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凌想
來源:凌想親子心理(ID:lingxiang127)

01
上學期的一天晚上,還不到十點,橙子就說今天太困了,要早點睡,早晨四點起來再寫作業。
見我沒異議,橙子又說:今晚就別收手機了吧,放在我房間裡,我定四點的鬧鈴,到時候我自己起來。
我心想有道理,也不想鬧鈴吵到自己,就同意了。
好巧不巧,第二天開家長會。
我去找英語老師溝通的時候,英語老師正和其他家長誇,有個同學凌晨四點起來單詞打卡,精神可嘉。
我上前報上姓名,老師眼睛一亮:啊,你就是橙子媽媽啊,四點起來打卡的就是橙子,他半夜起來看球賽,還不忘打卡背單詞……
我:???

原來如此!
回到家,我笑眯眯地問橙子:幾比幾啊?
橙子沒防備,脫口而出:三比一。
緊接著反應過來:啊?你怎麼知道我看比賽了?
我故弄玄虛:我啥不知道?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橙子嘿嘿尬笑,原來他趁球賽中場休息的時候,打卡背了單詞。
估計他怎麼也想不到是英語老師“出賣”了他。
我哼哼一笑:你小子,可以啊。
這事也就過去了。
我沒再多說什麼,只是之後每晚十點半,不管什麼藉口,手機都必須上交。
這事要是放在幾年以前,我多少會生氣,因為他不僅半夜看手機,還說謊,“兩罪疊加”,這事必須要說道說道。
現在?我的內心幾乎沒什麼波瀾。
十幾歲的孩子半夜起來看球賽,撒個小謊,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再說,其中的對錯道理,他這個年紀,早就知道了,多說無益,說多了還嫌煩。
所以現在,在手機問題上,我做的就是:
明確底線。晚上睡覺時手機不能留在房間。
堅決執行。每天十點半收手機。偶爾晚個十分八分的,也可以通融一下。
不多廢話。面對各種理由、藉口,不與之糾纏,不多說,就是一個要求:把手機給我。拿到手機就走,情緒平穩,不嘮叨,不囉嗦,不戀戰。
其餘的,能放手就放手。
02
從初一橙子擁有了自己的手機開始,我們發生過大大小小很多次爭執。
或者說,我們之間發生的爭執絕大多數都是因手機而起,無外乎偷著玩手機遊戲、半夜看手機、偷偷給遊戲充值之類的。
為此,我還摔過橙子的平板。
這幾年,吼也吼了,吵也吵了,僵持過,懲罰過,沒收過,預期的效果不明顯,反倒是偵察與反偵察的水平水漲船高,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技術臻於成熟。
如今,手機之戰進行到第五年,我們基本上都摸清了對方的路數和底線,也清楚一方不可能取得完全的勝利,雙方都需要做出妥協,由此,達到了一種自由和規則相對平衡的狀態——
在手機使用上,橙子爭取到了大部分自由。
大多數情況下,我不干涉橙子使用手機(主要是管了也不聽),只是在底線問題上始終堅持。
橙子也意識到自己需要規則的約束,所以基本會配合,只是有時會耍點小花招,搞點小拖延,但無傷大雅。
此外,我雖然不過多幹涉,但始終會保持關注,發現問題,適時引導。
現在這個局面,雙方都比較舒服,不會有太多情緒波動,不會因為拉扯消耗太多精力。
這樣的局面來之不易,是因為在這幾年的拉扯中,我逐漸想明白了幾件事——
03
首先,我從戰略上認清了一個現實:手機之爭不是一場速戰速決的閃電戰,它是一場持久戰。
有多持久呢?
從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手機開始,到他18歲上大學離家,這中間有幾年,手機引起的紛爭就會持續幾年。
只不過有時和緩一些,有時激烈一些。
所以,不要妄想靠幾次說服教育,或者武力鎮壓就能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問題。
這不現實。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
不僅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更是孩子和自己的戰爭,是自律和慾望的戰爭。
而最終的結果,也不可能是一方取得完全的勝利,而是形成一種動態平衡,孩子和手機、和自己的慾望能夠和諧相處,動態調整。
所以,把目光放長遠,把眼前的預期降低,心態就會平和很多。
04
其次,不再把這件事上升到品質的高度,只是就事論事。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很容易上綱上線:你怎麼能說謊呢?你怎麼沒有自控力?
一上升到品性問題,就覺得這事很嚴重,必須要好好教育,否則,將來還不定發展成什麼樣。
現在,我們相處這麼多年了,我對橙子的基本面有信心,也不認為一兩件小事就能給孩子定性。
而且,我得承認這個現實:他這個年紀自控力就是不如成人,成年人都控制不住玩手機,何況十幾歲的孩子。
況且,在學校學習了一天,回到家想刷刷手機放鬆一下,也是人之常情。
既然他有時控制不住自己,那我就幫他一把,藉助規則來幫他控制。
如果他鑽了規則的空子,那我就修補漏洞,爭取不再掉進同一個坑裡。
不解決抽象的大問題,只解決具體的小事情,反而更能解決問題。
聽起來有些拗口,但確是我這兩年一個很深的體會。
05
還有,我明確了自己的底線,想清楚自己能接受的後果。
我想到的比較糟糕的後果,就是因為玩手機,橙子的學習成績受到影響,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
這個我能接受。
作為父母,該做的做了,該說的也說了,他還是這樣,那就尊重他的選擇和節奏,讓他自己去體驗。
事實上,高一一年他確實體驗到了後果,因為分心,成績下降。上到高二,不用我們多說,他自己就調整了很多。
人教人很難,事教人容易。
十幾歲的青少年,需要更多的容錯空間,走了彎路,才能把道理內化為感悟,有所觸動。
這個時候,父母適當的點撥引導,孩子才能聽得進去,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6
最後,也和年齡有關。孩子長大了,要給到他更多的尊重和空間。
手機之爭最動盪的時候,是初中,13-15歲的半大孩子,能力隨著身體發育變強,但自制力、反思力沒跟上,容易搞出各種么蛾子。
等上了高中,大一些了,會好很多。所以相對來說,平靜了很多。
另外,孩子馬上要成人了,不可能再像小時候那麼管他了,你需要給與他更多的尊重,尊重他的空間,尊重他的選擇。
搞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底線之上,就多放權給他。
早晚都要放權的,等他上了大學,你還怎麼管他?
一想到這個,我就更能放手了。
現在橙子在房間寫作業,手機就放在一邊,他是不是一邊刷手機一邊寫作業?我不知道,也不會突襲查崗。
那有什麼用呢?
我估計,他有邊寫作業邊刷手機的時候,也有專心寫作業的時候,這都很正常。具體怎樣更好,讓他在體驗中自己去感受吧。
趁孩子還在身邊,現在就要練習著放手,讓他跌跌撞撞地自己走一走,摔倒了,就去扶一把,點撥一下。
小時候學走路是這樣,現在也如此。
總之,目前就是這個局面:互相制衡,各有妥協,小有摩擦,儘量放權。
這樣看來,從初中開始手機之爭,這幾年來,手機問題並沒有按照我理想的方式徹底解決,但在不斷磨合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式與之共處。
也許,很多問題也是這樣——
沒辦法徹底解決,它會一直存在,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在進化,問題在演變,學會與之共處,保持動態平衡,也許是更現實的出路。
-END-
來源:凌想親子心理(ID:lingxiang127),凌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出版人,專注兒童心理,著有《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原標題《高二了,我和兒子的手機之戰已經 next level》。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