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 唐澄澄 呂爽 呂思聰 陳昊 魯政委
本期關注:隨著境內銀行業存量競爭的格局愈發顯著,夯實客戶基礎成為銀行實現價值轉換的重要底座。在存量競爭格局下,雖然客戶數量指標仍擁有較高重要性,但客戶質量指標的重要性也日益上升。
在零售金融客群數量方面,國有大行依託網點基數大的特點維持了個人客戶數優勢,而股份制行則在近年來實現增速領跑。銀行個人客戶數增速呈現“國有守規模、股份搶增速”的競爭態勢。若觀察個人客戶AUM,可發現國有大行依託個人客戶數量優勢,與股份制行在個人客戶AUM上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斷層。不過,亦有部分股份制銀行透過發展財富管理業務,跨越了與國有大行在個人客戶AUM規模上的規模斷層。
在個人客戶數增長降速的背景下,私行客戶成為拉動零售客戶增長與價值的引擎。由於私行業務弱週期、低波動、高價值的特質,不少銀行在將其作為當下重要的非息收入增長點。近年來,部分銀行下調或適當放寬部分情景下私行客戶的准入標準,以提升私行客戶對於零售板塊的整體牽引與貢獻作用。
與此同時,銀行企業客戶數量下降趨勢相對平緩,保持了一定增長韌性,銀行客戶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對公補位”的趨勢。若進一步聚焦企業客戶存貸規模與客戶數量的匹配情況,不難發現企金存款或貸款規模達到十萬億的銀行,往往需要有千萬級的企業客戶數量支撐。因此,在銀行提升客戶黏性、深度經營企業客戶價值的同時,也需要提升企業客戶總體數量。近年來,部分全國性銀行透過聚焦重點行業、加大獲客力度、深化公私聯動,探索實現企業客戶數量、質量雙增長。
銀行機構戰略及組織架構調整:1、五大行集體公告,不再設立監事會;2、招商銀行:已建立科技金融“1+20+100”的組織陣型;3、上海銀行與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簽署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5、富邦華一銀行:構建對公、零售、金市“三位一體”格局,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銀行機構產品及業務佈局變化:1、工商銀行全鏈條支援電影產業發展;2、工商銀行深化銀證合作生態建設 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3、工商銀行釋出“工銀全球司庫”品牌 深化跨國公司綜合金融服務;4、建設銀行聯合中國銀聯釋出“龍標”信用卡;5、中國銀行加力支援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6、郵儲銀行落地行內首筆基於數字人民幣智慧合約的供應鏈金融服務;7、交銀金租金融賦能“中國智造” 助力C919/C909飛機翱翔全球;8、中信金控釋出“金融助力新消費”綜合服務方案;9、浙商銀行金融債櫃檯分銷再突破,深化櫃檯業務創新服務實體經濟;10、廣發銀行發揮綜合金融服務優勢,推動民企貸款“量增、價降、質優”;11、北京銀行聯合ING銀行成功舉辦智投e合併購撮合專案線上路演會;12、銀行業創新融資模式 資料資產變“真金”;13、杭州銀行連續九年參加萬物生長大會支援科技金融發展;14、上海農商行“金融為老上海模式”提質擴容;15、青島農商銀行推出全國首個鄉鎮層面政銀協同養老金融產品;16、瑞豐銀行“十項舉措、百億資金”穩外貿提動能。
銀行機構數字化創新:1、深入打造“數智杭銀” 杭州銀行以數字化轉型賦能可持續發展;2、“數字京行”三年破繭,解鎖全面數字化經營2.0新正規化;3、寧波銀行成立總行大模型專案部 探索AI技術應用。
本文作者: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