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放飛自我的年輕人,週末閒不住了

飛速發展的城市生活,讓人孤立為一個個“原子化”的個體,在學校、公司和住處間重複著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
人類學家項飆指出,當生活完全被“時間暴政”所支配,我們感知世界, 越來越透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則, 具體可感的身邊事物,不再成為理解生活的基礎。不知不覺間,“附近”消失了。[1]
生活在這樣枯燥的城市空間中,難免茫然:
一方面,和人產生連線只需要一條訊息,觸手可得;另一方面,心中總感到非常孤獨無援。
誰說這日子好的?這日子可太壞了!
孤獨的城市生活,
年輕人也受不了
“Z世代”作為網路原生的一代,經常被打上“線上社牛,線下社恐”[2]“冷漠疏離”的標籤。
的確,隨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16%[3],“鄉土中國”式的地緣、血緣關係正在不斷弱化。和父母相比,年輕人的社會交往呈現出新的形態,社交需求和人際慾望降低的同時,變得更加註重社交邊界感和社交距離。[4]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年輕人就不需要社交。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面向1333名青年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透過“點贊之交”“遊戲搭子”等輕量化方式進行社交,排遣孤獨。
其中,40%的受訪者認為這種方式“效率高成本低”,超半數的受訪者認為,這樣不必投入大量精力時間維繫情感(54.4%),是重視邊界感和私人空間的體現(50.4%)。[5]
這兩年城市裡流行的各類戶外運動,也是年輕人努力打破社交孤立的嘗試 / 圖蟲創意 
矛盾的是,在同一項調查中,受訪的年輕人們又同時表達了對這類“快餐社交”的憂慮,包括導致缺少知心朋友(63.5%)、陷入圈層繭房(57.9%)以及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47.0%)等。[5]
一邊實踐著浮皮潦草的社交,一邊期待深度關係,是因為年輕人太沒定性嗎?實際上,這不只是某幾個人的心理感受,而是一種具體、普遍的時代症候。[6] 
2023年,美國衛生局局長穆爾蒂(Vivek Murthy)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的孤獨流行病》的長篇研究報告,將“孤獨”列為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報告指出,過去20年間,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人們與朋友的直接社互動動普遍減少。其中,15-24歲的年輕人受影響最大,與朋友的線下相處時間降幅達到70%。[7]
透過音樂節、創意市集等潮流文化活動,年輕人找到線上下找到了可以深入交流的同好,有助於改善城市生活的原子化狀態 / 圖蟲創意
哈佛大學的一項調研同樣指出,年輕人的孤獨不是錯覺。5400名受訪者中,36%的人表示自己“經常或時時感到孤獨”,而在18-25歲的年輕受訪者群組中,這一比例攀升到了61%。[8] 
“建立關係的便捷”和“實際關係的萎縮”,成為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美國社會學家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將這種狀態概括為“群體性孤獨”(Alone together)。她認為,如今通行的網路社交,本質上是一種單薄、碎片化的“弱連線”。[9]
被捲入其中的年輕人,逐漸遠離了真實世界中複雜的關係,最終被迫成為“獨自坐在電腦螢幕前的,眼盯手機介面的,與世隔絕的、分散的‘隱蔽青年’(Hikikomori)”。[10]
社交媒體的普及雖便利了人們的溝通,卻也導致了直接社交的顯著減少,特別是與朋友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大幅縮水,是數字時代人際交往症候的體現 / 圖蟲創意
那個回覆敷衍的“人機朋友”,可能只是一名疲於奔命的職場新人,能量耗盡,只能用表情包草草結束對話。而工作日消失、週末更是不見蹤影的“純恨戰士”背後,或許只是被生活捶打得失去所有力氣和手段的流淚貓頭。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今的“淺緣社會”,其實不是年輕人退出社交的佐證,而恰恰是年輕人在快節奏社會中保衛生活、堅持和人建立連線的結果。[11]
並且,懷抱著強烈的脫困意識,很多年輕人已經在試著改善孤獨的處境。
前有“citywalk”社交媒體單平臺搜尋量半年暴增30倍[12],年輕人從“附近500米”開始,重新發現關於混凝土森林的一切;後有培訓夜校回春,年輕人湧入“成人興趣班”,重拾上小課、講小話、交朋友的單純快樂。
城市生活的幸福感,
都是市集給的
當然了,要想療愈“社會病”,不能光靠個體實踐。
