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按即可免費加入哦👆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思想鋼印9999
來源:雪球
01
努力誠可貴, 賽道更重要
投資者在判斷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時, 很容易受到股票階段性的強勢或者弱勢的影響, 也容易受到個人感受和經驗判斷的影響, 最終, 前者得到的結果是情緒, 後者得到的結果是偏見—— 因為大部分人並沒有管理和創業的經驗。
如同下圖, 企業自身的努力就好像小球向左向右的動力, 而行業和企業所處地位, 類似圖中的軌道, 努力固然重要, 但決定企業能不能走出困境的, 往往是行業因素。

最左邊的A小球的運動軌跡非常好預測, 獲得左的動力就能向上;
中間的B小球的運動軌跡觀察一段時間也不難判斷, 它處於一種非常均衡的狀態, 獲得動力後短期就能向上, 但很快就又會回到原來狀態。
最有迷惑性的是右邊的C小球, 它看上去跟B小球處於差不多的均衡狀態, 容易回到原點, 實際上, 它更類似於A小球, 只要獲得的動力稍大一些, 就可以持續向下運動。
如果把這三個小球理解為三類不同的上市公司, 最簡單的就是A公司。
A小球的發展軌跡非常明確, 很多白馬成長股都是如此, 但在正常市場下, 它的估值都包括未來明確的預期, 而且是樂觀者定價, 再給個時間的貼現, 投資者最後賺的並不是企業增長的錢, 而是時間貼現的錢, 以及市場本身波動造成的低買高賣的錢。
當然, 這一類企業還是非常適合普通散戶投資的, 企業發展相對比較透明, 賺的是紅利、 耐心的回報, 以及“ 人棄我取” 的波動收益。
只不過, 如果想要賺一點預期之外的企業增長的錢, 還是要好好研究B、 C小球代表的這兩類公司。
02
馬爾可夫過程
股市中大部分都是B小球代表的上市公司, 公司戰略與經營動作永遠是誠意滿滿, 包括但不限於:
擴大產能、 渠道, 進入大客戶
研發新技術、 開發新產品
收購企業進入新行業
精簡費用, 降本增效
可那些滿懷希望的投資者, 在持有一兩年後, 卻發現企業還是停留在原地, 這些戰略要麼效果不佳, 要麼投了一半發現問題中途放棄, 要麼營收上升但利潤下降, 要麼引發新的問題, 企業高管在股東溝通會上, 總是急於推出新的戰略, 而對老戰略的推進語焉不詳。
總之, 這種“ 不管怎麼努力, 最後都會回到開頭” 的現象, 科學界有一個名詞, 叫“ 馬爾可夫過程” , 以俄國數學家安德烈· 馬爾可夫命名, 如果讀者中有程式設計師, 一定很熟悉這個詞, 這是人工智慧的基礎演算法。
什麼叫馬爾可夫過程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 有時候雄心勃勃, 想要擴張, 但有時候又更關注風險, 畢竟事關多年的積累, 事關成千上萬的員工的生計, 最後的結果就會進入“ 馬爾可夫過程” —— 考慮到很多人沒有企業決策者的經歷, 很難理解這一點, 我先換成大家都能熟悉的個人成長的例子:
作為一個普通人, 有些時候你想捲一捲, 有時候你又想“ 算了” , 人生一輩子舒舒服服的, 何必跟自己過不去?
再加上人有相對固定的性格, 導致卷和躺這兩種狀態又有一定的切換規律。
下面我假設你的“ 卷和躺” 的切換規律:
1、 你今天卷完後, 有90%的機率感覺不錯, 那麼明天就依然卷; 有10%的機率感覺太累了, 次日就想切換成躺平的狀態
2、 你今天躺平, 如果晚上感到內疚明天切換卷, 機率為30%; 如果感覺太舒服了, 次日繼續躺平, 機率是70%
好了, 現在就可以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你的人生狀態的密碼就藏在這條數學題中——
首先, 隨機選擇100天, 並且保持一定的間隔;
其次, 假設其中一半的天數是卷的狀態, 一半的天數是躺。
接下來, 看一看這個模型的演化, 卷的50個次日, 按前面的機率, 有5天( 10%的切換機率) 變成躺, 而躺的50個次日, 有15天( 30%的切換機率) 變成卷, 所以次日有60天卷, 40天躺。

繼續算下去, 次日有66天卷, 34天躺。
繼續算第四天…… , 直到第N天, 你得到的結果是: 次日75天卷, 25天躺。
從這一天之後, 神奇的數學開始發揮作用了, 7.5天從躺變卷, 7.5天從卷變躺, 每天都是如此, 換句話說, 接下來的每100天都是75個卷, 25個躺, 就像那個最終處於穩定狀態的B小球。
有人可能會想, 如果一開始不選擇50/50, 而是其他機率, 結果會怎麼樣呢?
