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桃源居,一片遺落人間的世外桃源!

遊記/李光滿
東晉詩人陶淵明曾以《桃花源記》一文寫盡古今文人心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雞犬相聞,怡然自樂”之境界。此後千餘年,儘管年年都有桃花繽紛、芳草鮮美,而桃花源卻再不可尋。
2024年春,好友黃慶驥相邀,赴河南信陽羅山賞遊春景。信陽羅山位於大別山餘脈,北臨淮河,南枕大別山,乃中原文化與楚文化交匯融合之地,河南境內唯一存南方時序風俗之地。
羅山境內有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靈山寺,朱元璋落難時曾得靈山寺和尚相救,此後又曾在寺內避難,朱元璋稱帝后敕封靈山寺住僧為金碧禪師,封靈山寺為聖壽禪寺”,並親題匾額。千百年來,羅山寺雖多次毀於戰火,卻總能在亂世之後得以重建,始終香火不斷。
此次賞遊地為羅山縣雞籠山下桃源居。雖一路鄉道,卻無有顛簸。羅山縣雖屬河南,卻喜食米飯,因此田裡不種麥子,只種稻穀,亦種有大片油菜,與地處湖北江漢平原無異。路邊屋舍儼然,田畝有序,有農家老人在田間勞作,一片鄉野氣息。
忽有一山出現在眼前,高大險峻,樹木蔥鬱,淡霧縹緲,山色有無。黃慶驥告訴我,這是雞籠山,與信陽另一名山雞公山相對。再看那山形,雖如雞籠,卻峰頂圓潤,氣勢不凡。想到世間竟有以雞籠名山,不禁啞然而笑。詩人鄭楠曾在一詩中寫道:“大小雞籠,林幽花妍。”
黃慶驥介紹說,雞籠山遊覽區正在開發國家級旅遊登山步道,從桃源居溫泉池後面的登山步道出發,可驢行整個雞籠山一直到香爐寺,沿途有將軍巖、教場、帶劍溝、王墳頂、梳子坡、三摞石、吊橋溝等景點。聽罷,不禁神往,可惜此次沒有驢行安排,否則當又是一番心情。
行至山口處,見一巨石,上刻“桃源居”三個大字,字古樸。車沿山道而行,滿眼是養眼的綠植,一邊是種植著桃樹、杏樹、茶樹的緩坡,一邊是不時傳出潺潺溪水聲的深澗,空氣清新,令人心淨神寧。
行百餘米,便見兩棟設計時尚的小樓,橙牆藍瓦。再往前,便見一池塘,有小路旁通,池水清幽,蛙聲一片。再前行,一路桂花樹、柑橘、葡萄、梨樹、茶樹相伴,彷彿來到一片人間仙境。
繼續前行,見幾棟似農家土屋組成的庭院,每棟土屋門楣上都貼有紅色對聯,頗為喜慶。院內雞鴨戲嘻,又增添了些許童年氣息。從喧鬧噪雜的城市來的我們頓時有一種回到老家、聞著鄉土氣息、感受到鄉音鄉情的內心喜悅。
進入有如少時家鄉的土屋,卻又感到異樣。整個屋子窗明几淨。堂屋裡擺放著明清式樣的老式香幾、桌椅,中堂正面掛著老式年畫,推開內屋的臥室和衛生間,卻又是非常潔淨的現代裝修風格。整個屋子纖塵不染,既不失純樸,又不失清雅,既有家鄉的純厚味道,又有鄉間儒生獨有的文化氣息。
來到院中,坐於樹陰下的木椅上小憩。但見坡上盡是高大的銀杏,坡下滿是槐樹、桂花樹、柑橘、桃樹、茶樹。坐於院中小憩,聞著花草清香,聽著鳥鳴雞叫,自感遠離喧囂塵世,來到了一個清淨無爭的大千世界,大有洗卻紅塵、恍如隔世之感。
小憩之後,黃慶驥便開著遊覽車帶我們遊覽這片遺世獨立的桃源仙境。這裡離城市並不遠,卻有一種現在鄉村普遍存在的凋敝滄桑景象。黃慶驥說,這裡有很多農村人進城後不再打理的老屋,有些老屋已年久失修,開始頹屺甚至倒塌,桃源居正在把這裡開始頹屺的老屋租下來,重新改造,讓衰落的鄉村重新煥發生機。黃慶驥的識見讓我感慨。確實,現在大家普遍需要一片迴歸故土、體驗鄉愁的地方,普遍需要一個能敞開心扉、洗卻心塵、迴歸自然的地方。
桃源居內有一條溪水流過,是雞籠山上流淌下來的清冽透亮的山泉。見此山泉,大家都急切地奔擁到溪邊掬一捧溪流洗面、都歡快地踏進汨汨流淌的溪流濯足。洗面濯足後,似乎內心的塵埃也被一併洗濯而去。
水邊怪石或臥或坐,亦有沙洲片片,大家在這裡或洗面濯足或嘻戲拍照,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輕鬆、快樂,彷彿時光倒流,又重新回到了家鄉,回到了童年,只是在結束嘻戲、離開回望的時候,會有一種重新跌落凡間的失落與愁悵。
賞游完畢,回到所住院落,稍事休息便到院中的木桌就餐。雖沒有山珍海味,卻可以品嚐到信陽獨有的香噴噴的地鍋飯,品嚐到天然野菜珍珠花、雞肉菇、橡粉和竹筍,更有香味濃郁的土雞湯,感覺那就是一種久違了的小時候媽媽做的味道。黃慶驥說,要是冬天來,還可以在院子裡用木炭燒一盆火,吃著野兔山雞,慢慢品著燒酒,那才叫一個暢快。
入夜,空山無人響,但聞蟲鳴聲。走出臥室,來到星空下,既有一種空寂感,又有一種解脫感。淡淡幽幽的花香草香襲來,令人有一種莫名的醉意。
這一晚,沒有塵念,睡得踏實、香甜而溫暖。
桃源居,一片遺落人間的世外桃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