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學數學試卷,揭開了教育的殘酷真相:孩子不是數學差,而是閱讀差!

前段時間,“深圳小學數學期末考試題太難”的訊息,讓全國各地的家長群都炸鍋了!
群裡各種討論和截圖滿天飛,其中有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套數學試卷的難點不在數字計算,而在閱讀理解。
△圖源網路
我第一時間找來了“涉事”試卷研究了一下。
選擇題裡有對《長城謠》歌詞“四萬萬”的理解,還有對成語“海底撈針”“水滴穿石”機率的判斷,確實是我不曾見過的題型。
後面的填空題、應用題倒沒有出得這麼“花”,但題乾的文字量都不小,包含不少背景資訊和情境說明的內容,非常考驗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關鍵資訊提取能力。
這裡附上整份試卷,各位姐妹可以試試自家孩子甚至是自己的“讀題水平”。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有深圳南山區的家長爆料:原定的考試時間是90分鐘,平均分配給36道題,每題只有2分半。後來考試臨時延長了20分鐘,還是有學生答不完題。
還有教中學數學的老師看完試卷後也感慨:“別說四年級學生了,我也寫不完啊!”
家長、老師的擔心和吐槽,我完全理解。
但實話實說,這波“情景化、跨學科、加大閱讀量”的出題思路,我是支援的。
因為,這才是大部分孩子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會接觸到的“數學”的模樣。
傳統觀念中的數學學科,往往被簡化為數字、圖形和運算子號的疊加組合,其核心在於求解那些遠離日常經驗的抽象問題。
即便應用題從不缺席,題目卻常令人哭笑不得:
像著名的“水池問題”,一邊注水一邊排水,彷彿在考驗做題者的耐心而非數學能力,也絲毫不在乎水資源的浪費;
還有“雞兔同籠”,硬生生將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塞進同一個籠子,不講道理也沒有常識可言,我至今不理解這麼做的用意;
更有3個人硬要平分5塊糖的難題,讓人不禁質疑,數學好的人是不是都忘了分享與謙讓的美德,以及靈活變通的智慧?
這樣的數學,更多是脫離實際情境的公式與定理,與日常生活之間存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於是,孩子就是為了學而學,缺乏源自生活實踐的深切興趣和主動應用的內在動力。
但實際上,我們常見的“數學”是什麼樣的呢?
比如:裝修房子時,需要根據房間的面積和形狀,來計算地板瓷磚數量。
我們無法直接看到一個寫著 “請計算面積” 的公式,而是要自己測量尺寸,考慮不規則的角落,從房屋的實際佈局這一複雜環境條件中,提取出有用的度量資料,進而透過運算得出材料用量。
又比如:雙11期間,想要花最少的錢“清空”購物車。
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和各種“滿減”“折扣”“買贈”的促銷活動,我們就得和各店客服溝通獲取活動細則,在紛繁複雜的價格資訊和優惠條件裡分析不同“湊單”方式下的實際花費,直至得出最划算的方案。
再比如:投資理財,要綜合考慮利率、風險、投資期限等因素。
這些資訊散佈在各種金融產品介紹以及市場分析報告之中,需要自己去挖掘整理,利用數學知識預估收益與風險,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
而數學試卷想要考察的,正是學生分析和解決這些複雜、真實問題的水平之高低,包括融會貫通各學科、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數學認知,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閱讀理解、邏輯思辨、提煉資訊、精準表述等多面能力。
歸根結底,數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發現世界、理解生活、解決問題的實用工具。
因此,將數學與語文學科、社會事件等“跨界”結合,培養孩子在廣闊的資訊海洋中高效讀取、解析、篩選、運用、表達的綜合素養,無疑是正確的教育方向。
此次“深圳小學數學試卷”風波中,比起家長和網友們的激烈反應,親歷考試的師生就表現得很是淡定。
因為“多想少算”的學科變革趨勢已經滲透到課堂內外的學與練中,他們其實對這類命題早已有了充分的認知和經驗。
命題組工作人員和教育專家表示,試題的初衷是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和核心素養,對題量大小、情境程度、難易平衡等各方面的把握在這次命題中暴露出的不足,會在今後的實踐中進一步磨合調整。
畢竟探索與改變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無論是教育界的專業人士,還是身為家長的我們,都需要給予充分的耐心與理解,向著“育人成才”的目標齊心努力。
其實不僅中國的教育思路在變化,近些年美國K-12數學教育也十分推崇“情景化、跨學科、加大閱讀量”的理念。
應用題(Word Problem)常常包含大量文字資訊和複雜長句,非常考驗考生的閱讀和理解。像下圖中的這道題:
△圖源網路
如果迴歸到純數學上,題乾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有一個整數x,10≤x≤20,x÷4餘3,x÷3餘1,求x的值。
但如果讀不懂這道題目的表達,不理解字詞短語的實際意思,比如putting them into piles of 4到底是“分成4個一堆”還是“分成4堆”,那孩子是無法從中提取正確的做題條件並“翻譯”成數學算式的。
在SAT、ACT等留學申請必經的標化考試中,部分數學題目也以“文字長、資訊多、邏輯順序複雜”等特點,給考生帶來不小的麻煩。
所以,對走國際路線的學生來說,也需要在英語閱讀理解和有效資訊抓取能力的提升上多下功夫,才能在面對這樣的數學題目時快速釐清其中的數學關係,牢牢把握住應得的分數。
△SAT數學樣題,圖源網路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管是在語文、數學等各學科的學習深造上,還是在參與社會活動、處理日常事務、應對職場挑戰時,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理解分析能力,成為了篩選有效資訊、高效解決問題的關鍵。
那麼,家長可以如何著手,幫助孩子培養讀書習慣、提高相應能力呢?
首先,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是基礎。
爸爸媽媽可以在家中設定專門的閱讀角落,擺放豐富多樣的書籍,讓孩子隨時能沉浸在書的世界裡。同時,大人自身也要養成閱讀的習慣,放下手機、以身作則,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會對閱讀產生興趣。
其次,親子共讀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在共讀過程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書中的內容,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分享感受,鍛鍊他們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閱讀的書籍最好不要侷限於同一種題材或體裁,而是要儘可能地廣泛、多元,比如文學作品、科普讀物、歷史故事等都可以讓孩子讀上一讀,拓寬知識面,這樣在面對不同領域的資訊時,才能更得心應手地進行提煉和理解。
讀完後,也可以透過一些互動活動來訓練孩子,比如讓孩子閱讀新聞報道後,用自己的話概括主要內容,逐步提升資訊提煉能力,培養多視角看待問題的邏輯思辨力。
相信到時候,這樣的試卷對孩子來說,將不再是什麼難題。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未來面對現實世界紛繁複雜的問題時,也能像拆解試卷題目一樣,運用所學知識和思維方式,冷靜分析、巧妙化解,以更遊刃有餘的姿態去擁抱生活、迎接挑戰,實現個人綜合素養質的飛躍。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