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費翔

大年初一,《封神2:戰火西岐》上映,影片在特效製作上可圈可點,具有國際大片的氣質,此片將在美國、法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上映。
《封神1》曾全球放映,被法國媒體譽為“中國版《指環王》”。
費翔在《封神2》中飾演的紂王比《封神1》中的殷壽的人格更加多面,除了霸氣、狠毒的一面外,還呈現出對權利和愛情的掙扎、反思和抉擇的場景。
他在影片中扮演的紂王倒行逆施、沉湎酒色、殘害忠良、敗壞禮法、窮兵黷武、重刑厚斂。而現實生活中的費翔與之相反,他的人格結構較完整和諧,人格發展水平很高。
費翔從1986年來大陸發展至今,大眾喜歡他已經快40年了。社會常識告訴我們,一個超級偶像紅幾十年不翻車絕非易事,這與他的人格底色、人格形成和後續的人格發展有關。
像費翔這樣引得起時代狂歡,經得住歲月沉澱的人,值得深究其因。

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得到物質和精神的雙富養

 1、父母均為知識分子,家境優渥 
|費翔的父親費偉德和母親畢麗娜
1960年平安夜,費翔出生於中國臺北,本名叫Kris Phillips,費來自“Phi”的發音,而翔喻義為“自由”。
費翔的父親費偉德是一位美國人,他畢業於耶魯大學亞洲研究系,獲得中文博士學位。畢業後,費偉德在日本工作,1954年,費偉德來臺邂逅了費翔的媽媽畢麗娜(據1987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之後,他們進行了4年的魚雁傳情。1958年,費偉德爭取到了擔任美國駐中國臺北的一個職位,來臺與畢麗娜共結連理。
費翔的母親畢麗娜出生於1932年,祖籍山東萊州。畢麗娜從小熱愛繪畫,14歲時就在北京中山公園的水榭和天津的惠中飯店舉辦過畫展,後就讀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即現在的中央美術學院), 那時,徐悲鴻擔任校長。
1949年,她與同學相約去臺灣省玩,受時局的影響就被迫留下來了。後來,她在臺灣繼續學習,獲得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的文憑。
從費翔父母的簡歷來看,他們夫妻倆放在今天也算得上知識精英。而且,他們雙方家庭的經濟條件都很好,費偉德出身於富貴家庭,他在年輕時曾擁有一架自己的私人飛機,畢麗娜的家族在哈爾濱有相當多的產業,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
費翔小時候的家境很好,他在接受許知遠的採訪時說,他小時候(大約是1960-1970年)家裡的車是凱迪拉克。在《費翔傳》裡,有他家的一張圖片,是一幢他媽媽設計的蛋糕形的別墅。
 2、爸爸媽媽“無為而治”,心理空間很大 
|童年的費翔與父親的合影
費翔接受採訪時說,“我父母都不管我的,從小沒人管我,他們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在他的記憶裡,爸爸非常熱愛高爾夫運動,他可以下午三四點就從辦公室提早走,幾乎每天都去高爾夫球場,打完36洞,從頭再來一遍,回到家常常已經很晚了。如果他想見父親,就要去高爾夫球場背球杆。
而母親畢麗娜也有自己的事業,她活躍在文藝圈,忙著在電視臺做節目,參加藝術性活動,有眾多聚會,她跟那時的文化名人,如李翰祥、胡金銓等都是老朋友。
畢麗娜還有另一重身份,她很會用紫微鬥星算命,費翔曾在採訪中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及東南亞國家或地區的企業家、政治人物、演藝界明星都找她媽媽算過命。
姐姐Anya頗具藝術才華,她很小就喜歡玩音樂,一天到晚不在家,但她與費翔的感情很深厚。
費翔小時候就讀於臺北士林美國學校,這是一所學生很少的國際學校。他很愛文藝,放學後會在學校排話劇,高中時曾演主角,有時晚上九、十點鐘才回家。
而到了晚上,他們家是這樣的生活情景:爸爸看《中國通史》,媽媽寫劇本,姐姐看書,費翔寫作業。
