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加老城,拉脫維亞自由紀念碑。(圖/pexels)
即使是常年在外的旅行者,或許也極少將拉脫維亞作為旅行的首選目的地。
與愛沙尼亞、立陶宛同為波羅的海三國,又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接壤,拉脫維亞6.4萬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180多萬能歌善舞的人民。
首都里加古城更是濃縮了整個拉脫維亞的歷史。由於地處歐洲平原的重要戰略位置,這個道加瓦河畔的港口城市曾被周邊多個國家瓜分控制,但其始終保有著拉脫維亞民族獨特的文化習俗。
從市中心華麗繁複的新藝術風格建築,到由稻草、木板、木屑或蘆葦製成的農莊屋頂,只要留心觀察,這座被稱為“北方巴黎”的小城市便處處是驚喜。
一步一景的城市,低頭即錯過
在里加國際機場降落,僅需乘坐20分鐘左右的城際公交即可到達市中心。
歐洲城市的市中心往往都五彩繽紛、各有特色,但多數是在建築色彩和個別裝飾上下功夫。而里加建築的風格相比之下堪稱繁複且華麗,大多數建築都是文化遺產地標,里加老城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里加街景。(圖/unsplash)
城市中三分之一的建築,是19世紀末“新藝術主義(Art Nouveau)”的作品。色調鮮豔的外牆上大面積地裝飾著樹葉、花卉、貓頭鷹、獅子、女武神、半獸人浮雕石像,牆後則是生活感十足的住宅和商業區。
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莫過於建築師Mihails Eisenstein的作品Elizabetes街10a和10b號。標誌性的亮藍色瓷磚外牆、弧形外窗和人面裝飾時刻吸引著過往遊人的視線。堆疊的元素複雜又和諧,形成獨特的視覺美感,訴說著里加作為北歐“新藝術之都”的優雅、繁榮。
城中其他新藝術風格的設計師也各出奇招,或是把設計痕跡精細到為排水管安上裝飾,或是把拉脫維亞傳統民族建築與華麗浮雕相結合。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座座色彩鮮豔的建築彷彿被裝飾成了一塊塊擠滿奶油的蛋糕。

△里加中心廣場上的黑頭宮,是曾經的單身客商行會、如今的交響樂團所在地。(圖/unsplash)
若是登上72米高的聖彼得教堂塔樓,便能360°飽覽里加老城區的景色,代表里加800年曆史的黑頭宮、有著奇趣歷史傳說的三兄弟屋,以及道加瓦河左岸極具特色的木製建築都能盡收眼底。而最有里加風格的,莫過於每個紅瓦屋頂上那隻威風凜凜的金雞。
幾百年前,里加的市民認為雞叫三遍魔鬼就會返回地獄,於是將公雞作為驅鬼辟邪的象徵,因此幾乎所有里加的高層建築頂部都有一隻鍍金的風信雞。它不僅可辨別風向、方向,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象徵。

△屋頂上的風信雞。(圖/pexels)
留心頭頂的風景,還能在屋頂上發現小黑貓的雕像。這座被稱為“貓之屋”的建築,是里加的地標之一。屋頂的兩隻黑貓聳身而立,似乎正在發怒。
據說,這座建築的主人曾想要加入當地商業行會,卻因種種原因遭到拒絕,一氣之下在行會對面建起了一座氣派的樓宇,並讓兩隻貓翹起的屁股和尾巴面對行會,以表達抗議。後來法庭介入,雙方各退一步,貓屋的主人才將貓頭重新朝向商會。而這段故事也成為了里加當地人們津津樂道的城市記憶。

△黑貓雕像。(圖/unspalsh)
習慣了被框在規整的矩形高樓中的人,總能被裡加的各種小心思打動。遊客們幾乎不捨得低頭看路,生怕錯過哪個精緻、有趣的浮雕;廣場上隨便一個雕像,靈感可能便來自《格林童話》中的故事《不來梅的城市樂手》;雨後走在乾淨到能倒映天空的鵝卵石地面,身邊錯落有致的斜頂小屋與遠處現代高樓同時出現,出乎意料地和諧。
城市帶來的驚喜太多,於是在連頭頂都處處有風景的里加,就算迷路也可以是一種享受。
不孤獨星球

點選公眾號卡片,回覆【格陵蘭島】檢視
中國最美目的地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使“香格里拉”成為現代人的精神原鄉,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藝中老年前往中國西南的角落。從大理出發,一路向西,海拔逐漸升高。從1739米到4801米,景色遼闊,有三江並流的核心區,有藏彝通道,有米堆冰川,有綠草連綿到山川,動植物種類十分豐富。雲南是中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擁有25個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少數民族為雲南特有,語言文化極為豐富。蒼山雪、洱海月,在風花雪月的啤酒裡,在人們的微醺偷喝中,廣為傳頌。郝雲在《去大理》中唱道:“誰的頭頂上沒有灰塵/誰的肩上沒有過齒痕/也許愛情就在洱海邊等著/也許故事正在發生著/讓雙腳沾滿清香的泥。”“一件遺憾一口酒。”願我們相約他鄉,相遇故知。
▼
點選公眾號卡片,回覆【雲南】檢視
九行是《新週刊》旗下的旅行公眾號——倡導高品質旅遊生活,從城市到鄉村,從景緻到人文,從美食到風物,我們的好奇心不止,步履不停。
我們拒絕一切low遊,只有一顆孤獨的好奇心對遠方敞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