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翻日韓巨頭,終結中國“少屏”之痛,68歲他再次出手

作者:牧龍閒人
#智造者#最華人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最華人
過去,中國科技圈流傳著一句讓人很憋屈的話,叫“缺芯少屏”,指的是中國在晶片和螢幕技術領域,存在著嚴重的薄弱環節。
如今,“少屏”已經很少有人提起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不再缺少螢幕了,甚至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螢幕出口國。
這一歷史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離不開一個人長達20多年的佈局,這個人就是#王東昇

王東昇
王東昇被譽為“中國液晶產業之父”,是京東方的靈魂人物,他用27年的時間,將一個瀕臨倒閉的國有企業,打造成了世界級的科技巨頭,實現了從“被卡脖子”到“全球領跑”的強勢逆轉。
從98英寸的超高畫質顯示屏,到可彎曲的柔性螢幕,再到解析度4032PPI的元宇宙VR裝置,全世界每4臺智慧終端,就可能有1塊螢幕來自京東方。
可以說,中國螢幕正在照亮世界。
而最近,一單IPO又讓王東昇重新回到了聚光燈下。
5月30日,王東昇旗下奕斯偉計算,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該公司主營基於RISC-V架構的晶片與方案業務,若上市成功,將成為“RISC-V全球第一股”。
而在稍早前,王東昇控制的另一家企業奕斯偉材料,也向科創板提交了招股書申請,目前正處於A股IPO程序中,該企業主營12英寸矽片的研發與製造。
搞完螢幕搞晶片,今年已經68歲的王東昇,大概是想把中國高階製造業的“缺芯少屏”之痛,全解決了。
他說:“作為電子資訊產業界的老兵,我理應在芯的方面做點貢獻。”
接了個“爛攤子”
關注過電視機市場的小夥伴,大概都知道過去的液晶電視賣得很貴。
以2008年為例,一臺70英寸的液晶電視要賣到七八萬元,可如今,同樣尺寸的液晶電視2000元左右就能買到。
驚人的價格下跌背後,除了技術的進步,另一個原因就是國產的替代,蕩平了進口液晶面板幾倍幾十倍的溢價。
打破日韓壟斷、奪回定價權,是中國液晶產業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王東昇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 年輕時的王東昇
王東昇是浙江東陽人,出生於1957年,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
他就讀於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財務專業,作為10名優秀畢業生之一,被分配到北京電子管廠工作。
北京電子管廠又叫774廠,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專案之一,也是當時國內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廠。

北京電子管廠廠區全貌
王東昇踏實肯幹,他雖然乾的是財務,但每天也要跟著老師傅們下車間幹活,拉單晶、制鎢絲、燒玻璃,在師傅們的指點下,技術水平突飛猛進。
他24歲進廠,用7年時間,從財務處的一名小職員,一路升到了副總會計師,成為中層以上領導中最年輕的一位。
只可惜好景不長,隨著電子管被積體電路大規模替代,北京電子管廠逐漸落後於時代,再加上機構臃腫、轉型困難等原因,企業陷入了連年虧損的境地。
最困難的時候,資產負債率高達98%,整個廠幾乎全是債。
工資連續11個月發不出來,原材料都沒錢買;年輕員工跑到商場當售貨員;老員工沒條件,只能等菜市場收攤後撿白菜幫過日子。
王東昇作為財務處的領導,深知廠子倒閉是遲早的事,他找好了下家,準備到中信旗下一家公司當副總。
就在這個時候,上級的任命書到了,讓王東昇擔任廠長。
王東昇自然不願接這個爛攤子,有人勸他留下來,他反問一句:“我憑什麼留下來?”
對方紅著眼說:“就憑讓我們的師傅不再去撿白菜幫子……”
這句話對王東昇的觸動非常大,想到老師傅們長期以來對他的照顧,他的心一下子軟了,就這樣留了下來。
站在月球看地球
王東昇向上級領導爭取了5個條件,這5個條件,即使放到現在也頗具參考意義。
一、對廠子進行股份制改造,以適應市場經濟;
二、包括廠長在內,取消官本位和國企等級制度,向職業經理人過渡;
三、不能總是開會浪費時間,把精力用在企業改革和發展上;
四、鼓勵出國考察,學習先進技術,瞭解行業動態;
五、落實廠長負責制,廠長全權負責生產、經營、管理等各項事務,擁有人事任免、機構設定等決定權。
這些條件,在當時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上級領導“死馬當成活馬醫”,全都同意了。
在上級領導的支援下,王東昇開始了大張旗鼓的改革。
他號召職工出資入股,為企業續上現金流。雖然職工們都不容易,但大家為了拯救企業,再加上看出來王東昇是真的在拼命做事,很多人還是入了股。
1萬多名職工中,入股的有2600多名,共募得670萬元,這筆錢成了企業重啟的資本。
以職工出資為職工股、以工廠經營性資產為國有股,再加上銀行的債轉股,北京電子管廠由此變成了混合所有制,並更名為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就是後來的#京東方

