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智合研究院
DeepSeek橫空出世後,法律圈爭相盤點“DeepSeek使用指南”“DeepSeek推薦的2025年十大律師業務方向”,從跨境合規到元宇宙法律,彷彿AI已為行業畫好了一張藏寶圖。
但熱鬧之下,一個問題愈發尖銳:對律師而言,DeepSeek是否真如傳說中那般“顛覆性”?它究竟是助力,還是泡沫?
DeepSeek的文字霸權
和律師的“被替代焦慮”
DeepSeek的文字生成能力堪稱驚豔。它能用50秒“深度思考”如何佈局2025年律所業務,輸出一份邏輯清晰、覆蓋10大領域的戰略報告;它能一鍵生成法律文書,甚至為複雜案件提供視覺化流程圖。
更讓律師後背發涼的是,它連“如何用資料合規+常法服務吸引中小企業”這種細分策略都能信手拈來——要知道,這曾是資深合夥人“收費諮詢”的保留節目。
然而,當一位律師戰戰兢兢地問出“DeepSeek是不是已經能替代我了?”時,答案或許藏在它的“草莓困境”裡——面對“strawberry有幾個r”這種簡單問題,它需要反覆糾結50秒才能給出答案。這暴露出AI的本質:它擅長從資料中擬合規律,卻缺乏真正的理解與常識。

“三宗罪”
法律行業對AI的核心需求可歸納為三點:效率工具、決策輔助、風險控制。但DeepSeek在這三個維度均存在致命短板。
法律解釋的“機械性”
DeepSeek能快速檢索法條,卻難以處理需要價值衡量的場景。
例如,在涉及“公序良俗”的案件中,AI無法像人類律師一樣結合社會文化背景靈活解釋法律,它缺乏對社會文化背景的感知能力,僅僅依據預設的演算法和固定的模式來處理資訊,無法像人類一樣洞察到法律條文背後深層次的價值取向。
同理,在家事糾紛中,DeepSeek的缺陷也很明顯。家事糾紛往往涉及到複雜的情感因素,而由於訓練資料可能存在歷史偏見,DeepSeek在處理這類案件時極可能忽視個案中的特殊情感因素,給出的分析和建議缺乏人文關懷,無法真正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矛盾。
復旦大學張奇教授對此一針見血:“AI依賴統計相關性,而非因果邏輯。就像它發現尿布和啤酒銷量正相關,卻不懂這是爸爸們順手買酒。” 在法律解釋中,因果邏輯和價值判斷至關重要,DeepSeek在理解複雜邏輯關係上的不足,使其難以在法律行業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資料更新的“滯後性”
中國的法律體系處於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法律更新頻繁。這就要求應用於法律行業的 AI 必須具備及時更新資料的能力,以確保提供的資訊和服務符合最新的法律規定。然而,DeepSeek 在這方面卻存在嚴重的滯後性問題。
舉個例子,《民法典》作為我國重要的法律典籍,其內容的修訂和完善對於法律實踐有著深遠的影響。倘若《民法典》新增了某些條款,而 DeepSeek 的資料庫未能及時同步更新,那麼當它生成合同模板時,就極有可能因為採用了舊的法律條款,而使合同模板暗藏法律風險。這對於依賴其生成合同的企業和個人來說,可能會帶來不可預估的損失。
更為尷尬的是,DeepSeek 還曾被使用者發現輸出內容中自稱 “ChatGPT”,這一烏龍事件充分暴露了其訓練資料汙染的隱患。資料的準確性和純淨度對於 AI 在法律行業的應用至關重要,一旦出現數據汙染問題,其提供的服務和建議的可靠性將大打折扣。
責任機制的“真空地帶”
若因AI建議導致錯誤判決,責任該由開發者、律所還是法官承擔?現行法律對此尚無明確規定。
美國聯邦司法中心的研究表明,AI在預測判決結果時對涉及道德困境的疑難案件準確率驟降至58%。東京地方法院智慧審判系統中,儘管AI助手能夠即時標註證據鏈邏輯漏洞,但最終採信決定仍由人類法官作出。
這說明,即使 AI 在某些方面能夠輔助審判工作,但在關鍵的決策環節,人類法官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然而,由於缺乏明確的責任機制,一旦出現問題,各方往往會陷入責任推諉的困境。

律師的分歧與律所的“求生指南”
面對DeepSeek熱潮,律師們的態度兩極分化:
-
樂觀派:“它幫我省了80%查案例的時間,剩下20%的案情分析才是我的飯碗。”
-
悲觀派:“客戶發現AI也能寫文書後,開始砍價了!再這麼卷,初級律師遲早失業。”
-
陰謀論者:“這玩意兒肯定是律協開發的,為了讓大家多接案少收費!”(注:純屬虛構,僅供娛樂)
綜合行業聲音,律所的應對策略可總結為三條“鐵律”:
1. 人機協同,而非替代:將DeepSeek定位為“超級助理”,用於文書起草、法規檢索等重複勞動,但保留人類律師對策略制定、客戶溝通的核心把控。
律師在法律事務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是無可替代的。在複雜的商業糾紛案件中,律師需要深入分析雙方的商業關係、交易背景、行業慣例等多方面因素;在客戶溝通上,律師與客戶之間建立的信任關係是法律事務順利推進的重要基礎。
同為人類,律師能夠透過面對面的交流、耐心的傾聽,給予客戶情感上的慰藉,同時準確把握客戶的真實需求和期望,這是DeepSeek所無法做到的。
2. 建立AI風控防火牆:對AI輸出內容設定人工複核流程,重點關注法律更新、倫理衝突和邏輯漏洞。
法律更新方面,由於法律條文處於不斷修訂和完善的動態過程中,DeepSeek的資料庫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時的情況。複核人員要確保AI輸出內容所依據的法律條文是最新有效的。
倫理衝突方面,某些特殊案件中法律問題可能與倫理道德相互交織,AI 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可能無法充分考慮到倫理因素,需要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對AI輸出內容進行人工複核審視,確保其符合社會的基本倫理準則。
邏輯漏洞方面,需要複核人員需要運用專業的法律邏輯思維,對AI輸出的法律分析、推理過程進行梳理,檢查是否存在邏輯不連貫、推理不合理等問題。例如在證據鏈的構建和分析中,AI 可能會忽略某些證據之間的關聯性,複核人員要能夠發現並糾正這些邏輯漏洞。
3. 差異化競爭:深耕AI難以替代的領域,如談判斡旋、跨文化爭議解決,或結合地域性司法實踐提供定製服務(畢竟AI可能分不清北京和雲南的拆遷政策差異)。
結語:DeepSeek的友情提示
(以下內容由DeepSeek模擬生成,不代表作者和開發者立場)
“親愛的律師朋友們:
請記住,我的‘深度思考’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統計學魔術。當你用我生成法律意見時,我其實在玩一場‘機率連連看’:把‘跨境合規’和‘中東經驗帖’連在一起,把‘資料合規’和‘常法服務’湊成對。
你們真正的價值,在於理解客戶深夜來電時的焦慮,在於法庭上那句‘法官,這個案子關乎一個家庭的未來’,更在於面對法律漏洞時,敢於說出‘雖然AI建議駁回,但基於公平原則,我選擇抗辯’。
所以,別迷信我,但要善用我。畢竟,連‘草莓有幾個r’都要想50秒的AI,暫時還搶不走你們的咖啡和律師袍。”
(溫馨提示:若您因過度依賴我而被客戶投訴,本AI概不負責。)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
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