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三來源:公眾號“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
相信大家都對知名數學家丘成桐的名字不陌生:
22歲博士畢業,25歲任副教授,27歲攻克世界性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並一舉成名,囊括了國際數學界兩項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
從家境貧寒的年輕學子到享譽世界的“數學皇帝”,是什麼造就了丘成桐的成功?家庭、恩師或是天賦,哪個因素對他攀登數學高峰的影響更大?從丘成桐最新出版的自傳《我的幾何人生》中,我們或許可以窺得一二。
01
父親注重文史哲,
老師點燃數學興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放在丘成桐身上再合適不過。即使父親在丘成桐14歲時去世,他多年後依然說:“我父親雖非數學家,但我能成為數學家,以他的影響最大。”
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五個月時隨家人搬到香港。丘成桐的父親飽受客家文化的薰陶,以培育英才為抱負。大家認為必須努力讀書,學習出色,才有機會出人頭地。
丘父自身便是最好的例子,從學問上來說,他是個受人尊敬的學者,著書立說,教授哲學、歷史、文學、經濟等科目。丘父嚴格要求孩子努力讀書,教他們書法詩詞、熟記佳作。

(丘成桐全家福,1955年攝於香港沙田)
然而丘成桐並非從小就是好成績的學生。
他小學時被人欺負,輟學近半年,到了三年級,只是僅僅及格。甚至面對六年級重要的小升初時,成日和同學到處遊手好閒,當了一小段時間順手牽羊的“青少年罪犯”,學業上毫無長進。
得益於父親被聘用和自身從小學習詩詞、歷史的積澱,丘成桐入讀了香港知名的培正中學。在這裡,他可謂是脫胎換骨。
培正的數學老師尤其突出,用丘成桐的話來說,“絕大部分水平奇高”。剛開始,丘成桐對數學並無特別興趣,但時間越長,他越發著迷。父親也全心全意支援他的學業。由於父親是哲學家,邏輯在哲學和數學上都處於中心的位置,因此丘父格外欣賞數學,常常鼓勵孩子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
到了初二,丘成桐真正嚐到數學的興趣。當時的老師教授幾何時,從五條簡單的公式出發,證明了好多條定理,令丘成桐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出於好勝心、求知慾或是當時自己也不明白的原因,丘成桐嘗試自己探索:給出三角形的一條邊長、一角、和一分角線的長度,僅僅用圓規和直尺,能否把三角形畫出來?
走路上學時,乘火車時,他都在苦思,甚至連受同學欺負時,他也反問人家,“你們這麼厲害,這裡有道題是我自己想出來的,看看你們能不能解它。”
如果說父親和鼓勵和自身的探索是數學愛好的萌芽,老師的關心則真正點燃了丘成桐的學習興趣。
丘成桐從小家境清貧,上學路途又遠。一天,他因為遲到、領帶不整被老師責罵時,老師注意到他瘦削的身子和蒼白的臉,詢問他的吃的情況,才知道教授家的孩子也會吃不飽穿不暖。
老師送了一些奶粉和食物,這番好心腸大大感動了丘成桐。他記憶中“極少被老師或學校人員這麼關心過”,便決心不讓老師失望,更加努力。初二那年,他的學業開始飛躍。
02
從小廣泛閱讀,
讓他做學問更能全面思考
眾人皆知丘成桐在數學上的成就,但你知道他張口就來古文、出版過詩集嗎?早期受到的人文教育,潛移默化地作用於丘成桐的數學研究。
小時候,丘父每週給丘成桐兄弟和附近的男孩講授書法詩詞,必須用硯研磨,還要背誦古文詩詞,讀近代的文選及西方的作品。雖然他當時更喜愛讀的,還是武俠小說,從梁羽生到金庸的作品都看了一遍。
丘成桐從10歲開始閱讀《紅樓夢》。但他沒有想到,這小說的結構,竟然影響了他對數學的看法。書中情節千絲萬縷,角色層出不窮,要花時間和眼力,才能把情節和人物聯絡起來。
“數學領域有很多分支,乍一看毫無關係,但當你站得足夠遠再看,就會知道它們都是一棵大樹的各部分,就如《紅樓夢》中賈府各人的宗譜關係一樣。”他在自傳中寫道。
除了《紅樓夢》,丘成桐也喜歡讀《史記》《漢書》。在他看來,歷史的事實教導人在重要的時刻如何做決斷。特別是,做學問的道路往往是五花八門的,走什麼方向會影響學者的一生。
除了父親的教授和日常的問答,丘成桐還喜歡旁聽父親和學生的討論。一些學生時常上家裡來,熱烈談論哲學,雖然年幼的丘成桐不能理解所有內容,仍能感受到哲學的迷人思想。
丘成桐在自傳中提及:
早期受父親的訓練,我養成了對中國歷史、文學,特別是詩歌的興趣,一生受惠。他甚至影響了我在數學方面的工作。我不是說具體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如何去看問題。 從他那裡,我學懂了必須瞭解問題的歷史背景,總結過去,足以為未來提供線索。

