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外賣大戰,京東還能堅持多久?

圖片來源於Pexels

之前打仗,輸贏很好判斷。
現在流行學,判斷誰輸誰贏就有點兒難了。
仗打了一圈,彈藥消化不少,人員死傷無數,到處殘垣斷壁,但是參與各方都聲稱自己了。
不僅真實的戰場這樣,商戰也這樣,典型的就是這場外賣大戰。
戰火先是京東燒起來的,然後美團被迫應戰,最後淘寶和餓了麼也加入戰局,外賣大戰進入高潮。
現在大家都把香港恒生科技指數戲稱為香港恒生外賣指數
72日,淘寶閃購啟動的規模高達500億元的補貼計劃,透過發放大額紅包、免單卡、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方式補貼消費者。按照作戰計劃,75日的訂單有可能趕上美團,可以當做階段性勝利。
沒想到,75日,美團突然發放大量大額外賣紅包券,引發使用者下單熱潮,訂單量激增導致平臺一度崩潰,美團崩了的話題也迅速登上熱搜。
當晚,美團的戰果就出來了。美團面向核心本地商業內部員工推送的一則戰報顯示,截至752254分,日訂單量已突破1.2億單,其中餐飲訂單突破1億,佔比高達83.3%
兩天後的77日,淘寶閃購、餓了麼也聯合公佈戰果:淘寶閃購日訂單數超8000萬,其中非餐飲訂單超1300萬,淘寶閃購日活躍使用者超2億。其中,淘寶閃購於52日正式上線,5月底日訂單超4000萬,6月底日訂單超6000萬。
78日下午,京東黑板報宣佈,京東外賣正式上線4個月,已有近200個餐飲品牌在京東外賣上銷量突破百萬。瑞幸、庫迪、蜜雪冰城等成為京東外賣上首批銷量破億品牌,霸王茶姬、古茗、塔斯汀、華萊士等超10個品牌銷量破千萬。
雖然外賣大戰仍未結束,但是第一階段總結下來,三家打了一圈,似乎大家都贏了,沒有輸家。
有網友調侃,你們輸沒輸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輸了。由於補貼太誘人了,自己已經連續點了好幾天外賣了,身材都肥一圈兒了。
戰爭,一定會有輸贏。現在不輸,以後也會輸。那麼誰會輸呢?
圖片來源於Pixabay
先看美團。
75日,美團日訂單峰值突破1.2億單,其中餐飲訂單突破1億,資料表現最好。
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夏季一直是外賣傳統高峰,美團去年的訂單峰值也出現在夏季。202487日,美團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活動助推下,單日即時零售訂單突破了9000萬單。
這次外賣大戰,讓美團的訂單峰值比去年提前33天出現。
實際上,今年此起彼伏的補貼大戰,美團始終非常剋制,甚至說有點被動。
從京東外賣百億補貼,到淘寶閃購500億補貼,對手不斷高調掀起價格戰,甚至不惜以“0元購”刺激訂單高峰,試圖搶心智、搶市佔。
但美團一直未真正發力,也並未 “奶茶、咖啡等高頻低客單產品大規模補貼。直到上個週末突然發力,訂單就已經突破了歷史峰值。
套用戰爭的話語體系,作為行業老大,美團在外賣大戰爭並未發力,但是即便小試牛刀,就輕而易舉的搶佔了更大的地盤
你們別誤會了,我只是戰略上保持隱忍和剋制,不代表我沒有這樣的作戰能力。
再看另外兩家:淘寶閃購和京東外賣。
淘寶閃購宣佈五百億補貼後一週左右,便突破8000萬單峰值。
對比一下,此前京東外賣透過百億補貼,1元咖啡甚至是零元購苦攻半年,衝擊到2500萬日訂單高峰。
這說明,跟老對手阿里相比,京東這一輪補貼效率、銷量和規模都要差口氣:補了大半年,補了個寂寞。
套用戰爭的話語體系就是,京東最早在非主場掀起“非對稱戰爭”,但攻堅戰只打到一半,卻吸引來實力更強大的老對手加入。
相比之下,淘寶打了多少子彈,拿下了多少地盤,一切都按計劃進行。京東卻浪費了不少彈藥,但是卻沒搶到多少地盤,甚至和當初“整頓行業”的高調姿態相比,多少有點虎頭蛇尾。
更關鍵的是什麼呢?大家作戰的目的不一樣。
對於京東來說,它是真要做外賣業務的,電商基本盤被抖音、拼多多超越,掉隊至行業老四。透過外賣建起近場電商的履約能力,從即時零售另闢蹊徑,這是最終的目的。
短期看外賣,長期看零售。所以在戰場上的來回拉鋸,就是它業務的得失。
數百億補貼帶來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呢?
