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魚》:直面內心,是一種無畏的勇氣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
歡迎來到本期的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是陳沖的作品,書名叫作《貓魚》。
“貓魚”是上海方言中的詞彙,指的是菜場裡給小貓吃的小魚,發音為“毛魚”。
隨著貓糧的普及,它已經很少被提起了。
對陳沖而言,“貓魚”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
它代表了童年時期鮮明的視覺印象和幻想,以及曾經有過的豐富經歷。
那些當時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隱藏著生命的真實,在多年以後依舊讓人記憶猶新。
陳沖認為,那是她餘生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
陳沖是國際知名的演員和導演,她十幾歲時進入電影行業,不到二十歲就獲得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
赴美留學後,她進入好萊塢闖蕩,憑藉在《末代皇帝》等影片中的精彩演繹,逐漸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
1995年,陳沖開始做導演。
她改編劇本並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天浴》,上映後得到了無數好評。
斬獲了1998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多個獎項。
陳沖本人也被業界權威的《綜藝雜誌》評價為“最有前途的十位新導演之一”。
陳沖不僅擅長用鏡頭講故事,也善於用文字勾勒情感與場景。
在帶有自傳色彩的《貓魚》一書中,陳沖展現了細膩、自由且直率的風格。
坎坷的家族往事、酸甜夾雜的童年生活、痛苦的感情經歷、破碎的婚姻、事業上的焦灼與挫敗、對人生與命運的思考,都被她娓娓道來,具有一種真誠、靈性的美。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這本書。
看看那些藏在陳沖記憶深處的片段,如何一點點拼湊出她這一生的來路與去向。

上海往事,酸甜夾雜
1961年,陳沖出生於上海一個具有醫學傳統的家庭。
她的奶奶爺爺、姥爺和父母都畢業於醫學院,幾代人都曾留學歐美,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成就斐然。
姥姥雖然畢業於文學院,卻也對醫學頗有研究,編輯過相關的科普雜誌。
陳沖小時候父母工作繁忙,姥姥照顧她的時間最多,對她的影響也最深。
姥姥原名叫作史人範,自我意識覺醒後,覺得“為人模範”太累,就給自己改名叫史伊凡。
她思想先進,行為叛逆,讀中學時正值20世紀20年代,受“五四”思潮影響,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為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縛,她曾三次登報與父親脫離關係。
她在動盪和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具備應對一切苦難的智慧。
陳沖上小學時正逢“文革”,在政治風波中,姥爺自殺,姥姥被停職,家中的大量藏書也被搬走了。
在那樣艱難的時期,姥姥還冒險在閣樓裡保留了她最喜歡的書籍。
陳沖做了扁桃體手術後在家休養,姥姥為了安慰她,給了她一本由《哈姆雷特》的電影劇照編成的連環畫冊。
在兩天的病假中,發著燒的陳沖反覆翻閱那本畫冊,被整個悲劇中蘊含的瘋狂和痛苦深深地吸引了。
很多年之後,只要有人提起莎士比亞,就會讓陳沖聯想起發燒的感覺。
她甚至覺得,成年之後自己對悲劇的迷戀,就是從《哈姆雷特》開始的。
姥姥不僅影響了陳沖的性格和氣質,還培養了她的寫作風格。
20世紀70年代,姥姥帶陳沖坐火車出門旅遊。
陳沖在記錄旅途見聞時,總愛堆砌些宏大的詞語,彷彿那樣才有分量。
姥姥看過之後卻告訴她,寫作不需要豪言壯語,一個字可以講清楚的事情,不要用兩個字。
姥姥自學生時代起,就擅長以簡練有力的語言闡釋道理,常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
她的教導,讓陳沖形成了冷靜剋制的表達方式。
後來陳沖在寫劇本和文章時,也遵循了這樣的原則。
“文革”結束後,姥姥時常在她的房間接待客人,和好友們談論時局,幫青年們補習英文、修改文章。
這讓陳沖想起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作品(演講稿)《一間自己的房間》。
弗吉尼亞認為,女性想要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必須要有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
姥姥的房間,就是屬於她的“自留地”。
在那裡,她可以做喜歡的事情,不必顧慮外界的眼光。
