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矽谷正在上演史詩級的人才爭奪戰。
頂尖AI研究員從未像現在這樣受到追捧,科技公司CEO捧出上億美元的薪酬包,還不一定能搶到心儀的研究員。要知道蘋果CEO庫克的年薪也就7460萬美元。而扎克伯格給到前蘋果AI高管龐若鳴的offer是:2億美元(約合14億人民幣)!

一時之間,此前唱衰計算機等STEM專業、認為計算機就業“崩了”的人又開始蠢蠢欲動,是否自己的孩子仍能學計算機?特別是一些矽谷工程師,究竟如何思考自己孩子未來的專業?
最近,我讀了《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作者卻有點反其道而行的意思。

作者Callum Borchers採訪了一些在矽谷當工程師、管理層的父母,他們認為隨著自動化和 AI 的崛起,加上科技行業裁員頻繁,這批矽谷的技術父母開始重新思考 STEM 教育路徑,更傾向於讓子女走進更具創意與人情味的領域,比如藝術、人文、動手能力強的職業(如電工、木匠、舞蹈老師等),以此來避免在AI時代被機器取代。
這個建議究竟是“自己上岸後就把船開走”,還是確實出於現實考量的真誠提醒?

👇👇新增小助手,領取
1、數學、生物、醫學、經濟等8大熱門專業解讀
2、報名本週日@上海陸家嘴,#對話星河灣、上外附學長:選專業講座


未來,能動手的工作
比能動腦的工作更穩妥?
這兩年,“讓孩子學程式設計”的口號不再像以前那麼響亮了。有不少自己在矽谷摸爬滾打過的父母,開始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別學 STEM了,也許可以去試試文藝、去做點手藝,說不定在未來AI橫行的世界更有前途。
Dan Dumont 是波士頓一間軟體初創公司的技術主管。他在大學讀軟體專業,進了網際網路圈,一路熬成工程主管。但現在,他親眼見證了這個行業的頹勢,看著自己蹣跚學步的兒子,腦子裡蹦出一個大問題:我還要讓他也走自己的老路嗎?
他還問了AI ,對方沒有明確告訴他應該走還是不該走,只說了類似“培養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更重要”的老生常談。Dan也很迷茫:也許自己孩子的未來不在矽谷,而在施工現場。或許他們該去做承包商、電工。至少那些工作不容易被 AI 搶走。
還有Jeannie Chung,讓孩子步自己後塵的想法也越來越淡。是華盛頓州某大廠的 AI 主管,聽上去風光無限。但她心裡有個沒完成的夢:寫小說。她當年其實想學英語、寫故事,卻在父母“文科沒出路”的規勸下改學了工程。當初,她在杜克大學讀書時,計算機課只有 30 個人,等她四年後畢業時,已經增加了十倍的學生。
看著身處的行業從蒸蒸日上到江河日下、科技行業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裁員潮,人工智慧以侵入之勢取代了科技行業的不少崗位。她也開始反思:當初堅持技術路線,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她說得很坦白:我們那一代人,是被高薪和安全感推著走的。但這份“安全”最終也只會變成泡沫。

所以,現在Jeannie用很開放的思想去對待女兒未來的專業選擇了。如果自己有個想當作家的女兒,她不會再阻攔:“我會跟她說,好好打磨文筆,好好寫。你的創造力,就是你的價值。
Rajeev對科技行業的信任,也悄然動搖了。他是“技術改變命運”的典型——當年連程式碼都不會寫,卻硬著頭皮讀了計算機資訊工程專業,後來又進修了MBA,一路從印度移民闖到美國,最終成為一家跨國科技公司的全球醫療諮詢主管。過去的他深信,只要孩子掌握程式設計,未來就不愁飯碗。
而如今,看著這個行業風起雲湧、裁員不斷,他開始重新審視,那條曾被他奉為圭臬的道路,是否還適合下一代。
目前,他的女兒正準備申請大學,女兒喜歡生物、也熱愛跳舞。Rajeev 這個理工男父親,不但沒有勸女兒一定要報STEM專業,反而告訴女兒:STEM專業也未必好找工作,還好你從小練舞,有這個技術傍身,以後還可以教別人唱歌跳舞——這可能比寫程式碼更抗風險。
這三位科技圈父母的故事,聽起來或許各不相同,但他們的憂慮和思考卻一致:到底什麼才是孩子該走的路?他們曾深信學習STEM專業、進入科技行業是改變命運、讓人生“不跑偏”的穩妥途徑。按如今趨勢看來,果真如此麼?可能遠不如電工、管道工、有一技之長的課外興趣班老師更抗打。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電工、管道工、舞蹈老師這類職業不需要動腦,任何一份工作你想做好、成為頂尖都離不開用心和用腦。只是相對於網際網路科技行業的職位,前者這些職業技能對動手的要求更高。
這些科技圈的父母想法正確麼?還是太偏激了?