1993年4月,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因以“東方”冠名的公司太多,更名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如今大家常說的“京東方”
現在看來,股份制改革是京東方起死回生最關鍵的一步,它讓大量職工成了股東,將職工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人人幹勁十足。
僅一年,公司便實現了盈利。
王東昇的逆挽狂瀾,開創了虧損企業股份制改造後實現盈利的先河,也為諸多同樣處於困境的企業打了個很好的樣板。
員工們上下一心,他們開始相信,跟著王東昇真的有肉吃。

京東方創立時個人股票首發式
解決了短期的吃飯問題後,王東昇開始著眼於中長期的發展問題,他注意到,公司的前景其實並不樂觀。
那個時候,公司的盈利主要來自於彩色映象管相關業務,用於製造彩色電視機。但該技術已經暴露了缺陷,如能耗高、畫質差、體積笨重等,急需找到下一代技術方向。

過去的彩色電視機
他在國際市場上轉了一圈,覺得至少有三種技術具備潛力:
一個是等離子顯示,一個是液晶顯示,還有一個是場致發光顯示。
三種顯示技術的路線是不同的:等離子是真空電子技術,液晶是半導體技術,場致發光則是真空微電子技術。
這些技術到底哪個才是未來的方向?王東昇研究了很長時間。
廠裡一位老專家給王東昇提了個醒,他指出了兩個重要的方法論:
一個是從空間的維度,要站在月球看地球,系統全面地看,不要專注於區域性;另一個是從時間的維度,上下看一百年,視野就開闊了。
聽了老師傅的話,王東昇豁然開朗。他發現,從愛迪生髮明燈泡,到電子管的應用,再到半導體的崛起,整個電子工業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個半導體技術取代真空技術的過程。
於是,他重金押注液晶顯示。
國際巨頭的聯合圍剿
事實證明,選對方向就是成功的一半,王東昇的前瞻性,讓京東方少走了不少彎路。
而很多企業甚至一些國際大廠,由於判斷錯誤,在這場角逐中被淘汰。
王東昇選定液晶方向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獲取技術。
當時,液晶技術被日本和韓國壟斷,國內是空白,如果按部就班從零開始,等做出來黃花菜都涼了。
王東昇想過合資,但以往的經驗告訴他,合資合不來真正的技術。
另一條路就是收購——這條路聽起來並不是那麼舒服,但對當時的京東方而言,無疑是一條快速切入市場、追趕國際主流的捷徑。
王東昇曾與某日企談過想要收購對方的液晶業務,對方正遭遇困難,表達了出售的意願,然而報到母公司董事會時,有個日本老爺子痛哭流涕地說:“不能賣,即使不得不賣也不能賣給中國人!”談判就此終止。
突破口出現在韓國。
2002年,韓國現代旗下HYDIS公司因經營不善,無力在液晶面板領域繼續氪金。
王東昇果斷出手,以3.8億美元,拿下了對方的液晶業務,經過一系列的消化、吸收、再創新之後,掌握了液晶顯示技術。
2005年1月,京東方首條5代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生產線在北京落成,結束了中國無液晶顯示屏的歷史。