其實,無論是一元咖啡的低價鉤子,還是零元購的極端誘惑,很難撬動使用者心智的實質性遷移。
強依賴補貼引入的低頻、低淨值奶茶咖啡使用者,既難以建立平臺忠誠度,向高客單、高粘性的核心正餐場景轉化路徑更是阻塞重重。
京東做外賣業務,如果只是來回補貼奶茶咖啡打“水戰”,無法把流量轉化為正餐場景,那麼它的幾百億補貼,就沒有太大意義。
相當於,你花了巨大的代價,搶佔了一大片地盤,但是並未在此深耕,而是一陣風似的走了。
你走之後,這片土地又成了無主之地。你要是想要使用者,你還得花錢補貼,這就陷入高成本補貼低價值使用者的死亡螺旋。
這個陷阱,百度外賣曾經跳進去過:投入成本更高,騎手和商家形象更高階,但客單價卻低於同行。最後補著補著,把自己補沒了。
更關鍵的是,這些補貼帶來的流量你京東可以花錢買下,我淘寶也可以花錢買下,美團發力也能搶過來。
但核心是,補貼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這些營銷投入,當然可以算使用者轉化、算拉新成本,但長期是要看背後的價值。
對於阿里來說,它表面上是做外賣,但是實際上是做大消費。
阿里的補貼更像一場依託既有城池的火力偵察,利用餓了麼的基礎網路快速放大效應,形成向主站消費(如高客單百貨、日用品)的自然過渡
阿里的底層邏輯是借外賣做大高頻消費入口,為整個阿里生態持續輸血與賦能,以高頻餐飲撬動低頻高值商品的全域消費鏈。
有一個問題是,京東能夠像阿里一樣,把使用者留住嗎?很難。
外賣大戰,並非阿里和京東這兩大巨頭創始人首度在關鍵戰場狹路相逢。
回溯中國電商全品類平臺爭霸史,阿里曾憑藉服飾女裝等柔性非標品心智優勢成功狙擊了京東由3C數碼擴張全品類平臺的通路,從而奠定了平臺差異化壁壘。而且近年來,隨著餓了麼、高德、飛豬等業務板塊擴容,阿里也在本地生活消費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京東的核心競爭力還是3C,因此跟淘寶相比,它的留人能力要弱很多。
所以,這場三國殺的外賣大戰,情況基本清晰了:
  • 美團尚未真正參戰,但是稍微一秀肌肉,就戰果累累。而且美團還在加快供應鏈體系的建設,包括浣熊食堂等公用基礎設施投入,以及閃購等非餐品類的擴張。
  • 淘寶決心很大,補貼規模很大,當然收穫也很大,但是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能把流量吸引來,更能把流量留下,目的是透過外賣來做大消費。
  • 由於京東是真要做外,屬於是生硬地在缺乏土壤處憑空築城,所以損耗很大,但是收穫不大。
目前來說,這場大戰,京東處於下風,但是京東並未認輸,又增加了200億補貼,繼續戰鬥。
現在馬雲和劉強東,兩位創始人都親自下場指揮。劉強東深入一線跑外賣,展示京東做本地生活業務的決心。原本在歐洲旅行的馬雲也迴歸,現身餓了麼工區,為淘寶閃購站臺。
創始人下場指揮,有利有弊。好處是,各部門協調一致,執行力相對更強一點。缺點是,沒人敢質疑,一旦方向錯了,那麼效率越高,錯誤就越大。
而京東最大的危險就是,戰略誤判。
為既然做外賣,做本地生活服務,那麼就要根據這個業務模式的底層邏輯來,而不是用電商的邏輯。
京東的邏輯是:重複用(補貼+流量)*轉換=業績。
補貼換峰值、峰值換轉化/心智、轉化換市佔,這在電商零售甚至是其他標準品領域,都是無懈可擊的。
