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難上熱搜,別被哭聲罵聲帶跑了重點!

期末考完了,最近真有點“天涯共此心,快放假躺平”的感受。如果不是這個熱搜,我壓根不想寫關於孩子學習的文章了(而且還是週末加班寫)……
“深圳南山因為期末試卷太難延時20分鐘”👇
轟動一時的考場新聞也不是沒聽說過,但那也是高考吧,小學四年級期末考試搞得全國上下熱議一片,確實不多見。
看了一下各種評論,伴隨這個熱搜的就是各種吐槽和焦慮。
但我卻覺得,教育熱點中不要只做“吃瓜群眾”,

咱們看別人的故事,要長自己的見識;看別人的“吐槽”和觀點,要形成自己的教育重點。

這就促使我週末加班,提筆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了。
01
到底在考啥?
談觀點前,先來給大家看看這次的考題:
我給大家圈了幾個地方,注意看,第1頁的第1題、第4題、第3頁19題和第5頁的28題
(左右滑動檢視,點選圖片檢視大圖)
這6頁滿滿登登的卷子,確實有點嚇人。
我自己在不解題的情況下,就從頭到尾讀了一遍,讀的同時順便想一下,這題大概怎麼做,計了個時,也要二三十分鐘(當然我數學一直不咋好)尤其是我加了紅框標註的幾道題,那真不是我小時候認識的數學題了。
四萬萬同胞這一句,我小時候是歷史老師教的,近代史講到這裡,她提了一句四萬萬就是4億。
海底撈針、瓜熟蒂落、旭日東昇和水滴石穿哪個發生的可能性更小,這四個成語首先語文老師得負責教會了。
再往後快遞驛站的編碼方式,特別貼近現實生活,但我自己每次去找快遞也是暈頭轉向的:
至於一大段文字估計字數,哎,真不知道會不會有實誠的小朋友真去讀它……
數學能這樣考試麼?我認真研究了網上大家熱烈的討論,歸納總結了一下,有幾個相對專業的意見:
1、數學的本質就是一種抽象的科學,簡潔的數學符號,數學公式背後反映著人類思維和智慧的璀璨光芒,一張數學卷子就應該乾乾淨淨,簡簡單單,一眼就是數學符號。
2、數學最終要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而生活本身是不分學科的,跨學科場景化的解決問題,確實是我們希望孩子們掌握的本領,所以數學教學和考試改革,出現這樣的題目,大方向肯定是正確的,一張卷子兩三道題是合理的,但為了“創新”就用力過猛,各種奇葩數學題紛紛冒頭,這也是需要警惕的。
3、跳出數學,看各個科目的考試,別說是語文、英語、歷史、政治這類文科考試,可以說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等在內的各個科目,考試中題目閱讀的文字量增加,閱讀理解的深度和難度增加,這個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就算這一次考試“過頭了”,大趨勢不變,提高娃的閱讀能力,這事兒一定要做,而且要抓緊。
02
你的觀點是什麼?
看過相對專業的觀點後,我們自己的觀點是什麼呢?這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只是吐槽抱怨和焦慮,那就可惜了(這快過年了,還不如不看,影響好心情,對不?)
我的觀點就是,普通人抓教育要順勢而為,要看大勢所趨,但也要避免在“波動點”上鑽牛角尖。
這次命題創新“過頭”上了熱搜,勢必可能有一陣子老師們又都“保守回去”了,數學考試新題怪題很可能會少出現一陣子,這個就是“波動點”。
如果你家孩子正好是深圳的,這次考得不好,也不要太焦慮,反而多鼓勵,面對新題型還能堅持完成就很厲害。然後多覆盤。
四年級孩子自己能有自我總結能力了,讓孩子自己回答說說:
  • 到底欠缺了什麼能力?
  • 哪些地方是他沒想到數學會這麼考核的?
  • 接下來的數學重點,除了抓什麼,還要抓什麼?
我的觀點很明確:這個強化“讀懂題,讀懂長的、難的題”的教學和考試的改革方向,它也許會波折,但一定是在波折中不斷前進的,這就是大勢所趨。
我的這個觀點一點不新穎,相反從新課標開始,我就和大家提過,教育不要總去看預測的趨勢變化,而是要多看亙古不變的。
教育一定要以終為始,想想帶給孩子的終極能力是哪些。
我希望我的孩子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社會和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有理解自己並且表達自我的能力。