(1998年新疆,丘成桐向學生展示書法)
丘成桐認為,感情的培養是做大學問最重要的一部分。雖然他在父親去世前,也學了不少知識,但父親的去世,深深地觸動了他的感情。
為了緩解悲傷,有助於度過艱難的日子,他自然而然地背誦父親教過的詩詞。
同時,丘成桐開始閱讀父親書架上的哲學書。即便這些書很難懂,但增長知識不是主要目的。他主要想了解父親喜愛思考什麼。
從這時開始,他對上學的態度也開始改變了:“我決定更努力、更用功,一洗以前的懶散。”
在自傳中,丘成桐除了大量引用了古典詩詞,還提到數學傳記對自己的重要性。
偶然的情況下,丘成桐接觸到華羅庚的書,更有動力前進。這些書帶他走進了高等數學的世界、大開眼界之外,說是讓他“在父親走後的絕望和空虛中看見了方向,找到了熱切追求的目標”也不為過。
在給2020屆清華數學系學生的畢業演講中,丘成桐同樣提到,第一流的學問往往是不同學科的融合而爆發出來的火花。

他建議學生,上學時一定要學好最基本的工具,也就是遇到困難的題目不會懼怕,懂得如何學習和思考。
同時,大部分偉大的數學學家都精通兩門以上學科,因此他勸學生至少掌握兩門不同的工具,以後做學問有了兩門“板斧”,而且每一門都精通,才能在真正解決問題時收放自如。
可以說,父親去世和閱讀文學,這大半年的感情波動,使丘成桐做學問的興趣忽然變得極為濃厚。但真正歷練少年丘成桐的,還是現實的貧苦。
03
母親在逆境中堅持,
少年被迫長大
如果說父親的猝逝是丘成桐一生的轉折點,母親則是最盡心盡力使他達成志願的人——一生堅毅,盡全力挑起養家擔子,支援丘成桐求學。
丘母有位受人欽敬的學者父親,但在她本應升讀大學的三十年代,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女大學生寥寥無幾。她中學畢業後就沒機會再念下去。
在香港,她也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照顧一家起居之外,還養雞、做些縫補活補貼家計。丘成桐14歲那年,父親的去世使家裡收入驟減,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很多人以為丘家的孩子隨時要輟學了,連丘成桐的大舅都提議,讓孩子們到農場幫忙養鴨。
丘母果斷拒絕,艱難維持家用。她和丘父的想法一致,生命中除物質慾望外,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的東西。因此他們希望丘成桐和其他孩子能好好讀書,成就學問。
父親葬禮後,丘成桐一家搬到了一間豬圈旁的鐵棚屋。從“豬屋”到學校,丘成桐每天要步行一小時到火車站,再乘車。
這樣一來一回,剩下做作業和睡覺的時間就很少了,他便在父親學生的建議下,搬到學校附近的一所小學住,有空時幫著看管小學生。那兒床是沒有的,他只能睡在長約1.5米、寬約0.6米的課桌上。
丘成桐15歲時,開始替人補習數學,學生只比自己低一年級。雖然他一開始補習是為了錢,但在使學生更容易瞭解數學的過程中,他對所教授的內容也理解更深。而且,他發現教數學有滿足感後,更堅定向目標前行。