問題是什麼呢?外賣不是電商,沒辦法照搬大促的玩法
舉個例子,奶茶店,它的單日產能有限,且時間視窗極短,很難做到像電商一樣提前盤流量、通知工廠備貨,然後大促的時候批次爆發,你奶茶店總不能搞預製奶茶吧。
另外,奶茶店也都知道,你這是補貼大戰,一旦補貼沒了,訂單也就沒了,所以奶茶店也不會增加員工或裝置等等。
所以,靠補貼短期衝峰值可以,但是持續一段衝峰值,後端的產能是接不住的,線下的運力網路也接不住。
所以,京東外賣半途疲態的根源在於本地基因缺失。除了供給端,缺乏區域小微商戶的深度繫結。還有就是,履約端,末端配送運力的結構性匱乏無法透過臨時外包解決。
相比之下,淘寶/餓了麼體系雖在8000萬高峰亦暴露瑕疵,比如部分使用者遭遇商家爆單拒絕接單、騎手嚴重延誤,但其在強補貼下的峰值表現相對穩固。
這更多反映的是,淘寶和餓了麼在極端壓力測試下系統韌性不足,而非基礎網路構建失敗。
淘寶相對於京東的核心優勢,恰在於餓了麼多年深耕積累的商戶資源與運力底盤,使補貼能砸在更厚實的本地土壤上。
餓了麼的既有深網猶如一塊更肥沃的土地,淘寶的補貼只是添肥而非墾荒。對比一下,京東外賣的補貼是在沙地上強行開田,註定難以生長。
外賣或本地生活的終極角力場,並非線上流量池或資金彈藥庫,而是毛細血管般滲入每座城市肌理的本地網路。
短期燒錢所製造的峰值幻象終將如煙花般消散,補貼手段難以長久扭曲本地服務的底層邏輯:
高度離散的商戶供給需要精細化運營維護,分鐘級履約體系需長年累月積累最佳化,使用者粘性只能透過高密度、高質量服務供給建立。
新一輪外賣大戰的刺眼火光,本質上就是,傳統電商平臺試圖找第二增長曲線,內卷破圈。
但,最近行業的政策風向,也出現了一些微妙變化:
79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外賣大戰”——價格戰沒有贏家,創新才有未來。文章又著重提及:向下價格,沒有贏家。向上創新,才有未來。企業透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給消費者帶來更優質、更具價效比的產品。網際網路企業有創新基因,最應開啟眼界,追求更高遠目標。
710日,求是雜誌也刊發評論認為,不少企業習慣於依賴價格競爭開拓市場,注重追逐短期利益,但對創新投入不足,忽視品牌建設、服務提升等,難以適應市場環境變化,行業內部競爭持續加劇。
權威媒體定調,風向很明確:不支援只卷價格的補貼大戰。
這場外賣大戰,京東主動起,而京東恰巧又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補貼大戰被叫停,這可能反而幫助了京東。
從市場格局來看,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壓力會更大。尤其是京東現在還面臨外賣、酒旅雙線作戰的局面。
京東外賣半年前扔出的迴旋鏢,現在又擊中自己:市場份額上不去、補貼投入又虎頭蛇尾,這面對老對手阿里多少有點尷尬。
另外,前面幾個季度的國補,好不容易為京東帶來正向利潤,但將新收入投到外賣這個賽道中,能燒多久、燒多少,也取決於創始人的決心和容忍度。
主動降調,急流勇退,對京東來說未必是個壞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