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新年快樂。
每年伊始,我都會給這一年起一個關鍵詞,作為一年的方針和思路。
2021 年是「平衡」,2022 年是「靈活」,2023 年是「健康」,2024 年是「清醒」……
今年,我想用這個詞:「漸進」。
漸進,是一種對生活不疾不徐的態度。如同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所說的:我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某幾個重大的決定左右的,而是由每一天那些細微而重複的行為來決定的。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靠的或許不是設立什麼樣的計劃和目標,而是如何在每一天的日常和平淡裡,利用習慣的力量,向自己想要的方向走近一步,再走近一步。
按照你想成為的樣子去生活,直至你成為它。
所以,今天,我想跟你分享6個簡單有效的習慣。它們非常容易上手,但日積月累,足以讓我們在一天天的持續踐行裡,變得更加從容、堅定和強大。
希望在新的一年裡,我們都能夠離自己想要的狀態,更近一點。

保持有營養的資訊攝入
經常有人問我:想變得更聰明,有沒有什麼簡單直接又能快速生效的辦法?
我一般都會這樣回答:改變自己的閱讀習慣,試著去讀一些需要稍微動腦才能消化的、有一定閱讀難度和資訊密度的內容。
原因很簡單:你如何使用大腦,大腦就會往對應的方向去塑造。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地、下意識地培養自己動腦的習慣,那麼當遇到問題時,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地轉動起來,壓根不需要你去推動它。
許多人在百無聊賴時會刷短影片和碎片資訊,看一些沒有營養的資訊,以此來消磨時間。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壞處,但其實,這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影響著他們的深度思考能力。
同樣,許多人熱衷於看一些低資訊密度的、劣質的、撩撥情緒的內容,看的當下可能會覺得很舒服、很輕鬆,但長此以往,損害的是大腦閱讀和消化高強度資訊的能力。
所以,不妨趁新年伊始,讓自己培養起這麼一個簡單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資訊渠道,攝入更有營養的資訊。
可以先從這幾個簡單的步驟開始:
1)如果你在閱讀一些內容時,覺得讀起來非常流暢、毫無難度,甚至覺得它說中了許多你內心的想法,那麼或許就要注意了:有沒有可能是它為了吸引你去閱讀,而刻意在迎合你、「適配」你?如果是這樣,可能就要適當減少對它的攝入。
2)如果你讀到一些內容,覺得有點燒腦、很耐咀嚼,值得進一步挖掘,那麼不妨看看它的原始出處是什麼,試著去溯源,找到一手來源,把它加入到你的資訊渠道里面,有意識地放入日常的閱讀流程之中。
3)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於被動地接收別人推給你的資訊,比如平臺的演算法推薦、朋友或群裡分享的內容,那麼不妨試著減少這一類被動閱讀,把更多的時間分配給主動閱讀。
如何進行主動閱讀呢?先把你關注的資訊渠道列出來(可以是博主,可以是網站,也可以是其他資訊源),然後按照它們的更新頻率、篇幅長短、自己的興趣和需求的強度,做一張簡單的日程表,把它們安排到一週裡面的不同時間去閱讀。
比如:有些資訊類的資訊,我可能就會安排在每天中午大致看一下;有些觀點類的內容,我可能會安排在工作間隙用來轉換腦子;而有些比較專業的長內容,我可能就會安排在週末的晚上閱讀學習,諸如此類。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即可。
慢慢來,把這種閱讀模式逐步內化到自己的每一天裡面,讓它成為一種習慣。用高密度的資訊,訓練你大腦對「思考」的接受程度。
你可能會發現,不知不覺,你就已經適應了動腦,處理複雜的問題和情境,也似乎不再是難事了。