AI教父炸裂建議:
年輕人最好的選擇,可能是去當水管工
花無百日紅,行業也一樣。“時代的紅利”之所以經常和“風口”這個詞掛鉤,就是因為風不會永遠駐足,捧著紅利讓我們在那裡吃。
這些父母,曾因踩準時代節奏、選對專業和行業而吃到紅利,是實打實的受益者。但當行業風向轉變、泡沫漸現,即便他們意識到科技領域的問題,卻也受限於自身所處的圈層與視角,很難真正瞭解其他行業的競爭、壓力與不確定性。
他們的建議中,既有過來人的經驗成分,也可能摻雜著“認知侷限”的焦慮投射。
就像這篇文章下的網友留言說的:高科技行業依然是眾多行業裡的最優選擇之一。你聽過醫生的父母也許會建議子女不要從醫,但他們會希望孩子能投身金融、科技行業,而並非人文藝術行業。

還有網友證實自己三個學人文藝術的姐妹“混”的有多慘,兩個轉行去讀法學院成為了律師,生活才好過了一些;剩下一個繼續搞藝術的,得靠福利救濟度日。

像人文藝術這種更靠天賦才能衝進頭部的領域,多數人連穩定收入都可能成問題。那些曾吃過科技行業紅利的父母,如今行業遇冷,自然開始動搖信念。他們的言論背後,其實折射出一種現實焦慮:不是人文更香,而是自己這碗飯不香了。因此,他們的話可以參考,但更要結合孩子自身的興趣和時代的變化冷靜判斷。
不過,科技行業的家長們有此想法,也確實和這兩年行業現狀慘淡有關。
剛剛過去的6月,美國勞工統計局(BLS)釋出的資料看似振奮人心:
非農就業新增14.7萬人,失業率從4.2%降至4.1%,低於市場預期的4.3%。但細看之下:
新增的14.7萬個崗位中,7.3萬來自政府部門,其中6.3萬是教育行業的季節性招聘,難以長久;
私人部門僅增7.4萬,創2024年10月以來新低,小企業裁員4.7萬;
ADP報告更顯示6月私營就業減少3.3萬,為2023年3月以來首次下降;
長期失業人數(27周以上)激增至160萬,逼近疫情高點;
更令人不安的是,2024年就業增長被高估近一倍,實際新增僅60.7萬,遠低於初報的140萬。
就算是曾經的就業王者專業計算機現在也不香了。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釋出2025年最新專業就業報告,鐵打的資料告訴我們——“天選”專業可能正在淪為“新天坑”。比如,近二十年來備受追捧的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工程專業,目前的失業率分別高達6.1%和7.5%。

UC伯克利計算機系教授James O’Brien發出感嘆:
曾經風光無限的科技行業和“王牌專業”,如今卻成了就業困難戶,背後的原因並不單一。
領英資料顯示,自2019年以來,入門級崗位數量減少了17%,科技與金融行業的招聘計劃也縮水了近14.5%。
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指出,已有41%的僱主因引入AI而裁員,像亞馬遜、微軟這樣的巨頭更是用演算法取代了大量基礎崗位。
畢竟,職場新人往往只能從最基礎的崗位做起,而這些初級工作恰恰是AI最擅長的——它不知疲倦、沒有情緒、能全天候高效運轉。在這樣的對比下,剛畢業的年輕人實在勝算不大。
不僅科技圈的父母們唱衰自己的行業,就連AI教父、上屆諾獎獲得者Geoffrey Hinton最近也對自己身處的行業發出驚人言論。
上個月,77歲的Geoffrey Hinton在錄製The Diary of A CEO這檔播客節目時,主持人問他:在這個AI可能取代人類的大時代,你建議年輕人學什麼?如果重選一次,你自己會學什麼?
Geoffrey Hinton的答覆是——水管工。