那種沉靜而不妥協的力量,長期影響著陳沖,讓她在紛亂喧囂的世界裡,依然能夠做一個心志堅定、不隨波逐流的人。
陳沖長到14歲時,容貌和氣質已經非常出色了。
她被上海電影廠的導演武珍年看中,順利透過面試,獲得了出演電影《井岡山》中小遊擊隊員的機會。
不過,這部電影最終夭折了。
陳沖原本以為,她的電影夢只能就此結束,感到十分失落。
但幸運的是,她被選入了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的培訓班,得以繼續留在她熱愛的電影世界裡。
1976年,15歲的陳沖接到導演謝晉的邀約,出演電影《青春》中的女主角。
陳沖的出色演繹,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歡,她也因此一夜成名,被邀請到各個學校去做講座。
陳沖的父母非常擔憂,害怕年紀尚輕的女兒被一時的鮮花和掌聲衝昏了頭腦。
恰逢1977年高考恢復,陳沖的家人要求她必須複習功課、參加高考。
按照母親的規劃,陳沖應該考醫學院、走科研道路。
但是,她讀小學期間正值“文革”,中學時進了演員劇團,文化課上得不多,數理化水平遠遠不夠。
她唯一的優勢在英語,因為一直跟著收音機聽英語廣播。
因此,她選擇了文科,順利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英文系。
陳沖的家人希望她就此離開演藝圈,走學術路線,未來從事一份穩定的職業。
當時的陳沖也以為,自己能夠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
因此,和劇團的同學們告別時,陳沖感到非常悲傷。
她知道,自己將和他們奔赴不同的方向,再難並肩同行。
進入大學之後,陳沖感到很不適應。
她在劇團的幾年,每天的日常是練習基本功,可以和同伴們一起揮汗訓練,也能笑鬧打趣,日子過得自由而熱烈。
而在學校裡,她只能按部就班地背課文、寫作業。
不僅如此,當時學校的風氣保守,規則很多,她甚至因為穿了一件大紅襯衣而被書記叫去談話,這讓她覺得十分壓抑。
因此,當陳沖被邀請去出演電影《小花》中的女主角時,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陳沖跟隨劇組去了黃山拍攝,組裡大多是精力充沛的年輕人。
工作之餘,他們偷偷用錄音機聽鄧麗君的情歌,每星期開一次交際舞會,整天都樂呵呵的。
在電影中,唐國強飾演陳沖的哥哥。
唐國強要過生日時,陳沖到處尋找蛋糕店,給他買到了一塊奶油蛋糕。
唐國強吃蛋糕時,陳沖戲稱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奶油小生”,這個綽號就此誕生,跟了他很多年。
憑藉《小花》這部電影,19歲的陳沖,獲得了“百花獎”的最佳女主角,這是她演藝生涯的重大里程碑。
在那之後,陳沖連續拍了幾部電影,有些電影並不適合她,她卻也願意加入。
她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喜歡在熒幕上演繹各色人生,而不是在課堂上學習語法。
因此,她決定離開上海外國語學院,爭取前往美國好萊塢學習的機會。

美國追夢,跨越重重難關
褪下滿身榮光的陳沖,獨自抵達了陌生的美國。
起初,她的事業發展並不順利。
陳沖對好萊塢的文化一無所知,她不知道需要給自己找個經紀人,也不會製作規範的個人簡歷。
並且,在20世紀80年代,亞裔演員在好萊塢的機會非常少,真正能夠出名的更是寥寥無幾。
當時陳沖有一個同班同學,在好萊塢當特技替身演員。
她幫陳沖打聽到了好萊塢唯一一家代理亞裔演員的公司,並協助她通過了面試,開始了在好萊塢的“升級打怪”之路。
起初,陳沖只能去跑龍套、當小配角,收入微薄。
為了維持生計,她還要在中餐館打工。
有一次,一對中年夫婦結賬時,給的是一張五十美金的鈔票,卻硬說給了一百。
陳沖知道他們在撒謊,但他們在餐館大吵大鬧,老闆只好讓陳沖按一百美金給他們找零。
損失的那五十美金,最終是由陳沖來賠償的,那是她十個小時的工錢。
在好萊塢當了一段時間配角後,陳沖迎來了一個機會。
好萊塢要拍攝一部名為《龍年》的影片,女主角是華裔,這在好萊塢劇本里是很少見的,她很想爭取到這個角色。
不過,這個女主角是時尚優雅的電視臺主播,陳沖當時的儀態和英語都不符合要求。
為此,她請了價格昂貴的臺詞老師,學習播音員的發音和語氣。
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多次參加了面試,最終卻還是被拒絕了。
不過,這段時間的訓練,讓陳沖的整體氣質得到了很大提升。
因此,她被《龍年》的總製片人看中,出演了電影《大班》的女主角,這是她在好萊塢第一次擔任主角。
不僅如此,《龍年》的選角導演瓊安娜非常欣賞陳沖,願意幫她爭取別的機會。
因此,當導演貝託魯奇計劃拍攝《末代皇帝》,要尋找中國演員出演皇后婉容的時候,瓊安娜直接推薦了陳沖。
陳沖去見了貝託魯奇,順利爭取到了這個角色。
婉容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妻子,作為末代皇后,她的生活多災多難,與丈夫的關係也極為冷淡。
恰巧那個時候,陳沖和丈夫的婚姻關係瀕臨破裂,她在婉容的痛苦中找到了共鳴,表演時十分投入。
貝託魯奇是一位極具審美能力的導演,他敏銳地捕捉到陳沖獨有的氣質,在鏡頭中展現出了她的美麗與哀愁。
《末代皇帝》上映後,獲得了多項奧斯卡獎。
無論對貝託魯奇還是陳沖來說,這都是職業生涯上的重大成就。