練習放鬆的身體狀態
這個說法乍一看可能有點奇怪:放鬆,難道不是一種最自然的狀態嗎?為什麼放鬆還需要練習呢?
實際上,許多人的問題正在於:在日常生活中,實在太容易緊張了,很少能夠真正地處於放鬆的狀態之中。
你可以用這三個問題,簡單地做一個自測:
-
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很容易感到疲倦,哪怕沒有熬夜,也容易精力不濟、睏倦無神? -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是不是總是覺得身體有些僵硬、痠痛,甚至有點呼吸不暢? -
腦海裡是不是經常有很多雜念,很容易被打斷專注狀態,容易產生思維反芻?
如果你這三種情況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那麼,你可能正在遭受「過度緊張」,你的身體正在告訴你:你需要放鬆了。
原因在於:當面對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壓力時,許多人會對它進行過度的評估,把它看得比實際情況更嚴重,於是更容易處於「過度反應」的應激狀態之中。
一旦這種應激狀態長期持續下去,我們的身體就相當於長期處於超負荷運轉,不斷在產生「磨損」。
而適當的放鬆,就是打破這種應激狀態,啟用副交感神經,讓身體進行自我調節和修復,讓它從重負中擺脫和緩解。
那麼,有什麼方式,可以練習有效的放鬆呢?
1)避免長時間用同一個姿勢做同一件事。站著,坐著,走動,拉伸,儘量頻繁地變換身體的姿勢。記住:我們的身體不是設計來長時間一動不動的。最好的休息不是一直坐著,而是不斷交替活動。
2)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這是一個最簡單的放鬆方式。用鼻呼吸,腹式呼吸,慢一點,深一點,每分鐘6-10次呼吸。這可以有效地啟用副交感神經,讓內心安定下來。
3)漸進式放鬆:先有意識地收緊區域性肌肉,保持大約5秒鐘,再緩慢地放鬆對應肌肉,持續大約30秒。自上而下,從頭部、脖子、肩膀,到身體,手,腿,最後到腳趾。這可以讓身體更好地感受到「放鬆」,進而緩解疲勞。
4)多調動嗅覺:比如,聞不同的飲料和食物的味道;用新鮮水果或香水幫助自己安眠;記住和分辨自己使用的物品的氣味;用不同的芳香產品刺激嗅覺,等等。這可以更好地啟用大腦的內感知系統,起到緩解壓力和舒緩心情的作用。


試著允許自己慢下來
我們總是在不間斷地跟時間賽跑,擔心自己沒有最大化地把時間用起來,處心積慮地想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希望能夠比別人(和自己)更快一步……
有多少次,你總是試圖對自己說「我是不是在浪費時間?」又有多少次,當你在娛樂、玩耍和休息時,會對自己說「我是不是應該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但實際上,正是這種心態,讓我們一直過得不快樂。
我們永遠活在對「當下」的忽視,和對「未來」的追趕之中。每當我們趕上未來時,它在我們手中便失去了價值,於是被我們看都不看地拋在身後,繼續去追趕另一個虛無縹緲的「未來」。
所以,我想對你說的是:新的一年,不妨培養這麼一種心態,讓自己慢下來,允許自己慢慢來。
試著告訴自己:並不是永遠都要爭先求快。生活很多時候並不在於未來的某個節點,而就在眼下我們能夠實實在在觸碰到、感覺到的每一個瞬間當中。
當你把目光聚焦到當下的每一刻,你才是真真正正在把握著自己的生活。
試著允許自己「偷懶」,允許自己什麼也不做,就這樣靜靜坐著發呆。讓思緒放空,看腦海裡的想法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試著允許自己不帶目的地出去走走,感受陽光、風、空氣和聲音,感受身體跟城市的觸碰和互動。
試著允許自己不插嘴、不走神,專注地跟別人溝通交流,聽別人講話,投入進去,多聽少說,少評判、少反駁、少輸出。
試著允許自己忙裡偷閒,主動掌控工作和學習的節奏,用適當的娛樂和休閒換換腦子,放鬆心情……
當你張開雙臂擁抱生活時,生活也會回應以擁抱。


養成隨時鍛鍊的習慣
很多人覺得:我每天都又忙又累,哪有時間去鍛鍊身體?但恰恰是這樣,才更需要去鍛鍊身體。
原因很簡單:鍛鍊身體,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夠提升我們精力上限的方式。它不但可以幫我們擺脫疲勞,還可以提升我們的耐力,讓我們能夠支撐更久,更不容易感到疲倦。
換句話說:要對抗疲勞和壓力,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不是讓自己「躺平」,而是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充滿活力,用高能量的狀態,去減少壓力的衝擊。
許多研究發現,運動能夠增加大腦中各腦區的血清素含量。這不但能夠改善心情,也能提高全腦協作的能力;2016年一項元分析發現:運動有利於緩解抑鬱症,效果跟抗抑鬱藥一樣好,副作用也更少。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久坐時,大腦中的部分腦區會出現短暫的缺氧現象。儘管並不嚴重,但長此以往,很可能會對神經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而如何消解這種缺氧呢?答案是起來活動。哪怕只是輕微的活動,也可以有效規避這種情況。研究發現:比起靜息不動的小鼠,運動的小鼠大腦中這些缺氧區域,減少了52%。
如果你真的非常忙,沒有條件去運動,那麼一個好訊息是:你可以把少量多次地把運動平攤到每天的時間裡面(學術上叫作「分散運動」,又稱「零食運動」)。哪怕你每次只是起來活動一下,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次「分散運動」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生效呢?答案可能超乎你的認知:一分鐘就可以。
也就是說:你完全可以不進行正式的、大量的運動,而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穿插多次數分鐘的分散運動,對改善情緒、緩解壓力、提高精力上限,同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簡而言之,只要是動起來都可以:可以是原地跑步、上下樓梯、衝刺短跑,等等。甚至是做一些簡單的拉伸,也有一些效果。
所以,不妨把這個新年作為起點,養成在日常生活中見縫插針運動、鍛鍊的習慣,它所帶來的效果和收益,可能會遠超你的想象。