費翔的父母都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樂趣,各就其位,而非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媽媽畢麗娜採取的是“無為而治”,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心理空間。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費翔對父母的愛沒有疑惑,需要時父母都在。
 3、當廢物一樣寵養的獨特體驗 
|費翔和奶媽月櫻
費翔長大後總說,媽媽是我的第一個母親,月櫻是我的第二個母親。費翔4、5歲時,在美國賓州匹茲堡祖父家裡住過一年。他回到中國臺灣後,家裡為他請了一個奶媽月櫻。月櫻來到費翔家時約18歲,她把費翔從5歲一直帶到高中畢業。
費翔小時候作息很不規律,起床是非常困難的事。費翔說,“一到晚上就捨不得睡覺,我有一百種想做的事,有很多想看的書”。早上,月櫻喊他起床後去做早餐,而他在床上一動不動。她只好用拖、拉、踢的方式,把費翔弄進洗手間,可費翔又在馬桶上睡著了。很多時候是月櫻揹著他走出家門去趕校車。每天早上六點半,費翔在月櫻的哄勸下上學。
上車後,費翔看到司機全神貫注開車的樣子後,他就產生了觸動,他同情和尊敬校車司機每天早上5點鐘就需要起床。可見,費翔小時候是一個情感豐富、極富同理心的孩子。
最近,很多網友感嘆“媽媽的偶像還在露胸肌”,費翔為了呈現好的肌肉形狀,非常自律。與現在的自律不同,費翔小時候是個高個的胖子,他非常愛吃。月櫻會給爸爸做西餐,也會給媽媽做中餐,而他中西餐都愛吃。他喜歡吃餃子,每頓至少能吃100個。13歲時,他吃成了200斤上下的胖子。
月櫻非常愛費翔,不捨得因嫁人而離開這個家。高中畢業,費翔以全校前10名的優異成績得到斯坦福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月櫻說“大功告成了”,然後就安心嫁人了,那時她已年過30歲。
月櫻對費翔的愛溢於言表,她說“即使自己親生的兒子,也未必如此聰穎機敏又言聽計從。”她說費家與別家不一樣,他們一家人都有學問,知書達理,對她的勞動給予信賴和尊重,人格上是平等的,“我們之間建立起了親人般的關係”。
月櫻和費翔的深厚感情,以及費翔對月櫻的同理心和愛,都為他日後成為真正回饋基層百姓的“人民藝術家”,播下了良善的種子。
 4、富養之下的孩子,通常是“懂事得很晚,成熟得很早” 
|報紙上最下面一圖是費翔的姐姐Anya
母親說學醫好,費翔聽從了母親的意見報了斯坦福醫學系。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費翔的姐姐Anya是紐約鬧市區朋克的流行人物,“無浪潮(No Wave)”的代表。可惜在費翔大一結束時,26歲的姐姐被查出癌症,他休學回到臺灣陪姐姐,非常不幸的是姐姐年僅27歲時便去世了。
Anya在去世前拉住費翔的手說“我真的不想死”,姐姐的離世給費翔帶來沉重的打擊,也讓他為之震動,他悟出一個道理:我們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會有明天,會有未來,要珍惜,要把握現在。他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藝術、音樂和表演。
最終,他說服了父母,他要尊重本心,從斯坦福退學。1979年,退學後他在紐約當了一年模特,攢夠學費後報了紐約戲劇學院,他從1000多名考生中躋身於58名錄取者之列,專攻舞臺表演。同一年,父母的婚姻走向了盡頭,父親選擇回到美國生活。
入學後不久(大約1980年),他覺察到出色的演員有高深的學歷,而傑出的演員根本不用文憑,他再度從紐約戲劇學院退學。
做心理諮詢多年,我和絕大多數家長的觀點不同,孩子早早地“懂事”,表現出乖、聽話、心疼人的時候,我心裡會咯噔一下,因為這是在為將來的心理問題埋下病根。
費翔剛好相反,他是在精神物質雙富養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懵懂,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他不用擔心家庭的收支、父母的關係,也不用把父母的心理需要和感受放在自己的前面,懂事得很晚。
20歲出頭,由於姐姐英年早逝、父母離異,費翔一下子就成熟了,經歷了內心的震盪後,自主做出了一系列抉擇,從斯坦福休學、退學,在紐約打工當模特,換學校換專業再入學,後再次退學。他說,“如果不發生這些,也許我會晚幾年步入社會”。這符合發展心理學的規律,“懂事得晚的孩子,成熟得相對早。”

