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股價狂瀉70%,市值蒸發超430億元之後,被譽為“中國預製菜之王”的安井食品於2025年1月20日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
但IPO不是萬能藥,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公司目前面臨的增長瓶頸。
不受待見的IPO
2024年1月19日,安井食品官宣啟動赴港IPO籌備工作。次日,安井食品股價跌停,第二日繼續下跌6.7%,場內資金用腳投票。
當年12月,安井食品發行H股計劃議案,反對票數高達28.78%。其中,60.5%的持股5%以下股東對H股IPO議案持反對態度。但該議案最終仍被透過。
一大批中小股東反對安井H股上市,背後或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最為直接的是,當安井食品在港發行H股時,通常需增發新股,總股本擴大,原有A股股東持股權益可能會被稀釋。
其次,因港股流動性整體大幅弱於A股,H股定價往往較A股折價明顯,對公司A股估值或市場表現不利。此外,截至2024年9月末,北向資金持有安井食品8.26%股份,一旦H股上市估值折價較多,將趨向於賣出A股股份。這均對安井A股股價存在潛在利空衝擊。
此外,安井食品在2022年完成56.75億元大手筆定增後,整體經營或擴張並不缺錢,卻仍然選擇向市場伸手要錢。
截至2024年9月末,安井食品資產負債率僅為20.7%,已經連續下滑6年,且遠低於海欣食品、惠發食品等競爭對手。此外,公司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等指標逐年走高,償債能力越來越強。

▲A股三家凍品資產負債率走勢圖
此外,安井食品賬上現金高達25.7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為31.22億元,短期借款僅1.11億元,無長期借款,加之經營活動現金流常年保持淨流入狀態,公司不缺錢並非虛言。
安井食品資金充裕,卻為何執意要上市?
按照招股書的說法是,將募集淨資金分別用於擴大銷售網路,提升採購能力、最佳化供應鏈及搭建全球供應鏈平臺,推動數字化轉型,產品開發及技術創新,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但在一些投資者看來,即使不去港股募資,公司賬上躺著50多億資金也能做這些事。因此,其赴港IPO的真實動機被不少投資者質疑。
更令市場詬病的是,安井食品在籌劃赴港上市期間內,公司高管依舊套現減持。據披露,2024年9月,董事黃建聯、黃清松分別減持4137萬元、4381萬元。而在2022-2023年間,公司控股股東——國力民生累計套現近30億元。
一場不受待見的赴港IPO,但安井依舊如期推進。不過,這一舉措難以幫助其擺脫當前面臨的經營困境。
凍品基本盤失守
在2023年及以前,安井食品營收、淨利潤均保持高增狀態。步入2024年以後,安井食品業績卻有失速風險。截至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僅增長7.84%,歸母淨利潤罕見下滑6.65%。拆分看,第三季度淨利潤更是大幅縮減超36%。
安井食品業績變臉,主要源於調製食品(主要為火鍋製品等)、米麵製品為首的凍品業務基本盤失守了。據披露,24Q3單季度兩項業務收入分別為17.9億元、5.3億元,同比減少0.1%、9.5%。
拆分看,主營產品單價下滑拖累其業務表現。其中,2024年前9月,速凍調製食品、速凍面米制品平均銷售價格為13.6元/kg、10.1元/kg,同比分別下滑了0.2元/kg、0.7元/kg。此外,速凍菜餚製品更是從20.7元/kg下滑至17.9元/kg。
安井產品單價下移,與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有關。事實上,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速凍米麵行業便開啟了“價格戰”。
據中國冷凍冷藏食品專業委員會資料,2023年速凍米麵價格同比下降5%-8%,行業陷入“以價換量”惡性競爭。2024年,戰火愈演愈烈,水餃、湯圓、餛飩、包子、點心為首的米麵5大主力品類全部面臨“量價齊跌”局面,尤其是第二季度市場規模整體下滑了近10%。
在收入預期不佳之下,下游消費者需求不振,更趨向於購買低價優質產品,凍品企業紛紛降價搶市場,反過來又驅動透過原料替代等方式來降低經營成本,產品品質或有下降,消費者流失現象有所加大,行業陷入負面迴圈。
在市值觀察看來,凍品行業之所以陷入“價格戰”糟糕局面,主要因素是供需失衡,更為深層次的因素是行業競爭壁壘本身就低,盈利能力不佳,一旦下游需求不振,企業便會拿起價格武器來爭奪有限的市場。
這對行業排名第一的安井食品同樣不利。一方面,速凍產品過於同質化,安井食品也無法依靠品牌力來應對行業白熱化市場競爭,只能隨大市降價、內卷。
另一方面,包括安井食品在內的速凍企業主要客戶群為B端餐飲業,而後者追求控制經營成本,幾乎不會給品牌溢價。且一旦遭遇盈利下滑,反而會進一步壓降速凍產品價格,導致速凍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C端使用者,速凍產品主要銷售渠道為商超(佔比超過70%),但近些年商超渠道整體因電商等多方面衝擊,業態面臨萎縮,包括安井在內凍品企業銷售均受到不小衝擊。
雖然凍品企業可以發展電商,但始終無法完全彌補線下零售端的萎縮,因為線下購買有一定比例是因場景臨時起意進行消費決策。
除行業內卷式衝擊外,安井在產品創新上也越漸乏術,不利於業務增長。此前,在米麵凍品市場,公司避開三全、思念市佔率很高的餃子、湯圓,聚焦手抓餅、蛋餃、紅糖發糕等核心單品進行差異化競爭,保持了不錯增長。而後,競爭對手也逐步發力這些品類,安井差異化競爭策略也逐步變成了同質化。
另值得一提的是,安井食品還屢發食品安全問題。在黑貓投訴平臺,有不少消費者投訴在安井速凍食品中吃出了異物,甚至有部分食品尚未拆封就已經變質腐壞。截至2月16日,在該平臺上有271條關於安井食品的投訴。

