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 ● ●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癱瘓患者由於生活無法自理,缺乏休閒活動和體育運動,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近日,斯坦福大學神經外科系Matthew S. Willsey開發出一種基於手指的高效能腦機介面系統,可以連續控制三個獨立的手指組合,總共有四個自由度,其中拇指可以在二維空間中控制。研究人員將系統在一名因脊髓損傷而四肢癱瘓的志願者身上進行了試驗,要求手指觸及並抓住目標物體。志願者表現出的平均採集率為每分鐘76個目標,完成時間為1.58±0.06秒。更重要的是,志願者的手指還能控制電腦螢幕中虛擬四軸飛行器的速度和方向,使其能靈巧的躲過環形障礙物。該系統為癱瘓患者提供了更多地心理支援,滿足了患者的休閒需求。相關論文於1月20日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341-8

做科學家可能是很多人兒時的夢想。在多數人的心中,科學事業是神聖的,甚至是一種權威。然而,近年來,科學的權威性不斷受到挑戰,引起了公眾對科學家信任度的降低。近日,由哈佛大學科學史系Viktoria Cologna領銜的100多位學者透過對來自68個國家的71922名受訪者進行調查來研究民眾對科學家的信任程度。從綜合評分來看,民眾對科學家持“較為信任”的態度,也認為科學家應該更多地參與社會事務和政策制定。其中對科學家信任度最高的五個國家分別是埃及、印度、奈及利亞、肯亞和澳大利亞。論文作者認為,雖然人們對科學家缺乏信任並不普遍,但即使是少數人對科學家缺乏信任,也可能影響科學證據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相關論文於1月20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4-02090-5

人類最初向歐亞大陸擴散的時間尚不清楚。目前的證據表明,古人類在180萬年前(Ma)就存在於喬治亞的德馬尼西,但歐亞大陸也存在一些早於德馬尼西人的古人類遺蹟。然而,到目前,歐洲並沒有早於1.4 Ma的古人類遺骸記錄。近日,美國俄亥俄大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系Sabrina C. Curran團隊在羅馬尼亞的Grăunceanu遺址發現了多塊具有明顯切割標記的骨頭,為該地區的古人類活動提供了證據。生物地層學和高解析度U-Pb年齡推測表明,Grăunceanu的年齡比1.95 Ma還要久遠,使該遺址成為歐洲最古老的早期人類居住地之一。環境重建模型分析表明,Grăunceanu的氣候相對溫和且四季分明,這表明即使是歐亞大陸最早的人類也對棲息地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該研究提示,至少在2.0 Ma之前,歐亞大陸就已廣泛存在人類。相關論文於1月20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154-9

圖片來源:pixabay.com
世界衛生組織將布魯氏菌病描述為世界上主要的人畜共患疾病之一,中東是該病流行的熱點地區。羊布魯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在該地區的牲畜中流行,能透過食用生牛奶等途徑發生人畜共患傳播。給小反芻動物和牛接種疫苗可控制該病流行。由於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影響,中東地區民眾有生吃駱駝奶(camelus dromedarius)的習慣(其他牲畜的奶大多是煮沸後食用)。近日,英國皇家獸醫學院Peter Holloway團隊完成了一項約旦南部地區227個畜群和202個畜牧戶參與的流行病學調查,探究了布魯氏菌對駱駝的潛在公共衛生影響。結果顯示,在研究人群中,生駱駝奶的日常攝入與布魯氏菌血清陽性存在明顯關聯。該研究提示,採取針對駱駝這一布魯氏菌儲存宿主的干預措施對於布病防控至關重要。相關論文於1月20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5737-2

圖片來源:pixabay.com
T細胞療法是近幾年興起的個性化治療方案,但其長期風險尚不完全清楚。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Joseph A. Fraietta團隊對參與38項T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的783名患者的安全性結果進行了評估。這些臨床試驗採用整合γ-逆轉錄病毒或慢病毒載體來遞送特定受體到T細胞,以靶向HIV-1感染或癌症。結果顯示,18名患者(2.3%)在治療後出現繼發性惡性腫瘤,發病時間中位數為1.94年。研究人員對腫瘤樣本進行了病毒載體複製數分析,沒有發現高水平複製或其他插入突變。雖然檢測到1例T細胞淋巴瘤,但這些惡性T細胞沒有病毒載體整合。研究人員對176名患者的載體整合位點進行分析後發現,沒有與繼發性惡性腫瘤相關的病理性插入。這些研究結果表明,T細胞療法的安全性是值得信賴的。相關論文於1月20日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478-6

蝙蝠是許多新發病毒的天然宿主,這些病毒存在向人類傳播的風險,但人們對蝙蝠病毒的多樣性和生態學知之甚少。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長春獸醫研究所Biao He團隊透過對來自中國52個地點40個物種的4143只蝙蝠的器官和拭子樣本進行測序,生成了8176個RNA病毒宏基因組。由此產生的資料庫BtCN-病毒組將蝙蝠RNA病毒的多樣性擴大了3.4倍以上。BtCN-病毒組中的一些病毒可溯源到哺乳動物、鳥類、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和植物。飲食、感染動態和環境引數(如溼度和森林覆蓋率)決定了病毒的分佈。與野生蝙蝠相比,居住在人類定居點的蝙蝠攜帶了更多種類的病毒,這些病毒也在人類和家畜中傳播,包括以前在中國沒有報道過的尼帕病毒和Lloviu病毒。BtCN-病毒組為蝙蝠病毒的遺傳多樣性、生態驅動因素和傳播動態提供了重要見解,強調了對人類定居點附近蝙蝠進行監測的必要性。相關論文於1月20日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4-01884-7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