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坑爹”,深鐵鉅虧334億

作者:樂無
來源:石頭侃房
文章已獲授權
“寶萬之爭”是中國A股市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公司併購與反併購攻防戰,其中深鐵集團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入局和破局作用。
2017年6月9日晚,中國恒大轉讓14.07%萬科股權予深鐵集團,深鐵集團正式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終破“萬寶之爭”僵局。
至此,深鐵集團合計出資約663億元,受讓華潤集團、恒大集團合計持有的萬科29.38%股權,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
入主之後深鐵集團也曾嚐到甜頭。2017年至2023年,深鐵集團得到的萬科分紅共計約192億元。2024年,萬科因債務壓力停止分紅。
2025年初,深鐵集團透過定向增發、債務置換等方式,將其在萬科的持股比例從27.8%提升至42.5%,鬱亮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深鐵系高管全面接管戰略決策權,萬科步入“深鐵時代”。
深鐵在萬科業績下滑時,透過股東借款、資產受讓等方式向萬科輸血,幫助其緩解資金壓力。然而,由於自身的巨大虧損,萬科最終還是“坑爹”了。5月3日,深鐵集團釋出公告,披露其2024年合併報表虧損達334.61億元,佔2023年末淨資產的10.46%。
這一鉅額虧損將這家以軌道交通為主業的國企推至輿論風口,而其背後核心原因直指其聯營企業萬科萬科的業績暴雷。  一、虧損溯源:萬科的“失血”與深鐵的“輸血”
深鐵集團在公告中明確,虧損主因是萬科2024年業績虧損導致的長期股權投資損失及減值計提。
作為萬科第一大股東,深鐵集團持有其27.18%的股權,雙方自2017年“寶萬之爭”後形成深度繫結。
然而,2024年萬科歸母淨利潤虧損494.78億元,疊加房地產行業整體下行,其股價與資產價值大幅縮水,直接拖累深鐵的財務報表。  為緩解萬科流動性壓力,深鐵集團自2024年起持續以多種方式“輸血”: 
1. 財務支援:先後提供28億元、33億元低息股東借款(利率2.34%),顯著低於市場水平,並接受高達70%質押率的資產擔保; 
2. 資產承接:聯合深圳國企以22.35億元接手萬科深圳灣超級總部地塊,認購中金印力公募REITs份額等,助其盤活資產; 
3. 戰略合作:透過REITs、大宗交易等市場化手段,為萬科注入信用背書。  然而,這些舉措雖短期穩定了萬科,卻讓深鐵集團自身陷入虧損泥潭。 
二、危機背後:行業寒冬與國資“兜底”邏輯
萬科的困境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房地產行業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
2024年,行業面臨需求萎縮、土地財政依賴、融資渠道收緊等多重壓力,房企毛利率持續下滑,高槓杆模式難以為繼。
萬科作為曾經的“市場化標杆”,其流動性危機迅速引發系統性風險擔憂。  在此背景下,深鐵集團的角色從“財務投資者”轉向“風險化解者”,背後是國資主導的必然邏輯:
風險外溢防控:萬科若違約可能衝擊供應鏈、金融機構及購房者信心,威脅經濟穩定;
國資信用優勢:深圳市國資委統籌超5萬億元資產為深鐵提供支援,透過注資、資產劃撥增強其救助能力;
政策導向轉變:從“房住不炒”到“保交樓”,政府從監管者轉向直接參與者,國資成為房企“軟著陸”的關鍵力量。 三、治理重構:從“不干預”到全面接管
深鐵集團對萬科的支援並非僅限於資本層面。2025年初,深鐵加速接管萬科核心管理層: 
人事換血:深鐵集團董事長辛傑接任萬科董事會主席,十餘名深圳國資背景高管入駐總部及區域核心崗位;
戰略轉向:收縮多元化業務,聚焦住宅開發,清理非核心資產(如轉讓紅樹灣專案權益); 
治理制衡:部分部門設定“雙管理班子”,保留職業經理人同時引入國資代表,形成過渡機制。 
這一轉變標誌著萬科從“職業經理人主導”徹底轉向“國資深度管理”模式,但也引發市場對決策效率與創新活力的擔憂。 
四、行業啟示:房地產“新常態”與國資化浪潮
深鐵與萬科的案例折射出行業三大趨勢:
1. 國資主導化:地方國企透過入股、託管介入民營房企,防止風險擴散; 
2. 業務聚焦化:房企收縮至核心城市優質專案,萬科明確“迴歸住宅主業”; 
3. 融資分化:國資背景企業更易獲得低成本資金,中小房企加速出清。 
然而,這一轉型亦伴隨爭議: 
道德風險:政府救助頭部房企可能助長“大而不倒”預期; 
效率權衡:國資管控或削弱市場靈活性,萬科過去引以為傲的職業經理人文化面臨挑戰。 
五、未來展望:深鐵能否“止血”?
深鐵集團能否扭轉虧損局面,取決於三大關鍵: 
1. 萬科債務重組:2025年需避免違約,尤其需應對5月境外債、7月境內債的兌付高峰; 
2. 主業造血能力:提升軌道交通運營效率,探索“地鐵+物業”模式的價值釋放; 
3. 治理平衡:在國資管控與市場化運營間找到新平衡點,避免過度干預。
對行業而言,萬科事件標誌著“高槓杆時代”的終結,一個以國資主導、風險化解為特徵的新週期已然開啟。
未來,房地產企業需在政策框架內重新定位,從開發銷售轉向運營服務,而這一轉型註定伴隨陣痛與重構。  結語
深鐵集團的鉅虧,既是萬科危機的連鎖反應,也是房地產行業轉型的縮影。
當市場失靈時,國資的“兜底”成為維穩的無奈選擇,但其代價與長期影響仍需觀察。
如何在效率與安全、市場化與國資化之間找到平衡,將是行業未來十年的核心命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