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匱乏到豐盈,從奢華到平實… 2025-05-10 07:03 eatwithchina 從匱乏到豐盈,從奢華到平實。 1980年秋天,北京東城翠花衚衕,十幾名外國大使拿著路線圖,直奔美術館邊悅賓飯館。 那年9月30日,新中國第一家民營飯館悅賓飯店開業,主菜為四隻鴨子,這是唯一無需憑票購買的家禽。 美國記者龍布樂成為最早品嚐中國市場經濟鴨子的人,他寫道: 在中國,美味食品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衚衕裡恢復元氣。 一年前,鄧公指出,要多搞賺錢的東西。中央檔案還給出具體指引:可以開飯店、小賣部、酒吧間。 “開個飯店”成為過去四十年裡,普通人想搭上時代快車的第一選擇。 悅賓飯館開業首晚,劉桂仙在廚房裡做拿手的鍋燒鴨,門外擠滿圍觀的鄰居。 鄰居們的好奇很快變成豔羨,劉桂仙成了衚衕裡最早的萬元戶,五年後,她成為國內最大的紫檀木收藏家。 餐桌隨時代一起風馳電掣。1987年,廣州護士陳靜在綠皮火車上站了36個小時來到北京,合夥創辦京城第一家平價粵菜館——阿靜粵菜。 有記錄以來最早的餐飲內卷大戰,在北京胡同裡打響了。 老北京人到了粵菜館才發現,服務員是可以微笑的,點過的菜不好吃是可以重做的,第一道湯可能不是湯,是用來洗手的。 阿靜粵菜開辦那年,31歲的王慧敏下狠心,將婚房置換成上海長沙路10平米門面房,起名小南國。 八年後,小南國進駐著名的黃河路,面積超百平,出入盡是寶總,窗外滿是繁花。 1997年,《十六歲的花季》的主演吉雪萍和未來丈夫黑立德第一次見面,在小南國吃大王蛇。 服務員拎來兩米長的眼鏡王蛇,一刀斃命,蛇頭、蛇身、蛇膽水各做一道菜,照搬廣式蛇宴。 那年的餐館有三教九流的人物,有五湖四海的風味,毛利率極高,現金流極好,也常能醞釀財富傳奇。 陳靜和王慧敏下海那年,正黃旗人張蘭還在加拿大打黑工,聽聞大潮,當即回國,在東四開起酒樓。 酒樓名菜是蛇羹,張蘭經常親自下場抓蛇,日營業額很快衝到50萬元。 那年北京城高階酒樓,東有張蘭,西有孟凱。孟凱在定慧寺開了湘鄂情,主打商務宴請。 湘鄂情很快拓到了三家店,都開在國企單位密集區。孟凱常到各個包廂輪流敬酒,春風得意。 在上海,前首富周正毅,第一桶金也來自於餐飲。 他以妻子毛玉萍的名義,在黃河路上開了“阿毛燉品”,5層樓盡展豪華。 選單上,佛跳牆58元一位,秘製燉鹿肉22元一位,紅燒大排翅188元一位。一年,利潤近千萬。 那些高價菜,被江湖稱為“好漢菜”,專為商務宴請時宰客,被宰者礙於面子,被宰也一聲不吭。 那是餐飲業的草莽時代,後來《新民晚報》刊文透露,當年在黃河路,1元成本的菜,在餐廳裡可以翻十倍,毛利率達80%以上。 高毛利率延續了許多年,西貝的老闆曾在演講中說,西貝的產品毛利可以輕鬆達到70%以上。 破防的網友在評論區曬出了消費記錄:一份水餃26元。 一份水餃總共3個。 2006年,俏江南的張蘭投資3億成立會所,一把椅子18萬,一盞水晶燈500萬,還有一副價值2000萬的大師真跡。 幾年後,大S和汪小菲婚禮風光無限,但花費不過相當俏江南會所裡的6盞水晶燈。 水晶燈燈光豪奢,然而燈光下的潮水已轉向。 2007年,北京西單大悅城開業,11層的購物中心,3層留給了餐飲。 開業前,業內人士質疑:餐飲租金低、佔用面積大,利潤薄,不如零售百貨吸金。 然而開業之後,佔地25平的DQ單日賣出2000多份冰淇淋,餐飲聚客能力震驚所有人。 這一年,曾在遊樂園推車叫賣的農村妹子潘慰,將味千拉麵送到了香港敲鐘。 她連當四年餐飲首富,2010年,味千拉麵擴充到500家,九成開在商場。 2009年,同樣麵館起家的管毅宏去趟上海,發現全是購物中心,他想著自家的“九毛九”動念:街邊店為什麼不能進商場? 回到廣州後,管毅宏多方奔走,終於讓九毛九以替補身份入駐白雲萬達。 第二年,九毛九獲得了萬達頒發的年度“最佳人氣獎”。王健林在會上說:“好的購物中心是吃出來的。” 十年間,餐飲成了品質生活的入口。