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Jennifer 編丨Jenny
“當下的中學階段,真正對創造力有益的訓練,可能只佔教學的一小部分。”
眼下,提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最火的莫過於“丘班”。
菲爾茲獎獲得者、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這幾年,已經成為教育改革者,一度將頂尖人才培養計劃,下沉至初中階段。
他以清華大學求真學院為基地,與各省市頂尖中學聯合設立丘成桐少年班,招收和培養有天賦的中學生,規模和影響力前所未有。
很快,全國上下都掀起了一股“丘班熱”,牛娃家庭也將此視為錄取清華的一條快捷通道。
可是改革,不乏爭議。無論是求真書院的“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還是各地中學開設的“丘成桐少年班”,都引發了關於掐尖和教育內卷的質疑。
最近,丘成桐在他的新書《我的教育觀》中,分享了他的求學和治學之路,以及自己對訓練和提拔傑出人才的思考。

《我的教育觀》丘成桐著
在他看來,中國的研究院和研究生的水平,離國際一流差距還很大。而基礎學科的人才培養,不能從研究生才開始,必須要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並且要走出自己的路。
同樣,他也反對用競賽、用難題來選拔數學人才。

依靠競賽來選拔人才,
是有問題的
在美國生活超過50年的丘成桐,指導過的博士研究生有70多名,其中2/3是中國人。他發現,很多中國來的學生不願意發問,不願意思考最尖端的問題。
“習慣跟在別人後面走,因為怕難,只求很快畢業、平平安安地發展,鮮少有成就大事業、開創一個方向的學生。如今,我在中國訓練大學生也發現這個問題。”
在中國經濟起飛的背景下,中國的中學和大學教育大有長進,有些地方已經達到了世界水平,但丘成桐認為,真正考驗一個國家國力的是研究院。40多年來,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確有飛躍性的進步,但是離世界水平還有一段距離。
比如,雖然中國名校的研究生比美國大學的研究生多得多,但博士論文質量卻遠遠不如後者;到目前為止,除了張益唐,中國留學生還沒有能做出令世界數學界震撼而獲得國際大獎的工作。

在他看來,一個優秀的學者,最重要的特點在於思想足夠開放,會問問題,能將一些重要的想法透過數學語言建構出來。這些創造力要素,在中國學生身上很少看到。
更讓他覺得憂心的,還有教育體系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對基礎學科人才的選拔,主要依靠奧林匹克競賽。對此,丘成桐認為“用難題選拔數學人才”的思路,是有問題的。
“競賽往往考的是偏題、難題,三個小時要做七八道題,但半個小時能夠做出來的題目,是沒有深度的題目,靠的是解題技巧。”
他表示,學生為了在規定時間裡解出答案,會過度刷題,而不是以學知識為主,目的是提分,興趣因此很容易消磨。
在中國,因為有競賽金牌保送之類的升學機制,孩子出於升學壓力拼命“卷競賽”,反而不利於發展數學思維和興趣。而美國競賽沒有保送這一說,所以很多學生參加競賽純粹是出於興趣。

另一方面,競賽的考察面比較窄,往往導致競賽生對高等數學知識掌握得不全面、不紮實。例如,微積分是數學最基礎的,但奧數不考。
“我有個學生,北大畢業,拿了兩次IMO滿分,來麻省理工讀書。我發現他學問裡面有很多空檔,一些重要的基礎知識沒學好,最後畢業是畢業了,但沒法走得更遠。”
“數學要一層一層學上去,不能有遺漏。我們的選拔從來不考刁難的問題,考的是高等數學知識,是做科研需要學習的內容。”
他表示,求真書院的選拔考試,不依賴解題技巧,更側重廣度和掌握度,考察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
要從初中生開始
經過多年在國內外的考察和比較,丘成桐得出一個結論:中國要在基礎科學上出類拔萃,必須從初中開始。
“研究院的尖端研究,要依賴一流的本科生,而一流的本科生要依賴一流的中學生。”
為了能在中國培養出一批頂尖學者,丘成桐決定將培養重點下沉到中學生階段。頂尖人才選拔培養,拓展至初中階段,是一項重要創新。

丘成桐為學生授課;圖源紅星新聞
招生物件放寬至初中,除了因為數學相比其他學科是一門早熟的學科之外,還在於學生的素質。丘成桐表示,初中階段的孩子,沒有一些先入為主、墨守成規的觀念,更勇於在真問題上探索。
在他看來,中國已經實行40多年的考試製度,可以培養一大批中下游的學者,這對社會大環境來說確實有用處。但對於培養走在科研尖端的科學家來說,現存的考試製度不徒有益,反而有害。
“科學家數量不用太多,但必須精幹。”
如今,“數學領軍計劃”已經實施了四年。錄取學生中,高一、高二年級佔總體錄取學生的69.02%,初三孩子佔比5.21%。由於“數學領軍計劃”強調高等數學的學習,不依賴傳統的數學競賽選拔,因此入選學生中僅有一部分人有競賽經歷。

數學領軍計劃招生簡章
丘成桐發現,錄取學生中,整體上,初三孩子比高中學生成績更好,後續表現也更為出色。
與少年班孩子接觸後,他也同樣發現,12歲左右初中生思維更活躍,在接觸精深的數學和理論物理知識時,能表現出更多的創新性。
可為什麼到了高中、大學階段,很多孩子反而變得沒有想法了呢?
丘成桐直言,現在的培養機制不夠靈活。有學生在初中就表現出了明顯的天賦,但因為學制沒有辦法越級培養,興趣也就無法完全開發。
為了應付中高考,很多孩子刷題刷得頭昏腦漲,不想思考了。學生形成類似條件反射的解題模式,只限於一種解法,學科興趣被磨滅。
且當下的中學階段,真正對創造力訓練有益的內容,可能只佔據教學的一小部分。比如,中小學平面幾何是非常有效的邏輯思維訓練模組,但平面幾何在中學的數學內容中的佔比並不高。