這些能力,從根子上說,都能從閱讀中來,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必須從閱讀中來——那不管考試怎麼變,出題怎麼變,這一陣子保守,下一陣子激進,我反正雷打不動,抓閱讀。
03
閱讀難抓,是因為
它又是讀書,又不是讀書
閱讀是學習的核心技能之一,這件事我想大多數家長都明白。
(這篇文章寫在2019年👉“三年級就落後”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那時候我就提出了抓閱讀的重要性)。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都明白了閱讀的重要性,但為什麼閱讀還是跟不上?
最大問題就是“讀書”啊,就是讀書少。
讀書這個東西跟走路吃飯一樣一樣的,訓練大腦就是跟訓練肌肉一樣的,走兩步路的肌肉就是比走一步的強,吃兩口飯的能量就是比吃一口飯的多。
這個過程糊弄不過去,原始積累就是得老老實實做。
這個階段最大的陷阱有兩個:
第一個是沒有人告訴家長,讀書的主體是“書”,不是“課文和考題的選段”。
閱讀的第一關是識字,從識字到讀一兩段話,一篇課文,但真正對閱讀能力提高有質的影響的是“一定一定要讓孩子有讀整本書的能力”。
這也是我這幾年和親近母語團隊合作舉辦“閱讀營”最大的目標——除了幼小銜接營從識字入手之外,小學1-4年級的閱讀營,就是讓孩子讀整本書。
具體讀整本書的意義多大,有興趣的小夥伴點這裡檢視舊文↓
我就說一件事:孩子如果一年級就開始一本一本一本讀書,那試卷上那點題目再長,能比一本書還長麼?
第二個大陷阱,就是我家娃不愛讀。
有些娃喜歡看漫畫,不愛讀字書,或者只喜歡故事書,只喜歡偵探書,只喜歡某種型別。
我建議的方法是,先盡情讀夠喜歡的,從喜歡擴展出去,例如,只愛看漫畫,那喜歡偵探漫畫的,可以挑選同類題材的文字書做擴充套件。
從興趣出發當然好,但哄著沒有用的時候,還是要強制啊——書的題材你可以選,但每天必須讀,哪怕就是一行一段一頁,這個沒得選,不吃飯不睡覺也要讀,哪怕一行,要堅持就是勝利,這其實並沒有家長想象的那麼難。
至於完全不愛讀任何書的孩子,那就更要家長溫柔堅定地作陪了,哪怕就是家長讀一行,強迫孩子坐在身邊看著那一行字,只要你堅持,一個月以後再看看,三個月以後再看看,那就是天淵之別。
關於作業太多沒時間閱讀的,可以看看這篇👉放學抽30分鐘先幹這個,再寫作業,女兒學習越來越省力
陷阱說完了,來給大家吃個定心丸,家長和老師們想要的那種優秀的閱讀能力,其實也有一部分,不光是讀書可以帶來,自己不讀,聽別人講也不是不行。
自媒體時代,各種講書號特別紅火,三五分鐘講書,一兩分鐘講電影,甚至幾十秒就看完某個長篇電視劇,是非常受市場歡迎的。
對於小部分,家長想要讓孩子多讀書,但其實自己也不愛讀書,總感覺陪著孩子讀書自己特別痛苦,那不妨帶著娃一起聽聽講書。
純粹當做娛樂消遣,上下班路上聽一聽,聽完了找機會和孩子討論起來,這其實就是案例學習“怎麼從讀書中獲得資訊,進行思考,發表意見”
無痛積累一段時間,從聽過大人孩子都喜歡的書籍中,選一本讀起來,用這個輕鬆的聽書過程去反哺讀書,也是一個選擇。
另有一部分家長說,孩子讀書還行,但是感覺讀完了還是啥都不懂,閱讀理解似乎沒有提高,其實也可以參照上面方法。
讀過一本書以後,找一找別人的讀後感,聽一聽別人怎麼講這本書,和孩子討論這本書講了什麼,裡面有什麼好玩的,有什麼你喜歡不喜歡的人和事——這個過程,就是架設在閱讀和理解之間的橋樑。
04
尾  聲
從一張小學四年級的數學期末考試卷,講回到我這十年來一直一直強調的閱讀,這個週末加班,似乎是要聊新鮮事,結果還是老生常談。
嗯,養娃10年以後,我越發肯定,教育和人生一樣,所有措手不及的新挑戰背後,都站著一個我們始終偷懶沒有搞定的“老冤家”。
要不搞定它,要不無視它。
很多人認為,搞定它是最難的,根本做不到,其實每天哪怕只走一步,也終有一天能走完西天取經的路;
反過來真要想躺平不管,無視身邊的一切壓力和內心想要變好的聲音,才是真正困難做不到的事。
與其原地折磨自己,不如一天前進一步。
2025年共勉!
正在團
歡迎閱讀我的新書
解鎖思維模式,做個有能量的“自己”👇🏻
👇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