一座座商場建起,一波波消費浪潮,餐飲開店生意火爆,現金永遠湧動。 2013年,雜誌給小南國的王慧敏新封號:正餐女皇。王慧敏說,她一年內飛了六次日本,環島半圈,為給中國人尋找新味。 她對記者描繪未來:一家餐廳,只賣一款精緻牛肉,如果客人吃的開心,一口氣訂下三百塊牛肉當禮物送客戶、送員工,這就是大量二次消費。 然而,正餐女皇並不知道,時代已徹底改變。 “不再是把一塊牛肉以三千塊賣給一個客人,而是把一塊牛肉以三百塊的均價,賣給一百個逛商場的中產。” 時代變革的時候,從來都不是一次碾壓,而是反覆集體踩踏。 2012年,時代翻頁,高階公務宴請謝幕。 張蘭沒了俏江南,湘鄂情成了妖股,更名為“中科雲網”,業務涉及地產、環保、影視,唯獨沒有餐飲。 2012年年底,朝陽大悅城一個偏僻角落裡,雕爺牛腩開啟封測。 沒過多久,人們在微博上刷到初代網紅留幾手發問:日語的搭訕該怎麼說? 幾天後,他和蒼井空在雕爺牛腩偶遇。再過幾天,人們又在微博上刷到,韓寒夫婦沒有邀請函,進門就被攔下了。 雕爺牛腩成為時代的潮流和麵子。牛腩館外,新的故事也開始了。 京城衚衕深處,最早的阿靜粵菜,2001年急流勇退。 17年後,其中一位老闆帶著原班人馬返京,在和平里開出新阿靜粵菜,可食客再也吃不出原來的味道。 今年年初,有人發現門店招牌換成了“胖妹面莊”——這是當下簋街最受歡迎的網紅麵館。 從高階粵菜到網紅麵館,時代不斷敲掉餐飲業的金色鑲邊。 流量時代的變化總是令人炫目。雕爺牛腩已成往事,2020年,張蘭帶著麻六記再戰餐飲業,首店依然設於北京國貿。 她不再聊500萬一個的水晶燈,換成在直播間聊前兒媳,那些流量最終換成打工人下單的酸辣粉。 年底,吳曉波提出了“購物中心消亡論”。 隨購物中心一同消亡的,還有人們對餐飲高價的容忍。 2020年,海底撈有了新的外號“火鍋茅”。網友把某樣東西冠上茅臺之名,往往不是說它珍貴,而是說它很貴。 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飯7元、一份小酥肉50元,民意洶湧,海底撈最終調回原價。 第二年,張勇在股東大會上反省:消費者說海底撈不好吃,其實可能是嫌價格貴。 餐飲是普通人日復一日的煙火,背後是大時代的天時,沒人可以超越規則。 2017年,王思聰在綜藝節目裡說,他覺得用團購很正常,“我是有錢不是有病”。7年後,這句話越來越流行。 最近,王思聰親自下場開餐飲,新店開業的第一件事,是上了團購,最低一份套餐15.8元。 近距離目睹地產泡沫的王校長,或許更深刻地理解了揀鋼鏰的含義。 站在新年年初回看,新的潮流已來。湍急的時代浪潮中,不少平價品牌已然崛起。 新年第一天,蜜雪冰城再次遞交招股書。2塊錢的冰淇淋、3塊錢的檸檬水,撐起了2024年前三季度35億元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2.3%。 比蜜雪冰城更“下沉”的甜啦啦變洋氣了,聯合創始人許周展望2025:開出300家海外門店。 在湖北,一家名為“爺爺不泡茶”的茶飲品牌,2023年門店數僅為兩位數,去年門店數翻了10倍。創始人於麗娜透露,千家門店還不夠,明年的目標是5000家店。 在雲南,“霸王茶姬”一月開出300家店,95後創始人張俊傑甚至“入職”海底撈,給這家比自己年齡還大的餐飲企業當軍師。 推杯換盞之中,時代的席位換了一輪又一輪,有人悄悄崛起,有人無聲墜落。 而回望時間的更深處,我們的餐桌,經歷了一場從匱乏到豐盈,從奢華到平實的輪迴。 1978年,中國餐飲營業網點不足12萬個,人均年餐飲消費不足6元。2023年,全國餐飲收入52890億元,人均年消費達3778元。 過去四十年,中國餐飲門店飛增至900萬家,而人口約為中國四分之一的美國,餐飲門店數量不到65萬家。 當下,餐飲業仍是普通人穿越寒冬的機會,而機會只留給做好準備的新一代。 鐵打的宴席,流水的人,故事又開始迴圈。 在不同時代裡,野草們萌芽、生長、盛放又衰敗,而後蓄勢,等待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