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富強耗材祥子|來源: 公眾號“INSIGHT視界”(ID:weinsight)

起猛了朋友們,楊穎、黃曉明的微信,居然被雙雙曝光了…?!
就在前幾天,有網友曝光了這對前明星夫婦的兒子“小海綿”就讀上海某國際學校的照片。

根據這些照片和影片,可以看到楊穎不僅親自送兒子上學,還和前夫黃曉明都加入了學校的家長群。
隨後,這所上海某國際學校的學費、校車等雜費也被扒了個乾乾淨淨。

在群裡,楊穎的備註名是“max 媽媽”,而黃曉明的備註則是“Max huang 爸爸”,為了方便老師一眼識別,這兩位家長也是毫不遮掩。

而對於入群的黃曉明,還有其他家長分享出他與老師聊天截圖:
大概是因為擔心學校組織活動的時候錯認小海綿的英文名,黃曉明便詢問老師,在孩子英文名後面要不要加上姓,之後又細心地標記清楚。

原來,頂流明星為了孩子教育也能如此“接地氣”?
不知道之後他們在家長群裡回覆“收到”、“明白”又是怎樣一副場景。
此情此景,也不由讓人感慨:
原來“貴為”明星,也逃不過進家長群的命運?
實際上,楊穎黃曉明身為明星進學校家長群並非孤例。
歌手張傑就曾在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 》中吐過槽,說自己之前從來不加群,直到女兒上了幼兒園,才發現必須要進家長群。
原因也很簡單,家長群裡有通知 – 接龍 – 簽到,不進就沒法及時接到學校和老師的通知,也不能和老師、其他家長交流和分享對孩子學習的關心和經驗。
明星和普通人或許在很多方面有“壁”,但被迫進家長群的壓力,卻意外地很一致。

而換句話說,連坐擁頂級資源的明星都要如此“接地氣”,普通中產家長進群就更是要有“伏低做小”的覺悟。
“躲得過職場的996,逃不過家長群的007”。
當代家長,從孩子入學開始,就被要求加各種公眾號、家長群,而後者幾乎需要家長全天候待命。
以至於經常出現這番荒誕的場景:
老師的一條通知發進來,群裡“收到”的收到,“感謝”的感謝;
不明所以的,追著老師、刨根問底;
晚進來的,瘋狂爬樓,生怕自己錯過了什麼。
有位家長掰掰指頭算了算,每天群裡能有300多句“謝謝”、“不客氣”。
難怪有不少家長感慨,自從進了家長群,每天都在開家長會。

比公司群點名更可怕的,是家長群的“有人@你”。
紅色的提示標記,又社死又驚悚,讓每個家長想起學生時代被上課點名支配的恐懼。
不分白天黑夜的通知,不知讓多少家長練就肌肉記憶,瞬間條件反射般點開,絲毫不敢怠慢。
而比“公開@”更更可怕的是—— 被公開點名批評。
上學的噩夢無非是老師讓“叫家長”,現在當了家長,在群裡感受的來自老師的壓迫更是直接生猛。

如果說接收、回覆訊息還算是日常瑣碎、無傷大雅的情緒勞動,那麼當家長群遇上“打卡”,那難度和壓力就指數級飆升了。
杭州新聞中心曾報道,在其採訪的64位小學家長中,有多名家長每天要使用5個App,且每個家長-都要每天打卡,有的甚至要“每天打卡4次”,將4段影片分別上傳到學校規定的APP上。

而這些打卡影片的內容,也讓人大跌眼鏡:
孩子寫作業,家長在旁邊錄影片,還得檢查筆畫錯誤;;
孩子練口語,家長就錄好幾次語音,再從中擇優發群、app;
除此之外,還要文武雙全,得幫忙記錄-上傳跳繩成績;
甚至連廣播體操都得自己教,可是家長哪裡會做現在的廣播體操呢?還不都是現學現賣……

從監督做作業,到驗收學習成果,學生、家長都近乎於全程自助。
可憐家長們白天是打工人、晚上還要自動切換為輔導員、活動策劃、物品採購……
身兼數職,以一己之力擔負起學生、老師、家長的活兒。
林林總總算下來,一個合格的當代家長,手機一半以上記憶體,都要貢獻給家長群和各種教育app。

更別提,有時學校還會佈置不少形式主義任務,連寫個觀後感都刁鑽到要求字型、字號、行間距……
難怪曾經有家長崩潰大哭,“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詞條一度衝上熱搜:
可以說,家長群,已經晉升為成年人社交世界中最想要退出的群聊之一。
之前有位很剛的江蘇家長,認為自己在家長群裡被迫承擔了大量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於是發影片猛烈輸出: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我要你們幹什麼?”
他說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但終究,跟風實踐者寥寥。

畢竟,一朝入群深似海,非你想退就能退。
時至今日,本意為“增強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家長群,已經成為攪動老師-學生-家長關係的重要變數。
在家長群中,家長-老師、家長-家長,甚至是家長-家長-孩子,種種關係錯綜複雜、縱橫交織,以至於衍生出了種種人類迷惑行為大賞。