京東方生產線內景
但挑戰才剛剛開始。
以韓國三星為首的國際巨頭們,當然不想失去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開始操縱市場液晶面板價格,對這個“後起之秀”發起聯合絞殺。
再加上市場週期性下行,剛進場的京東方,根本玩不過這些老牌資本。
京東方5代線剛動工時,市面上的17英寸液晶面板300美元一塊,但到了投產,已經跌成了150美元一塊,價格直接腰斬。
京東方第一年就虧了16個億,第二年又繼續虧了17個億。
那是王東昇最艱難的一段歲月,連續的鉅額虧損,讓公司內外交困,有人罵京東方是“國之蛀蟲”,罵王東昇“是在拿著中國人的錢便宜洋人”。
王東昇一夜白頭,那個下午,他站在5代線的廠房頂上徘徊了兩個小時,他覺得很委屈:
“我做的本來是好事,對國家民族都好,為什麼不同人的想法就這麼不一樣?”
殺出重圍,領跑世界
關鍵時刻,國家出手了。
國家很清楚,液晶工業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日韓公司也是賺幾年賠幾年、跌跌撞撞一路走過來的。
發改委的一位領導直言不諱地告訴王東昇:“這個專案如果成功了,國家記你們一功;哪怕失敗了,我也要支援你們!”
於是,為了給京東方解決資金問題,國內9家銀行聯手,向京東方提供了7.4億美元貸款,以及1.4億元資金補助。
王東昇被國家託舉著,一邊帶領京東方在市場上硬抗國際巨頭,一邊大力搞研發。
2007年,京東方實現營收111.7億元,淨利潤7個億,從巨頭的圍堵中撕開了一道缺口。

過來一口氣後,京東方開始聯合各地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佈局和建設。
2008年3月,京東方第二條TFT-LCD生產線在成都開建,專攻小尺寸液晶屏,應用於移動終端裝置,包括手機、平板、筆記本等;
2009年4月,京東方6代線落戶合肥,專為37英寸以下液晶顯示器和電視供貨;
同年8月,京東方8.5代線在北京亦莊開發區破土動工,於2011年投產,結束了我國55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屏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
這項工程,打破了業內關於“中國人搞不出高世代線”的論調,也標誌著日韓對京東方的技術封鎖徹底土崩瓦解。
此後,京東方又陸續建設了鄂爾多斯5.5代AMOLED生產線、重慶8.5代TFT-LCD生產線、福州8.5代TFT-LCD生產線等,以及目前全球最高世代線之一——合肥10.5代TFT-LCD生產線,專門製造65英寸以上超大尺寸超高畫質液晶顯示屏。

● 位於合肥的京東方10.5代TFT-LCD生產線
2013年,京東方出貨量全球第五,正式躋身國際主流供應商之列。
2018年,京東方以5430萬片電視螢幕出貨量,超越韓國三星和LG,居全球第一。
從跟跑到領跑,京東方用了足足16年,王東昇熬白了頭髮,但液晶技術和液晶產業的根,已深深地紮在國內。
成功的“訣竅”
京東方能從國際巨頭們的圍堵中殺出重圍,離不開國家的支援,也離不開王東昇對研發的重視。
京東方連續多年研發費用超過100億元,光2018年就申請了9585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佔比超過90%。
而截至目前,其累計自主專利申請數量已超10萬件,覆蓋北美、歐洲、日韓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鉅額的投入,換回了源源不斷技術和市場。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隨處可見京東方的身影。
雪花型的主火炬臺,以及全球最大的8K超高畫質地面顯示系統,均由京東方打造。它以一幀幀絕美的畫面,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式的科技與浪漫。

