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陳思佳
3月31日,香港《南華早報》釋出了對美籍華裔數學家、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院長丘成桐的採訪文章。丘成桐表示,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學術環境不斷改善,中國的教育水平正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頂尖人才也願意留在中國,如今中國已準備好培養自己的頂尖數學家。
丘成桐說,儘管中國的數學實力正迅速提高,中國依然在這一領域落後於美國,“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公平的比較,因為美國從外國人才中受益匪淺。例如,哈佛大學有來自中國、德國和許多其他國家人才,它在數學方面的領導地位主要建立在移民基礎上。”
他表示,近兩個世紀以來,美國一直在積極吸引全球人才,但隨著美國對中國科學家的排擠愈演愈烈,這一趨勢正在發生變化。更多中國研究人員願意回國,為數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過去,中國年輕人認為在美國學習是唯一的成功途徑,返回中國通常被視為失敗。現在,人們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丘成桐說,“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贊成留在中國,中國也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年輕數學家。雖然一些最優秀的人才還是更傾向於留在美國,政治壓力正使得情況發生變化。”
在丘成桐看來,這與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中國有能力提供足夠的薪資和福利來吸引頂尖數學家。中國還在創造更好的學術環境,“例如在過去十年中,清華大學透過政府支援和招聘頂尖人才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數學社群,使年輕數學家不出國門就可以茁壯成長。”
丘成桐說:“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國家的數學轉折點,都是它開始培養自己的頂尖研究人員的時候。美國連續幾十年派學生到歐洲留學後,在1915年至1930年間達到了這一階段。中國現在處於可以提供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階段,下一步是加強研究生教育,培養能夠領導數學研究的優秀博士。”
他認為,在中國建立強大的研究生計劃後,中國本土數學家將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這會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國際數學界的地位。

2024年7月,丘成桐在國際基礎科學大會閉幕式上致辭 視覺中國
美國共和黨人正在推動一項立法,妄圖全面禁止中國公民獲得美國留學簽證。對於美國政客這一舉措,丘成桐認為,該法案將給中美兩國帶來問題,“這將在短期內傷害中國,因為中國仍在一些技術領域追趕美國。而且,我們也需要派學生在美國接受良好的培訓。”
但他指出,美國需要大量外來人才,從長遠來看,共和黨人的法案將削弱美國的工業實力。相比之下,中國的科學和技術已經足夠成熟,可以獨立發展,相關法案只會讓更多頂級人才留在中國。
近日,丘成桐率領中國數學界向國際數學聯盟發出倡議,申請在中國主辦203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ICM)。這是國際數學界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會,每四年舉行一次,被譽為“數學界的奧林匹克”。2002年,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曾在中國北京舉辦。
丘成桐告訴《南華早報》,中國數學家非常重視國際數學家大會,學者們將在大會上分享過去四年裡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中國再次主辦大會,“將給我們的年輕學生和學者帶來很大的能量和動力。這對像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我們正在發展,我們有發展更多的巨大潛力。”
此外,丘成桐還談論了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等技術對數學研究的影響。他認為,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的理解,但AI還沒有帶來概念上的突破,“AI可以幫助數學家研究模式和處理大量文獻,但它不會創造新的基本概念。”
他評論稱,現在的AI依然依賴已有的知識,無法預測像相對論這樣的突破性發現,雖然AI在實際應用中有著巨大的價值,它並不能取代對人工驅動的數學研究的需求。
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院長、哈佛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終身教授。他27歲攻克世界微分幾何難題“卡拉比猜想”,33歲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加冕數學界最高獎菲爾茲獎的華人數學家。
丘成桐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數學界的發展。2022年4月,清華大學宣佈,丘成桐從哈佛大學退休,全職受聘任教清華大學。除了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求真書院院長,他還擔任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院長等職務。
丘成桐對《南華早報》表示,數學比大多數人想象的更加廣泛,“物理學旨在以具體的方式理解自然,數學則試圖揭示一切事物背後的規律——無論是自然,金融,還是人類的互動。”
他指出,數學早已從簡單的幾何形狀發展到高度抽象的結構,但這些抽象的概念往往可以帶來具體的突破,“數學的驅動力在於尋找模式和邏輯結構,這使其成為了一門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不斷發展的學科。它的影響超越了科學,影響著哲學並重塑我們對現實的理解。”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