答案是一樣的, 大家可以動筆算一算, 不管你如何設定初始值, 只要切換機率不變, 這一組“ 人生卷躺機率” 對應的最終結果只能是“ 75個卷, 25個躺” 。
如果中途想某一下改變機率, 奮發圖強或者徹底躺平, 但只要你後面又回到這組機率( 畢竟這是由你性格決定的) , 最後的結果也就是“ 75個卷, 25個躺” 。
任意狀態值下, 無論你以什麼樣的方式改變自己某一點的狀態, 不管是改行、 辭職升職、 出國旅遊、 中獎、 結婚離婚生孩子、 移民, 等等, 只要你的“ 卷躺切換機率” 不變, 你的人生經過一段時間後, 都會回到某一個固定的狀態。
這就叫“ 馬爾可夫過程” , 可以換一個普通人更熟悉的詞—— 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其實大部分企業也都是如此, 只要企業沒有重大重組、 股東管理層沒有大換血, 不更換經營主體, 就可以認為是原來的企業, 它不管怎麼折騰, 都會回到原來的狀態。
進化論認為, 生命“ 只有拼命奔跑, 才能停留在原地” , 上市公司變成“ 只要拼命奔跑, 就會停留在原地” 。
很多讀者可能要質疑了, 難道企業瞎投資也能回到原點?
03
週期的遍歷性
當然, 馬爾可夫過程也有一個前提, 就是不能超過這一組切換的“ 遍歷性” 要求。 “ 遍歷性” 這個詞很難解釋, 只能舉一些極端的例子, 比如重大災難, 比如中了億元大獎, 你就無法回到原來的狀態, 等於超過了這個過程的“ 遍歷性” 的要求。
企業也是如此, 瞎投資只要不把自己搞退市搞破產, 理論上都能回來, 只是時間太長, 在投資上就可以認為企業是失敗了, 如果是小打小搞的“ 瞎投資” , 仍然會回到最初的“ 馬爾可夫過程” 。
B小球兩側的軌道高點可以看成是經營週期“ 遍歷性” 的極限值, 能否透過“ 遍歷性” 的考驗, 回到“ 馬爾可夫過程” , 可以用來判斷週期類企業和困境反轉類企業的投資價值。
比如東方雨虹, 在地產下行週期受傷極大, 包括萎縮的房地產需求, 拖長的付款週期和鉅額的壞賬, 下游大客戶的萎縮, 經營上“ 主動去地產去施工化” 斷尾求生自降規模, 營收從最高點下降15%, 利潤下降97%。
但在公司的溝通中, 也發現很多變化:
1、 品類加速從防水拓展到塗料、 砂漿粉料
2、 零售、 工程和直銷這三大渠道更均衡, 以抗衡地產風險
3、 更注重風險管理與現金流質量
如果行業視為向下拖力, 上述動作視為企業自救的向上拉力, 實際處於B小球的狀態, 無論是財務報表, 還是企業調研, 投資者都應該相信, 企業內在的管理能力仍然讓企業處於“ 馬爾可夫過程” 。
對於B類企業, 它的股價會階段性的處於大箱體, 很難有持續上漲的機會, 那麼投資最重要的是判斷是否還在“ 馬爾可夫過程” , 可以讓企業迴歸原來的狀態, 找到最壞的階段, 耐心等待週期反轉或困境反轉的利潤。
只不過, B類的兩類企業, 需要區別對待:

對於週期反轉類投資機會, 需要避開經營狀況非常好的階段, 要相信以大部分此類企業的戰略與管理能力, 以它們所處的行業, 並不足以跳出“ 馬爾可夫過程” , 進入更高的水平。
而對於困境反轉類企業, 不確定在於, 當它在走出困境後, 是否會如同大部分B類企業一樣, 又回到下行狀態或者穩定不增長狀態? 你需要把其中的C類企業區分出來。
04
階段性成長公司
前面說過, C小球看上去跟B小球的處境差不多, 其實上更類似於A小球, 只要向左的動力達到一定程度, 就可以進入穩定增長的狀態。
用前面的理論, 就是打破了前一個“ 無論如何努力都改變不了現狀” 的“ 馬爾可夫過程” , 將前進至下一個更高層次的“ 馬爾可夫過程” 。
自身的技術、 產品和管理水平一般的企業, 但所處行業好, 一個風口機遇就像向右的動力, 從“ 馬爾可夫過程C1” 進入更高水平的“ 馬爾可夫過程C2” , 這就是熱門賽道的投資價值。