英國學者斯韋茨(Thwaites)等人就提出了“社會恢復性城市主義”(Socially Restorative Urbanism)的概念,透過城市規劃和建設,緩解社會原子化問題,營造一個更宜居的城市空間。[13]
與此同時,不少城市都意識到了在空間的“功能性”之外,重新喚回“生態性”的必要。
一座城市的魅力體現在其自然景觀上,也體現在文化設施的開放性和豐富性上。良好的自然景觀及文化設施能夠為市民提供更加多彩的體驗,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加有趣和有活力 / 圖蟲創意
在歐盟的“100%青年城市”(100% Youth City)、加拿大的“青春城市指數”(Youthful Cities)等專案中,城市設施和空間建設成為了考評維度之一[14][15],夠不夠“好玩”(playful),不容忽視。
比如,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向年輕群體免費開放的比例如何,是否有豐富青年日常休閒體驗的消費與娛樂場所,在打工人的行動路線上,能不能設定一些無邊界公園、開放式綠地、高品質步道,等等。[15]
光有大尺度的公共設施還不夠,在框架之下,還需要集市、展覽、演出、網紅打卡地等更加靈活的休閒場地作為補充[16]。它們就像零零星星的地面植被,不斷豐富著城市空間的細部和層次。
而年輕人們也用腳投票,直截了當地證明了自己對這類場地的喜愛。主流消費點評平臺數據顯示,相較前一年,2023年“集市”的相關搜尋量同比增長100%,評價及筆記條數增速達91.2%,評論量增速達99%。其中,20-35歲的年輕消費者佔比超過七成。[17]
近兩年興起的城市文化市集,提供了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一些人因此成為了擁有副業的“斜槓青年”,更多人則藉此激活了幸福生活的靈感 / 圖蟲創意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0年一年,全國多個商場空間就舉辦了超過 1000場與市集相關的主題活動。今年5-7月,光上海一個城市,就在3個月內密集舉辦了至少85場市集活動。[18]
不需要規劃詳細的“特種兵行程表”,也不用從無數探店廣告中打撈攻略,漫遊著路過,閒逛著相遇,是的,這屆年輕人有自己的高品質版“趕大集”、“軋馬路”。
在集市裡,你完全可以幼稚一把,畢竟放眼望去,專注於扭蛋機的成年人似乎不止一個?諸如傍晚喝咖啡這類“媽見打”行為,和一群人一起做,不僅不心虛了,簡直覺得自己的生活檔次上調了一個level。
在線上時只能透過名字想象氣味的香薰,聞起來原來是這樣;甚至,擁有一些小眾的體驗也未嘗不可,比如在現場樂隊的伴奏下,試駕新車……
後備箱市集,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逃離庸俗的出口。汽車品牌ID. 與眾賦予我們自由的同時,也引領我們駛向夢想的遠方
學者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中寫道,消解現代性孤獨的方式之一,或許就是重歸線下——像一位18歲的年輕受訪者所說的,面對面接觸,“給予彼此全部的關注”。[9]
開啟社交,或許只需要擦肩而過時的一次眼神確認:
嗨,竟有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去集市!
掌握生活的主導權
上週末,在杭州城西銀泰城,ID. 與眾舉辦的這場“與眾不同的金喜集市”,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擺脫單調生活的出口。
大眾首款智慧電動轎跑SUV“ID. 與眾”敞開尾箱,載上寵物、咖啡、美食、鮮花、香薰,創造出一個沉浸式的能量場。在這裡,放鬆才是唯一的目的,“悠閒”“晃盪”就是獨家的行為準則。年輕人在線上來不及說出的感受,獨自在辦公室和出租屋難以釋放的情緒,都找到了共振頻率。
與眾生活,就是以汽車為出發點,一同探索城市當中的曼妙角落。
這讓人聯想到建築大師柯布西耶提出的理念。
早在上世紀初,他就預見了未來人口將向大城市湧入的流動趨勢,因而提倡對城市功能進行分割槽,汽車也因此成為連線不同城市功能區的關鍵工具。在柯布西耶的設想裡,交通不只是連線城市各個角落的工具,更是城市的“血管”。[19]
四通八達的杭州湧金立交橋,像血管一樣引導人們在城市裡穿梭 / 圖蟲創意 
嚮往自然生活的年輕人,可以週末開車,去郊野公園露營、踏青,追求時尚潮流體驗的,也可以前往繁華的商業中心,體驗與時代同頻的活力與動感。汽車,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延伸。
而大眾作為老牌車企,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見證著一代又一代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變遷,始終用更年輕的產品,承託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這還是我認識的那個大眾嗎?”“黑金配色還挺高階的!”在ID. 與眾的線上直播間,年輕網友們隔空喊話,“剛剛那個AI智慧夥伴,能再表演一下嗎?”