成年後,成為頂流偶像和音樂劇演員

1981年,費翔回到中國臺灣,他想回來當演員。費翔的媽媽在演藝圈人脈頗廣,到處推薦他,但由於他有1.91米的身高,長相偏西方,沒有導演願意用他。他轉戰唱片公司,簽約EMI,推出首張專輯《流連》,接下來的幾年,他一共發了13張專輯,多次蟬聯暢銷榜單。
同年,來自北京的姥姥的家書改變了他的生活。受兩岸關係的限制,母親畢立娜與姥姥有40年未曾聯絡。兩岸開放探親之後,費翔第一次來到北京,接著他決定在大陸發展,在廣州錄製發行了《跨越四海的歌聲》。
1987年,費翔登上春晚,他以獨特的舞臺表現力和高亢的嗓音一炮而紅。之後的短短幾年裡,他一共賣出了3000多萬張唱片。
1989年,費翔在全國12個城市舉辦了65場演唱會,場場爆滿。當時,他的演唱會還上了《新聞聯播》和《晚間新聞》,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專門結合此次巡迴演出,拍攝了《費翔和他的歌》紀錄片。
同年,費翔作出了新的選擇:前往紐約百老匯,從零開始新的旅程。這一年,他30歲。
在紐約,費翔請了專業的老師教唱歌劇,經過1年的訓練後,31歲的費翔出現在美國百老匯《西貢小姐》的面試現場,沒有人認識他,他與1000多名演員一樣排隊,一輪一輪參加面試,竟演《西貢小姐》。
1991年,他順利站上百老匯的舞臺,過上了普通音樂劇演員的生活,接連參演了《西貢小姐》《燙鑰匙》《尼哥與諾拉》。白天排練,晚上演出,閒時跟朋友喝喝咖啡,看看電影。
紐約彙集了全世界的藝術精英,有7萬名演員,要在這裡生存,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很多大戲要演1000場才能收回成本,作為演員,收入普通。費翔對這一段經歷頗為看重,他事後回憶道,“在百老匯呆的那7年,對我特別重要”。

迴歸,費翔是走向豐盈的自我實現者

榮格曾說,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看的,第二次往往是從40歲後開始的。
1997年,37歲的費翔應邀參加香港迴歸紀念晚會,同時,他的歌劇生涯暫告一段落,迴歸大陸/內地,費翔開啟了長達20年的現場演出生涯。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在人群中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自我實現者,他們能超越任何特定文化的限制,使得自己的人格得以充分地發展。所謂的自我實現者,最簡單的理解是成為自己、超越自己。
 1、追隨內心 
費翔的人生和很多演藝明星不同,他沒有經歷被動的大起大落,只有主動的隨心選擇。而在我看來,他的一切偶然都是必然,一切反常皆是召喚。
 2、對自己的體驗“虛懷若谷”,尊重自己的體驗 
在百老匯,他沒有任何特殊待遇,和普通演員一樣,但他感覺很好,在一個採訪中,他說“我終於過上了真實的生活,終於找到了真實的自我。我找到了對自己的認可,也找到了平衡,能夠正常和人交往”;“你也能真實地面對別人,然後也可能有機會讓別人愛上真正的你。”
 3、被事業所吸引,而非以權、錢、名利為目標 
錢賺到一定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時間,有時間去做熱愛、感興趣的事。
馬斯洛發現自我實現者的一項顯著特徵,是熱愛一種職業,他感覺他的工作是重要的,他的人生有某種使命待完成。
成年後的費翔做出的每一個重大人生選擇都是遵循內心,而非外在的壓力或定義,不被金錢名譽所捆綁,知進退,懂取捨。
1997年至2018年,費翔用了20年時間進行全國巡演,只要附近有機場的城市他都去,那些偏遠的三四五線城市都留下了他的歌聲和身影,他認為現場演唱是一個歌手應該做的事,只要不太差,有音響、有追光燈就行。
他在微博裡曾自豪地說:“現場演出是歌手最真實的表現,也是我專業中最珍惜的一刻……我想唱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但是,中國實在太大了,一輩子都走不完!”他想圓更多粉絲的夢,讓一些偏遠地區的人,也能夠親眼見一見他。
很多演出是偏遠地區,這麼辛苦的演出,很多歌手是不去的,太遠,而且價效比低。飛機抵達後,要坐6到8個小時的車,到了演出場地後就開始走臺,然後上臺,第二天早上三點就得起床趕往下一站。每次演出結束後,還要與100到200個人合影。他熱情而周到地呈現觀眾喜歡看到的、記憶中的樣子,儘量滿足每個人的需要。
同時期,很多知名藝人在各大衛視當評委、“演真人秀”、直播帶貨,像他這個咖位的藝人一個季度的節目收入可以達到上千萬,這些來錢快,有存在感,還輕鬆的事,費翔沒做。
 4、超然獨立的性格 
青少年時期的費翔也有人際煩惱,同學們總嘲笑他的胖,他受到很多同學無情的攻擊和歧視。他回憶那時的自己,“我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內向胖子,是學校裡的邊緣人物”。
他甚至還有些憤憤不平:“為什麼所有人都要那麼重視外表,為什麼他們不去認識裡面的我。”這也是費翔在青春期留下的心理陰影。正如《蠅王》裡的觀點,其實孩子是很殘忍的一種動物。
對於情感敏感的費翔來說,他對人的善惡很早就有深切領受。
很多人關心他的感情生活,媒體鮮少有關他情感的報道,我透過看周龍章先生的《戲夢紐約》一書略知一二,也和紐約藝術界的朋友有過一些討論,基於對費翔先生的尊重,不在此展開。他曾經公開回答過,“我一定有我非常完整的感情生活,這麼多年來,我有我的感情生活,還有性生活,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當費翔成為名人後,見識到了不同的人性,他“公私分明”,界限清晰。在公眾面前,他配合、敬業、體貼、周到,是個“大眾情人”般的溫柔存在。不演出時,他和人的交往很少,他又內斂又防禦,希望自己不要對人有太多的失望,或被別人傷害。同時,保留自己的秘密,享受自己的生活。
像他這樣人格成熟度高的藝人不多見,他的內在成長是自給自足的,依賴自己的潛能和資源來成長髮展,不需要他人的好評來支援自己。
 5、真切的社會情感 
關於社會情感,他也曾表達過,“不管任何東西,我覺得最大的成功因素都是情感”。
費翔的幾個重大選擇都與之相關。他選擇從臺灣到大陸來發展是因為情感,費翔說,“《故鄉的雲》那首歌有我個人的故事,跟我姥姥,跟我母親,跟我個人背景都是很吻合很真實的”,觀眾一看就知道這種情感是真的。我這些年的經驗就是這一點,你只要以最真實的情感面對觀眾,就沒有問題。”
費翔選擇從美國回到中國來發展也是因為情感。1997年,香港迴歸在人民大會堂的演出,費翔再次深情演唱《故鄉的雲》,之後,他選擇回到大陸/內地來做現場演出,他說,“在百老匯,我是眾多演員之一;但在中國,我是費翔,我帶給觀眾的是別人不能的。”
費翔對社會的感恩回報的情感也是實實在在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捐出80萬美金;2004年,領養大熊貓取名翔翔,每年寄5萬美金,用於買竹子;1999年,他是國內第一年公開與艾滋病人擁抱的明星;1998年特大洪水,他捐款10萬美元;1989年,65場巡迴演唱會所得的絕大部分收入捐給了第11屆北京亞運會。
2018年春節前,費翔舉辦了最後一場演唱會,20年不間斷巡迴表演的結尾畫上句號。他像30年前一樣,走到粉絲中間,與他們握手、問好,乃至擁抱。
“做名人你是有一種責任的,因為你給觀眾的是一種感覺,你不能破壞。”
費翔幾十年如一日,他對觀眾的態度幾十年不變。