● 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2024年,搭載京東方柔性OLED顯示屏的華為Mate XT橫空出世,這部世界首款三摺疊手機,改變了人們對螢幕的認知,也帶給了全球消費者極大的驚豔和震撼。

● 華為“三摺疊”採用京東方柔性螢幕
過去的2024年,京東方在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顯示器、電視等五大領域,液晶顯示屏出貨量均居全球第一。
這一連串的第一,換回的不只是大量的真金白銀,也代表著中國液晶產業,對全球技術話語權的終極奪權。
“芯”的征程
當京東方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後,2019年,62歲的王東昇正式卸任董事長一職。
人們以為他要安享晚年,不料他轉頭殺入了晶片領域。
時間節點很微妙,正值中興受美國“制裁”,緊接著華為、大疆、海康等一眾中國企業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當時的科技圈人人自危,卻也讓無數國人幡然醒悟:科技上,中國必須獨立自主!

● 王東昇
王東昇實控的奕斯偉集團,核心業務涵蓋矽材料、晶片與方案、生態鏈開發等幾大板塊。
其中奕斯偉材料主要從事12英寸半導體級矽片的研發製造。
矽材料在半導體行業中處於戰略地位,是製造晶片的“地基”,然而國內半導體級矽片產能主要集中在8英寸及以下。12英寸作為主流尺寸,絕大部分仍依賴進口。
這也是王東昇選擇這條賽道的原因。

● 奕斯偉生產的12英寸矽片
而集團旗下另一家企業奕斯偉計算,則主營基於RISC-V架構的晶片與方案業務。
所謂RISC-V,是一種區別於傳統的x86和ARM的指令集架構,被認為更適合AI時代的高算力需求。
如果說,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類已經在電腦端和手機端建起了x86和ARM兩座高聳入雲的寫字樓,無數的企業租住在這兩座寫字樓內;那麼現在的RISC-V,就是正在建起的第三座寫字樓。
聽起來很難,甚至有些不可思議,但王東昇正在做的就是這個事兒。
從未考慮過失敗後的“晚節不保”,他說:“我們賭的不是技術,是未來。”
從螢幕到晶片,年近古稀的王東昇,正開啟著他的第二征程,為中國的半導體事業添磚加瓦,努力重現著當年京東方的逆襲與蛻變。
正如當年他帶領新東方打破國外壟斷一樣,如今,他亦站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產業報國的決心。
當年京東方盈利後,公司賬上曾有30億巨資,有人勸王東昇投資房地產,說這樣可以讓京東方暴富。
王東昇非常憤怒地說:“我們是搞工業起家的,如果連我們都去做房地產,還有誰會來搞工業呢?”毫不猶豫地將資金投注在5代線的建設上。
如果當初進軍房地產,如今的中國可能又多了一家地產巨頭,但螢幕之痛,勢必要億萬中國消費者來埋單。
商人逐利,但企業家重義,王東昇顯然屬於後者。
他致力於科技與工業,將瀕臨倒閉的工廠發展成力抗三星、LG的螢幕巨頭,成為國內高階製造業當之無愧的民族脊樑。
中國科技的崛起,需要這樣的執著與堅守。
晶片產業比螢幕產業更加複雜,但越是卡脖子的領域,越需要有人去突破。
這位電子資訊產業界的老兵,正用畢生積累的經驗和資源,為中國半導體事業開闢新的道路,也為中國高階製造業的自立自強,書寫新的篇章。
● 參考資料:
[1] 路風 | 光變: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
[2] 經濟觀察報|王東昇:如何塑造京東方?
[3] 澎湃新聞|對話京東方王東昇:技術行未必贏,技術不行必輸
[4] 每日經濟新聞|京東方後,王東昇西安“芯”創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