與傳統大眾產品不同,ID. 與眾源於ID. 系列,卻更為年輕出眾。
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裡,ID. 與眾為我們提供了與眾不同的靈感火花
設計理念上,ID. 與眾以駕駛者為中心打造了懷抱式座艙,為駕駛者在繁忙之中提供一個舒心安逸的私人空間;流線型的時尚外觀則瞄向遠方,帶領我們隨心所欲地融入到城市生活的浪漫與自由。ID. 與眾所帶來的,正是個人領域和公共領域融合交匯的靈感空間。
同時,首次搭載的Travel Assist 3.0全旅程駕駛輔助系統,配合Emergency Assist 3.0緊急輔助系統,帶來極致的駕駛操控體驗。流暢絲滑的同時,也能讓你在疲憊時喘口氣,解放感官,全身心感受路上的生活細節。
在金喜集市參與試駕的工程師還指出,對於純電車,續航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事情:“我們現在開的這輛是Max高效能版,CLTC續航達到555km。像Pro長續航版、Ultra長續航版這兩款車型,CLTC續航甚至可以達到614km。”
ID. 與眾的出色效能,帶給現場試駕的年輕人驚喜體驗,也拓展了關於生活幸福感的更多想象
受到年輕人關注的AI智慧夥伴——3D Avatar,也是ID. 與眾個性化配置中的重要一部分。
無論是首發搭載的ID.S 5.0車機系統,支援形象定製、真人語音克隆的AI智慧夥伴,還是運動、經濟、舒適、個性化和動態牽引5種駕駛模式,適配不同的生活靈感,讓每一次出行都與眾不同。
再搭配16.99萬的起售價格,ID. 與眾為年輕人提供的正是一個逃脫枯燥與疏離的生活出口。領航都市新生活,就是和ID. 與眾一起,踏上這趟充滿靈感與美學的極致之旅。
滿載治癒和幸福的“金喜集市”,是ID. 與眾賦予都市生活的自由格調。無論是在集市中邂逅驚喜,還是駕車,年輕人擁有了探索未來的更多選擇。
我們並排坐在一起,共享廣闊的視野,城市生活最小單位的幸福感,就從這裡開始。
撰文 / 小  何
[1]項飆, & 康嵐. (2023). 重建附近”: 年輕人如何從現實中獲得力量?: 人類學家項飆訪談 (上). 當代青年研究, 5, 1-9.
[2]成倩. (2023). 聚而不群:社交媒體時代青年"孤獨社交"的現象透視與形成邏輯. 當代青年研究, 5, 74-84.
[3]國家統計局. (2024). 2023年國民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
[4]管健. (2021). “熟人社會”到“日常注重邊界感” 當代青年社交需求的變化與特點. 人民論壇, 25, 28-31.
[5]中國青年報. (2024). 過度追求社交“輕量化”,63.5%受訪青年擔心缺少知心人.
[6]林濱, & 江虹. (2019). 群體性孤獨” 的審思: 我們在一起的 “獨處. 中國青年研究, (4), 40-45.
[7]Vivek Murthy. (2023). 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
[8]Weissbourd, R., Batanova, M., Lovison, V., & Torres, E. (2021). Loneliness in America. Harvard Making Caring Common, 1-13.
[9]雪莉·特克爾. (2014). 群體性孤獨:為什麼我們對科技期待更多,對彼此卻不能更親密. 浙江人民出版社.
[10]韓炳哲. (2019). 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 中信出版社.
[11]王德福. (2024). 輕社交與淺緣社會:新生代青年的社交轉型及其社會後果. 中國青年研究, (5), 30-39.
[12]小紅書. (2023). 2023 City Walk趨勢報告.
[13]Thwaites, K., Mathers, A., & Simkins, I. (2013). Socially Restorative Urbanism: The 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Experiemics. London: Routledge.
[14]100% Youth City. (2021). 100% Youth City Book.
[15]Youthful Cities. (2024). Defining a Youthful City.
[16]陳科比,甘霖,徐勤政,王雅捷, & 馮永恆. (2024). 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空間需求與規劃響應——以北京高校畢業生擇城落腳觀察為例. 規劃師, 40, 25-33.
[17]封面新聞. (2023). 年輕人“趕大集”蔚然成風,“本地消費”成經濟增長新動力.
[18]新聞晨報. (2024). 上海市集越來越眼熟?新手模仿老手,同批攤主在N個市集.
[19]Le Corbusier. (1987). 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 Dover.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崔景怡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