超越對立性,達到統整狀態

自我實現者的行為中,能把對立的特性統一——他們既老成持重又童心未泯,既重視智慧又感情洋溢,既純真坦率又自我剋制,既態度嚴謹又嬉戲風趣。
當一個人超越了人格內的對立狀態達到統整,人格便成熟了。
費翔是中美兩國的文化使者,他曾經說,“我人生的使命是溝通中美文化”。他把百老匯的音樂劇介紹到中國演出,他踐行成熟藝人的職業精神和工作態度,比如,很多三、四線城市的現場演出,像他這樣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只有他一個是老實排練的。還有,他非常重視現場演出,對觀眾始終是尊重和感恩的。
同時,他深知整個西方對中國瞭解甚少,他想作為橋樑把中國文化誠懇地介紹給西方觀眾。《封神》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華美學、中國神話故事弘揚至全球的作品,他為《封神》默默地做了許多,比如,臺詞的翻譯他逐句校正,他懂西方人的審美和品味。他在劇組如定海神針般存在,他溫和又慈悲的目光,以及歲月沉澱後的無盡善意融化了很多人的心,好多人自然地喊他Daddy。
在中西衝突的當下,他所做的也許並不能扭轉大局,但他的誠意和宏願足以感天動地。
Daddy,辛苦了!謝謝您所做的一切!
 /// END /// 
No.618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萍

作者簡介:心理諮詢師,美國索菲亞大學超個人心理博士生,美國加州整合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

參考資料:新華網|費翔:歸來,因為對中國神話的熱愛;十三邀x費翔|我似乎一直被泡沫包裹著;面對面|費翔:我的價值觀;《環球時報》|專訪費翔現在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好時機;亞洲Top Show|2002張小燕訪問費翔 ;封面人物|2005張清芳訪問費翔;樊登的無用主義咖啡館|樊登訪問費翔;楊瀾視線|1996 Kris In Broadway。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