“從中學到大學的培養體制一定要改革。高考可以篩選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但無法篩選出最有創造力的學者。”
他提議,中學教育系統中處於上游5%-10%、有數學或其他基礎學科興趣和才華的學生,應擁有高考之外的升學渠道,這些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以激發創造力和學科研究為主。
去年8月,求真書院面向全國中學生組織了首期“數學與人工智慧夏令營”。在連續10天的高強度學習和訓練中,最優秀的學生今年剛滿11歲。丘成桐和這位學生交流發現,他對數學、物理、甚至文學的理解,都很深刻。
“這說明,中國的特殊人才是有的,只是我們缺乏很好的渠道,精準地找到他們,進行科學地栽培。”

從少年班,到示範少年班
一場教育改革和冒險
在世界各地,很多國家出於培養人才的目的,都建立了針對傑出少年的特別教育系統,並培養出很多頂尖科學家。
比如,美國史岱文森中學、布朗士科學高中、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預科學校,都有這樣的培養機制;享譽世界的華人數學家陶哲軒,少年時期就在家附近的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為日後的學術成就打下了堅實基礎。
丘成桐希望在中國做類似的探索,並以丘成桐少年班作為試驗土壤。
從2021年開始,丘成桐少年班在全國各地中學設立,選拔有數學才華的中學生進行培養。目前,全國已有50所中學授牌成立,學生規模約有3000人。

截至目前,全國50所丘成桐少年班學校名單
可四年下來,丘成桐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少年班主要還是靠各省自己組織和探索,缺乏統一的教學體系和考核指標,雖然組織了網上教學,但效果有限。
去年,丘成桐又開始新的試點,牽頭成立了“示範少年班專案”,將數學人才培養進一步延伸至初一階段,每年招收不超過50個初一學生。
首屆招生選拔出了29個孩子,被安排在與求真書院合作的中學進行培養,學籍不變。到了初三,他們會回到原來學校,既可以報考求真書院的“數學領軍計劃”,也可以走常規的中高考路線。

示範少年班的課表,數學和物理課程偏多;
圖源紅星新聞
這個特殊的人才培養專案,和過去依託中學舉辦的“全國理科實驗班”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是依靠中學師資,而是由清華大學頂尖的師資團隊來培養,課程難度達到清華數學本科生水平。
“他們就好比中國體育界的國家隊,一部分人以衝擊菲爾茲獎為目標,另一部分人以創造頂尖的應用數學成果為目標,比如衝擊圖靈獎為,包括人工智慧、大資料、量子計算等緊缺的方向。”
如今,“示範少年班專案”已經聚集了一批數學家。課程內容均由數學和物理領域的大學教授單獨開設,會同樣強調通識教育,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它的課程和考核內容,會開放給所有感興趣的學生,講義內容將透過國家稽核成為正式教材。
藉助“示範少年班”,丘成桐希望能探索出一套中國特色的大中銜接、貫通培養的數學課程體系和教材,造福全中國的優秀中學生。

回應“少年班”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引發的爭議
不可避免的是,這些年,求真書院“領軍人才計劃”的選拔,卻被視為可以繞過高考、錄取清華的升學捷徑。
對此,丘成桐也感到無奈。“求真書院沒有高人一等。我們只要真正想學數學的,大部分人其實對數學沒興趣,進來了也會後悔。”
他還直言,想透過求真書院和示範班的選拔,上培訓班沒有用。
“我們過往的題目在網上是公開的,聰明的學生拿著數學領軍計劃4年所有考題,學懂以後差不多就能考過了。培訓班猜不到我們的題。”
此外,少年班也引發了對於“掐尖”的質疑。
儘管丘成桐一再明確表態,這一專案是針對有數學天賦、有志於數學研究的學生,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但這依然難以熄滅一些家長心中的雞娃熱情。

是捷徑,也可能是深淵。
“領軍人才計劃”的八年一貫制培養,以及禁止限制轉專業的要求,意味著孩子需要在初高中階段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即未來一心投入到數學學科的學習和研究中。若非真的熱愛,這將是一場極度痛苦的求學生涯。
當然,我們毫不懷疑,丘成桐少年班以及一系列的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有極大機率,能誕生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基礎學科頂尖人才。
但在這背後,一定也會有一大批孩子,因為被社會大潮裹挾而走上了一條不適合自己的路,或是在層層選拔中被淘汰。
如何讓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賽道和路徑?這個難題已經超出了丘成桐能解決的範圍。
他坦言,用自己的名義開辦少年班,這冒了很大的險,但改革都會遇到阻力。
“有質疑,有反對,沒辦法,面對國家的命運,我盡了我的力量,就無悔了。”
封面圖片來自丘成桐在央視節目上演講;
參考資料:
《我的教育觀》丘成桐;
“丘成桐少年班”PLUS版來了!29位初中生入選,劍指數學界“國家隊”;上觀新聞;
請回答|他的少年班影響教育公平嗎?專訪丘成桐:若“一刀切”培養,對有天分者反而不公平;紅星新聞;
丘成桐:反對卷“競賽”;中國新聞週刊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