(網傳某家委會競選宣言)
之前網傳上海某小學家長競選家長委員會,參與的家長個個曬出自己的身份、能力和資源。
隨便點開一張,都是海內外名校畢業的研究生;
滿眼的復旦、同濟、密歇根,外企大管家、知名會計所、央行外管局也是滿天飛。
看起來,沒有點子超凡學歷、職業、資產、房產在身上,都不敢競選家委會。

還有一種頂級內卷,叫做“在家長群分享生活”。
群友“不經意間”發出的訊息,都透著一股凡爾賽的味道,privilge盡數體現。
這哪裡是家長群,分明是秀有錢有閒有人脈的競技場。

(圖源:《三十而已》)
而家委會、凡爾賽之外,暗流湧動的家長群也異化了“家校關係”,讓一個個普通家長難以置身事外。
畢竟,家長的言行,可能直接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孩子在學校的境遇。

所以不僅要警惕“言行出錯“,還要琢磨人情世故。
這邊開學參觀幼兒園2小時,那邊家長群內500字作文大賽就開始了:

這邊老師深夜在群裡發了條資訊,那邊就有家長甩出一篇百字·洋洋灑灑·抒情散文,盛讚老師的“豐功偉績”;
甚至老師僅僅是佈置個作業,都有家長緊接著一句“老師辛苦了,老師好用心”,順帶再配上一串玫瑰花、愛心的表情包。

致敬每個熟練掌握“老師辛苦了”的幾十種表達方式的家長。
他們肯定比流量明星更懂“影后”“影帝”是怎麼煉成的。

在一部分家長看來,要是自己不狂秀肌肉、拉攏關係,孩子就很難逃離“被邊緣化”、“成為小透明”的厄運。
在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之前,自己得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所以,他們會主動將老師當做關係的上位者,不僅努力取悅、提供情緒價值,還會承接很多本屬於學校的任務。
而當一批家長站起來看電影,其他家長也便很難坐下。

(圖源:環球網)
當我們審視更敏感的金錢問題,就會驚訝地發現,透過家長群,某些學校連亂收費也開始“理直氣壯”起來。
一些學校的黑板、空調、窗簾、甚至印表機等基礎設施,都是由家長在群中“自願”發紅包來“協助”購買的。
就在去年,安徽銅陵某中學還被爆出家委會徵得“全體”家長同意、向學生每人收取2000元班費的惡臭新聞。

還有的家長更慘,被迫捲入家長群拉幫結派、被迫站隊的“宮斗大戲”。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有權利慾膨脹的家委會試圖挾持其他家長意見、逼迫一位身患疾病的小孩退學的情節。
而在現實中的“家長之戰”也毫不遜色:
此前貴州某小學,就有37名家長聯名“請願”,要求班上的一名7歲女孩妞妞轉學;
而理由僅僅是該學生的家長拒絕隨大流“雞”娃……
這叫什麼朋友們?《金枝欲孽》、《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加起來都沒一個家長群的戲好看。

(來源:紅星新聞)
可以說,家長群演變至今,早就變味兒了。
原本是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平臺,現在卻變成了家長們明爭暗鬥的競技場。
但儘管如此,就連楊穎、黃曉明、張傑等頂流明星,也沒有拒絕進群、退出群聊的底氣。
畢竟對於家長來說,自己刺頭不要緊,但頂撞了校方、家委會,遭罪的可是自己的孩子,事關孩子的教育和未來,茲事體大。
比起那位網友“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霸氣外露,更多的家長則是“受夠了,但我不敢退群”的敢怒不敢言。

(“兩眼一睜,開始競爭”的中國寶寶)
而只要我們不憚於直面事實,就會發現,真正的負擔和壓力,難道是來自於一個“小小的”家長群麼?
說到底,家長群,只是一個工具、一面鏡子,將原本隱藏的衝突矛盾具象集中地呈現了出來。
其背後,還是內卷和教育焦慮。
處處內卷的世界,讓生活中再佛系的人,成為家長後,也佛不起來。
沒人會甘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所以家長不止雞娃,也在努力自雞。

如楊穎、黃曉明、張傑等明星,雖然看似也進家長群,但坐擁頂級資源的他們,無疑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更輕鬆一些——
他們不用盯著娃上網課、輔導作業和學習、親力親為地照顧飲食起居,有保姆、高階私教、頂級國際學校老師外包代勞。
但落在一個個普通的你我TA身上,是沒有這樣輾轉騰挪的餘地的。
淪為批改作業的“工具人”、逼成文武雙全十項全能的“打卡機器” 、被家長群的“宮鬥”折磨到發瘋,這才是人群中的絕大多數。

這背後的雞娃升學焦慮、功利化的教育觀念、教育資源的集中和不平等, 哪個都不是家長退出家長群、學校解散家長群就能解決的問題。
而多年來改變的,也不僅僅是一個家長群。

微信改版,做到以下三步
★星標★點一點,我們每天見!

關鍵詞
老師
家長群
老師
學校
其他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