總體來看,安井食品速凍米麵、調製食品為首的業務基本盤遭遇不小經營挑戰。在市場規模趨於萎縮的大背景下,該業務想要逆勢高增就沒有了堅實基礎。
預製菜脫離光環
過去幾年,安井凍品基本盤已有放緩跡象,管理層早在2018年便開始佈局預製菜業務,試圖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目前,安井食品預製菜主要是透過“安井”、“凍品先生”、“安井小廚”、“洪湖誘惑”及“柳伍”等品牌銷售小龍蝦、小酥肉、蝦滑、牛肉、羊肉卷、蛋餃及酸菜魚等產品。
2018-2023年,安井食品預製菜業務收入分別為3.95億元、5.46億元、6.73億元、14.29億元、30.24億元、39.27億元,年複合增速高達58.3%。到2023年,該業務佔總營收比例已經提升至28%。

來源:Wind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安井食品在中國預製菜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4.9%,超過該市場第2名至第4名的市場份額總和。
安井食品預製菜業務已然成為公司增長的重要引擎。然而,從2024年開始,該業務大幅放緩。上半年,預製菜收入為22.08億元,同比增速從2023年同期的58.2%回落至0.4%。
可見,安井食品預製業務也遇到了瓶頸。那麼,如火如荼的發展勢頭為何大幅放緩呢?
從行業整體來看,預製菜市場在近年來發展並不如預期,其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市場需求、消費者認知等諸多因素。
首先,預製菜主要客戶為B端餐飲業,佔比約為80%。然而,近年來餐飲行業受消費分化等因素的衝擊,需求疲軟,盈利能力顯著下滑。
以北京為例,據北京市統計局資料,2024年上半年,規模餐飲企業營收同比下滑2.9%,利潤同比更是暴跌88%,淨利潤率僅為0.37%。
在生存壓力下,餐飲企業有驅動力要求預製菜企業降低價格。這不僅壓縮了預製菜企業的利潤空間,也使得行業增長面臨巨大壓力,“價格戰”也難以避免。
其次,在C端市場,預製菜本應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過去兩年,多起負面輿論事件,如學校使用預製菜、小楊哥“糟頭肉”等,讓消費者對預製菜的安全性和健康性產生質疑,將其貼上了“新增劑多”“不健康”的標籤。
此外,預製菜的工業化屬性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現做現吃”理念存在衝突,也一定程度上導致預製菜在C端滲透率低於市場預期。
據艾媒諮詢資料,超七成消費者對餐廳使用預製菜感到不適,這進一步限制了預製菜在C端的推廣、銷售。更為誇張的是,在2024年7月,南城香、蘭湘子等15家連鎖餐飲品牌,建立了“反預製聯盟”。
可見,安井食品預製菜業務增長放緩,是行業整體面臨困境的縮影。無論是B端市場的盈利壓力,還是C端市場的信任危機,都對預製菜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
綜合來看,安井凍品基本盤失守,新增長引擎的預製菜業務高增基礎不牢固,愈發讓資本市場對其未來增長前景持有悲觀態度,而赴港上市融資很難給業務增長帶來實質性改善,相反讓不少投資者厭惡這一行為。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