嘗試使用不同的思維方式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慣用的思維方式。它既是我們處事的捷徑,但某種程度而言,也會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枷鎖。
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簡單的道理是:這些預設的思維方式會成為我們的「框架」。我們的思考、決策和行動,其實都會侷限在這個框架裡面,很難真的跳出來,從更廣闊的視野去切入。
如果一切順利那當然是最好的,但一旦在行動過程中,遭遇到阻礙和挑戰,我們很多時候是無法跳脫出自己框架的侷限的,只能在框架裡面不斷打轉、徘徊,嘗試換一條路徑去抵達終點。
但是,如果真正有效的路徑,壓根就不在固有的框架之內,而是在框架之外呢?
所以,這也是我想跟你分享的:試著培養這麼一種思考習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識地採用一些不同的思維方式。
這樣,當我們感受到自己被框架困住時,我們就更容易發現它的邊界,更容易讓自己「邁出去」。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習慣在行動之前先把所有的可能性、風險和對策全都考慮清楚,那麼,請試著換成:不要想太多,先行動,遇到問題了再隨機應變。
如果你習慣從其他人出發,以其他人為中心考慮問題,那麼請試著換成:從自己出發考慮問題,以自己的感受為先,不要打壓和抑制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習慣從理性的角度分析事物,那麼請試著換成:以感性為主,關注你對事物的感受和體驗,跟隨內心的傾向和直覺。
諸如此類。
這有助於強化我們的認知靈活性,讓我們能夠更靈活、更具彈性地適應未來不確定的環境。


建立一個每天長期耕耘的時間
無論你有多忙,每天都儘量撥出30分鐘,用來做「長期來看,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這是一個足夠簡單,但又足夠有用的方法。
它包括這幾類:
-
待在待辦清單上面很久都沒有處理的事情; -
需要長時間一步步去耕耘的事情; -
最重要的:付出一次行動、可以長期受益的事情。
舉一些簡單的例子:
你的待辦清單裡面,是不是有很多專案,可能是一時興起,可能對自己有幫助,但又不是那麼重要和著急,因此放了幾個月都沒有去碰過?那麼不妨用每天30分鐘去各個擊破,把它們搞定。
你可能有一些一直想做的事情,比如:寫一份教程,學一門技能,考一個證書……但由於它們不是很重要,因此一直都沒有行動過。那麼,不妨把它們分配到每天30分鐘的時間裡,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也許,不知不覺之間,它們就被你攻克了呢。
至於第三點,就更常見了。比如:
-
給家裡某個髒亂差的角落做整理和動線規劃; -
為一直想買但沒時間研究的東西做一做功課; -
試著用模板、流程和其他工具,將自己的工作儘可能自動化; -
試著研究每天都要用的軟體,看看有什麼快捷鍵或更高效的應用方式……
這就是長期受益:一件事情,你當下立刻把它做完,它很快就能生效,並且能持續產生作用,提高你的效率,減少你的困擾。
大多數時候,我們是「懶」嗎?其實也不是。處理這些問題,並不真的需要耗費我們多少時間。但大腦就是會不斷地忽視它們,不把它們納入「需要解決」的範疇裡面。
我們要做的,就是有意識地思考和關注這些事情,並人為地把它們的優先順序調高,克服大腦的惰性。
從本質來說,這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去最佳化和調整我們的「生活系統」的做法。我們每一次的調整,都是在使這個系統更加貼合我們的習慣,使我們用起來更加順手。
記住:系統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調校出來的。
試一試,以新年為契機,動手最佳化和調整自己的生活系統。你也許會發現,生活會變得更順手、更方便。
最後,
2025年啦!
祝願每位朋友在今年,都能朝著自己想要的樣子更近一步。
安利時刻
【2025社沒共讀會】正在籌備中,即將和大家見面。
如果你對【2025社沒共讀會】感興趣,可以加入社沒共讀會交流群,推薦共讀主題和書目,第一時間瞭解共讀會的最新進展,參加共讀會的部分活動。
在群內,四大福利:
1、領取2023年【美好關係】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2、領取2024年【自在成長】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3、參與2025年共讀主題和書單建議
4、第一時間瞭解最新進展,參加部分公益共讀活動。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共讀交流群,成長快人一步。
暗號:2025共讀


作者:李睿秋Lachel
來源:L先生說
封面:《繁花》
編輯:KK

傳播愛意,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