎車生產線、捷達轎車生產線和汽車研究所樣車陳列室的起因,就是為了展示自身的製造實力,主要接待外國代表團和研學團隊。
至於為什麼當時不接待普通遊客,原因就和現在辦展會,也會優先邀請專業觀眾一樣——過去企業預設只有B端客戶或專業人士來廠裡參觀,才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合作伙伴,帶來盈利。

圖源:新華湖北-新華網

但在網際網路營銷興起後,企業的高層們很快就發現,比起追求直接的成交轉化,消費者參觀工廠後在社交媒體上產生的流量,同樣是一種真金白銀的收益。
相比動輒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預算,請廣告公司去拍品牌片,或是倒貼車馬費請來一堆網紅KOL探廠直播,不如直接把工廠包裝成景點,讓消費者們主動來打卡分享。
20世紀50年代時,法國雪鐵龍公司邀請消費者來參觀工廠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引發許多車企的模仿,算是工廠遊界的鼻祖。
滷味零食品牌勁仔在22年舉行的工廠開放日活動,也吸引了大量關注。只用了10W包發給參與者們的小魚乾,換來了2.5億的曝光量。
出於這套讓消費者自己上門的邏輯,越來越多企業把工廠遊當成一種營銷噱頭。
早在小米開放工廠之前,就已經有同行把參觀工廠作為一種獎勵,撬動消費者的錢包。
去年11月,特斯拉官方釋出訊息,凡是透過官方置換渠道訂購新車的客戶,就有機會贏得免費參觀上海超級工廠的機會。甚至還為幸運兒報銷往返機票和一晚酒店住宿費。
特斯拉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去年10月時,它們發中國區銷量出現了明顯下滑。而在參觀工廠的活動推出後,12月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立刻環比增長了12.8%,創下了單月曆史新高。
表面上邀請消費者進廠參觀,實際上只是換了種方式讓消費者變成免費營銷勞動力,無論是跟熟人分享還是被當成宣傳案例,為企業帶來了品牌曝光、銷量提升等等看不見的收益。
有些企業乾脆專為遊客建一個“工廠景點”,比較知名的是日本白色戀人巧克力工廠,成人門票800日元一張價格公道,園區設計帶你穿越到中世紀的歐式古堡,如果想體驗巧克力製作額外收費,還有不同檔位可供挑選,20分鐘800日元,如果想做難度更大的手磨巧克力,2小時5000日元(約人民幣260元)。
體驗完DIY然後在工廠裡的巧克力甜品館買杯限定飲品,然後直通周邊文創店,總之不能讓你空手離開。

圖源:白色戀人官網

國內的青島啤酒乾脆建個博物館,作為首家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熱門4A景區,青島啤酒博物館年接待人次上百萬、經營收入上億,已經是青島啤酒旗下專職運營的旅遊專案。
新旅界採訪業內人士提到,工廠裡開設觀光專案,本身建設專門的博物館、文化體驗店難度都要大。因為觀光工廠的另一處困難在於,由於要保障生產安全和遊客安全,工廠裡需要高溫、滅菌的環境裡,許多地方遊客只能遠距離看個大概。

圖源:工業旅遊策劃

不過圍觀生產線,仍然能吊起熱衷“溯源”的消費者們的胃口。對比參觀旅遊景點,參觀工廠還是一趟相當划算的工業化時代人文之旅。
大部分工廠一般建在城市周邊郊區或開發區,找個週末坐著公交地鐵就能去,天選的“一日遊”路線。
有些工廠自帶千畝綠地和建築景觀,拍照標註定位上還能給領導展示週末都在進行市場學習的進取力。
也有不少人來工廠遊的動機,是把這當山姆超市逛了。
前幾年UGG爆火時,大家深挖產業鏈後發現河南桑坡是雪地靴的源頭工廠。原價動輒上千的靴子,在桑坡工廠的零售價最多不過兩三百,於是桑坡雪地靴一夜之間爆火,成了北上廣麗人們的過冬戰靴。
後來始祖鳥成為中年男人“三寶”之一時,人們秉持相同的思路去尋找源頭,發現同樣品質的衝鋒衣,在浙江台州的代工廠裡,一件只需要幾百元就能拿下,立省幾千元大洋。
圖源:藍鯨新聞
一些品牌也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消費心理,開始主動佈局開設工廠店。
在福建晉江五里工業區,就雲集著一大批知名鞋服品牌的工廠店。在這裡,你可以見到諸如安踏、李寧、特步這樣的運動品牌,以極低的折扣價拋售那些外貿尾單或下架庫存。沒有什麼比“廠家直銷”更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對消費者來說,工廠高性價比的旅遊聖地;對企業來說,工廠旅遊是高性價比的營銷玩法。
也難得工廠和打工人在價效比方面達成一致。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