這個聽起來像笑話的說法,其實背後藏著他對AI發展的深刻擔憂。
Geoffrey Hinton解釋道,很多人以為AI就是能聊天、寫作的大模型,但它已經在多個方面悄悄超越了人類。
-
比如,知識共享能力——AI可以在幾秒鐘內把一項經驗同步給成千上萬個“自己”,而人類遠做不到。
-
再比如創造力—— GPT能一眼看出“原子彈”和“堆肥”的共通之處,這種抽象關聯,對大多數人類來說一輩子都不會意識到。
因此,Geoffrey Hinton認為,AI已經不再是一個工具,而是一種全新的智慧物種。它最先取代的就是“日常的腦力勞動”:寫郵件、寫程式碼、當客服、做法律助理等。過去寫一封客戶投訴信需要25分鐘,如今用AI五分鐘就搞定。很多人認為這是“效率提升”,但未嘗不是“AI一人幹了五個人的活”。那公司必然不再需要那麼多員工。如果AI能做所有的腦力勞動,那我們人類還能幹啥?
這就是他為何說選擇當水管工的原因:因為,AI目前短期內還不會“動手”,在AI真正學會“動手”之前,擁有一門靠手吃飯的本領,也許比追趕技術浪潮更能帶來安全感。


普通孩子未來的職業出路,
也許在這裡
誠如Geoffrey Hinton所說,當AI在各個領域大肆“入侵”取代人類工作的現實下,類似水管工這樣一份具備職業技能、動手能力更強的藍領工作職業保鮮期可能更久。
只是,類似的藍領工作,一方面需要父母破除職業高低的傳統觀念,能夠做出大膽選擇;另一方面,這類技工工作也需要強健的體魄這張入場券,對於女生或者體質偏弱的男性,未必適合。
我倒是覺得,對於普通孩子來說,能夠學一項特長直接服務於人,未來也許比工程師、白領這樣的工作更能傍身。
我兒子學長笛的老師A,今年26歲,從10歲起學笛至今,畢業於美國頂尖音樂學院,另在藤校修過與音樂史和教育相關的碩士。她是專業長笛演奏家,目前分別在一所大學和私校任教,也經營自己的工作室。雖然長笛不是熱門樂器,初級課每小時70美元,但她的學生已排滿整個工作日。

■ 我和她敲定上課時間的簡訊,A的學生不少,連軸轉是家常便飯
在美國畢業生、年輕人就業困難的當下,A的兩份學校教學收入加上工作室私教教學,讓她過得豐衣足食。
我查了一下不同國家長笛老師的課時費–

在美國名師級別,教小孩子130美元/時,成年人300-350美元/時是市場普遍價。
歐洲和澳洲的價錢略有不同–

但按照時薪計算無論哪個國家,這些私教老師的時薪遠好於普通白領。
當然,像教樂器這樣的高專業門類,想靠它獲得穩定且可觀的收入,前期往往需要不小的投入。十幾年如一日的學習練習,背後是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支出。而真正能在這個行業站穩腳跟,學生來源更是關鍵。
想要有持續不斷的生源,僅靠技術還遠遠不夠,還要有圈內的認可與口碑(比如 A 就是經由一位長笛前輩推薦,才進入高校任教),加上自己的教學風格、耐心和特色,才能逐步建立起信任與口碑。
有一次,我因為兒子吹奏高音和聽錄音有問題,和A溝通解決辦法。從A給我的回覆能看得出她是一個雖然年輕但教學經驗豐富、且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師。

A只是拋磚引玉一例。從她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無論從事什麼行業,要靠一門手藝生活得體面,光有技術遠遠不夠。技術只是敲門磚,真正決定你能不能以此謀生、活得體面、有穩定收入的是你是否能做到持續的人際連結、情緒勞動輸出、和個人價值的打造。

如果既卷不了高精尖的科技行業、也吃不了體力勞動的苦,普通孩子若想靠一門專業技能謀生,或許需要做到兩點:
比如跳舞、畫畫、樂器等AI暫時無法插手的技能;
比如自我營銷的意識、對客戶(學生)情緒的洞察、因材施教的能力、持續提供情緒價值的能量管理,才能夠走出一條穩妥的路。
總之,在AI的包裹下,未來的職業人士,僅靠“一門手藝過活”已不現實,要成為集產品、銷售、售後於一身的綜合性載體,才能有好的生存空間。
👇👇新增小助手,領取
1、數學、生物、醫學、經濟等8大熱門專業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