(丘成桐大學時向外籍教員教授太極,補貼生活)
雖然從小父母忙於養一大家子,家境清貧。但兄弟姐妹都能努力生活,苦中作樂。而且即使手頭緊絀,丘成桐父母也會接濟親友,給他樹立了一個古道熱腸、慷慨好義的榜樣。
父親去世後,母親受到威脅時所顯露的力量和決心,著實令丘成桐吃驚。再加上他自力更生的經歷,後來有人說他在解決數學難題時展示出出奇的堅毅和樂觀,他相信這離不開父母的影響。
正如他在自傳中寫道:“母親是傳統的中國婦女,她常說我的成就就等於她的成就。越能有所成就,越能使父母開懷。父母的付出,激勵我努力奮鬥,追求卓越。在這方向上,我已不需要進一步的動力。”

(丘成桐在央視節目中講述家庭故事)
04
天天講成功學,
孩子當然不覺得讀書有價值
培正中學畢業後,丘成桐先後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數學系。
在更廣闊的大學裡,他對幾何的興趣越來越大,甚至在22歲獲得博士學位。
我梳理下來發現,丘成桐的成就不僅源於恩師的培養,更離不開自身的努力:
三年完成本科學業,受老師推薦到伯克利深造; 在伯克利完全投入學習,除了註冊的三門課,還旁聽六門課、時間合適的講座都去; 同學啃不動的教材,丘成桐堅持做了大量計算,相信“有朝一日會十分有用”; 聖誕假期圖書館只剩他一人,做出成果後在大學第一學期發表論文; 反越戰示威時,很多人忙著罷課罷工,他堅持上課到老師只對他一人講課; 外籍老師邀請他去觀光、吸大麻,他都拒絕,不隨大流放縱自己。

(左為年輕時的丘成桐)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丘成桐聽從導師陳省道的建議,選擇了數學人必經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即便那裡的薪水是其他學校的一半不到。
(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是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是愛因斯坦度過人生最後二十年的地方,附近有不少世界級的研究所。)
一年後,他到了另一所大學教書。用他的話說,那裡沒什麼可觀的地方,“方圓之內,沒有什麼足以分心之處,是以能專心致志於數學”。而他這一年下功夫研究的成果,也被斯坦福的學者注意到,邀請他到斯坦福訪問。
在斷斷續續的六年研究中,丘成桐最後攻克了世界難題卡拉比猜想,一夜成名,被稱為“數學界的凱撒大帝”。
回顧丘成桐的成長、求學經歷,他的成功可以總結為這樣一個等式:
父親的鼓勵+母親的支援+老師的關照+自身的堅毅=丘成桐的成功
他年少時受父親鼓勵,廣泛閱讀,打下人文學科基礎,母親也在逆境時全力支援; 好老師在數學上指導,在生活、工作上關照; 每次面對選擇,他都重志向而輕利益,相信物質慾望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可以說,缺乏上述的任何一步,他可能都不會獲得今天的成就。
如果說丘成桐的故事能給我們什麼教育上的啟發,那便是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找尋真正的興趣。
正如他在自傳結尾寫道:
“一些中國學生讀研究生時,都沒有花功夫做學問,掙錢乃是念書的主要目的。要知道,真正的研究,並不是把老師給的習題解出來便算完成,而是至少在你研究的具體專案中超越老師。 鼓勵獨立思考,並給予適當的空間,中國學生便可以更具創造性。”
從針對中學生的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到針對大學生的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再到培養數學研究者的“數學領軍計劃”、針對華人學者的晨興數學獎,丘成桐一直在推動中國數學人才的培養,甚至因為“學術作風”問題,公開批評自己的學生田剛以及北大數學系。
什麼時候我們摒棄了對“成功學”的追求,或許可能培養出更多“丘成桐”。
參考資料:
[1]全現在.丘成桐:天天講成功學,小孩子當然不覺得唸書本身有價值
[2]葉輝.“數學皇帝”丘成桐
[3]呂露英.丘成桐:“數學皇帝”的華人數學情結
[4]丘成桐, 史蒂夫·納迪斯.我的幾何人生
來源: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國內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380w+高知父母都在關注,幫助6-16歲孩子發現興趣並樹立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