科技股更是如此, 絕大部分2B的硬科技類公司, 都只有一兩次行業風口, 可以讓自己的“ 馬爾可夫過程” 明顯上一個臺階, 而且其中至少一半的企業還會回到原來的坑, 因為行業天花板的問題, 因為管理水平不足以突破品類的問題, 等等。
這一類企業實際上就是以前寫過的“ 階段性成長股” , 這種產業趨勢投資, 而且都是不太有名的公司, 往往你看到並研究透的時候, 已經漲了50%以上了, 股價已經先於業績進入下一個平臺。
但只有管理能力很強, 產品有競爭力的企業, 遇到了好的賽道, 才能不斷從C1到C2到C3到C4。

能夠讓企業不斷向上的行業增長邏輯有三種:
規模優勢型: 規模擴大—— 成本下降—— 盈利能力上升—— 規模再擴大( 大部分重資產、 成本曲線陡峭的行業的龍頭)
研發驅動型: 強研發—— 技術突破—— 盈利能力上升—— 研發加碼投入( 半導體設計行業的優勢賽道龍頭)
品牌規模型: 規模擴大—— 品牌投放規模上升—— 消費者基數擴大—— 規模擴大( 大部分的大眾消費品龍頭)
賽道本身也有區別, 有很多行業從C1到C2, 上去很難下來, 有些行業從C1到C2, 還會從C2又回到C1, 企業實際上是不斷處於“ C1+C2” 的大的“ 馬爾可夫過程” , 後者其實更常見。
以白酒為例, 這個行業最好的地方在於, 消費量穩定, 客戶層次感很強, 價格帶劃分清晰, 頭部品牌之間較少有基於價格的惡性競爭。
白酒最大的變數在於渠道庫存, 在上行週期, 渠道的庫存容量讓企業藉此實現高速增長, 只要下游消費需求能跟得上, 企業就有動力填上這個“ 坑” , 衝上下一個“ 坑” , 但到了下行週期, 渠道庫存過高, 反而引發企業價盤不穩, 只能收縮, 又回到原來的“ 坑” 裡。
一般的白酒公司和好的白酒公司, 區別就在前者是進一退一, 後者是進二退一, 或者進一不退。
當然, “ 階段” 有大有小, 數量也不一定只有兩個, 具體要看階段性成長的邏輯有沒有演繹完全, 下一階段的邏輯是不是容易看清, 公司有沒有演繹出新的邏輯, 如果答案為否, 那就是可以賣掉的臺階。
總之, 對於C類企業, “ 馬爾可夫過程” 內部的操作是“ 術” 的層面, 看清該價格平臺是否有向上的基本面邏輯支援是“ 道” 的層面, 研究為本、 交易為末, 是邏輯驅動圖形而不是相反。
05
總結
本文的核心觀點:
1、 企業努力如同小球的動力, 而行業和地位是軌道。 A類企業發展軌跡明確, 適合散戶投資; B類企業看似均衡但難以突破; C類企業可能因行業機遇突破困境, 進入穩定增長狀態。
2、 大部分企業處於“ 馬爾可夫過程” , 努力後仍可能回到原點。 企業戰略常因風險意識和管理能力限制而難以突破。 個人的“ 卷和躺” 切換規律也類似, 最終會回到固定狀態。 企業若無重大重組或管理層變更, 也難以突破這一過程。
3、 馬爾可夫過程的前提是不超出“ 遍歷性” 要求, B類企業投資需判斷是否處於馬爾可夫過程: 週期反轉類投資需避開經營高峰, 困境反轉類投資需區分能否持續增長。
4、 C類企業可能打破原有馬爾可夫過程, 進入更高層次。 行業增長邏輯包括規模優勢型、 研發驅動型和品牌規模型。 賽道區別在於能否持續處於更高層次。
雪球官方投資課程升級!
14章核心課程,聚焦大類資產投資方法論,重點介紹A股/港股/美股/債券/商品等資產的特性;精講優秀標的案例;入群即可獲得1本配套教學書籍……快來加入!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課程為雪球基金髮起,僅作為投教科普,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