隨著陳沖的國際知名度得到提升,她的片約也逐漸多起來。
她出演了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愛情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並獲得了“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
她還在末世題材電影《壯士血》中飾演了一個滿身傷痕的角鬥士,證明自己具備適應不同角色的能力。
1995年,陳沖萌生了當導演的想法,並迅速投入了行動
她將短篇小說《天浴》改編成電影劇本,將其作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影片。
《天浴》講述了在20世紀60年代的“上山下鄉”運動中,知青女孩文秀為了重返城市而經歷的掙扎與屈辱。
陳沖正好出生、成長於那個年代,對那時特殊的社會氛圍和人們的精神狀態有著切身的體會。
因此,她不僅是在講述故事,也是在記錄她那一代人的青春。
陳沖將拍攝地點定在了川藏高原的紅原縣。
紅原縣風景壯麗,但位置偏僻,氣候多變,沒有長途電話,幾乎沒有蔬菜和水果,甚至洗澡都成問題。
大家都說,那是他們所到過的最艱苦的地方。
在拍攝過程中,攝製組遇到過許多挑戰。
由於當地的天氣千變萬化,為了場景的延續性,他們必須花很長時間,等待時機合適再進行拍攝,導致整體進展很慢。
在拍攝電影結尾的雪地場景時,攝製組的泡沫雪道具被風吹散,草原上的犛牛誤食了道具而死。
牧民們拿著血淋淋的犛牛胃前去攝製組討說法,陳沖愧疚不已,立刻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經歷了種種坎坷,《天浴》終於拍攝完成,於1998年上映。
電影口碑極好,斬獲了“金馬獎”的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
年僅17歲的女主角李小璐榮獲“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成了該獎項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后。
陳沖初次擔任導演,成績就如此耀眼,受到了國際影壇的關注。
次年,陳沖受邀執導好萊塢的愛情電影《紐約的秋天》,電影的預算高達四千萬美元,主演都是國際巨星。
電影上映後,票房高達九千多萬美元,算是非常成功的商業片了。
但是,由於情節上的缺陷,電影的口碑評價不好,陳沖也因此受到許多批評。
那個時候她深受打擊,甚至不敢閱讀報刊上的負面評論。
直到幾十年後,她回望那個時候的自己,才能理性地分析存在的問題,知道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在好萊塢,陳沖從沒有臺詞的小配角,到囊括多項國際大獎的演員和導演,其間的酸甜苦辣實在是一言難盡。
不過,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她總是剛強、頑固,不撞南牆不回頭,也正因如此,她變得越發強大、充滿希望。
愛是生命中最大的動力
在事業上,陳沖幹練果斷;在情感中,她同樣有著清醒而堅定的判斷力。
她是一個極其重視生命體驗的人,感情細膩而充沛。
在“愛”這個重要的人生課題上,她總是勇敢地走在前面,願意去相信,去付出,也有能力在跌倒後重新站起來。
去美國幾年之後,陳沖開始了她的第一次婚姻。
當時她正處於低谷期,遭遇初戀背叛,工作屢屢碰壁,感到孤獨又失落。
在這個時候,陳沖遇到了體貼的N。
N看出她的悲傷,給了她溫暖的安慰和鼓勵,讓她深受觸動。
同樣身處異國他鄉的兩個人,在相識不久後領證結婚。
在結婚初期,陳沖和N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他們貸款在北好萊塢買了一套房子,一起打造了理想的空間。
平時各自為事業奔忙,閒暇時則去海灘曬太陽,過得也算是安寧而幸福了。
不過好景不長,N的脾氣暴躁,佔有慾很強。
不僅不允許陳沖和男性友人往來,還在醋意大發時將酒杯砸在陳沖臉上,讓她鮮血直流,差點破相。
他們的婚姻關係維持了四年多,期間兩人多次分居,也為修復關係做過不少努力。
然而,N的掌控欲和暴力行為,導致他們的矛盾無法調和,最終決定離婚。
恢復單身後,陳沖獨自生活了幾年。
那段日子裡,她更加專注聆聽內心的聲音,與自己好好相處。
她也逐漸明白,真正的愛不該是束縛,而是給予彼此自由的空間。
懂得了愛的真諦後,陳沖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彼得。
彼得是美籍華裔,在舊金山當心髒科醫生,性格寬厚、成熟穩重。
兩人初次見面時就互相傾心,很快就決定共度餘生。
陳沖和彼得的婚姻,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欣賞的基礎上。
彼得支援陳沖的事業,用心照顧女兒、維持家庭,使她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地專注於表演和創作。
在陳沖脆弱的時候,彼得也能夠站出來,成為她最堅實的依靠。
陳沖決定拍攝電影《天浴》時,前期籌備異常艱難,不是資金遲遲不到位,就是演員檔期出問題,接踵而至的問題,讓她一度心生動搖。
就在動身前往川藏高原開始拍攝的前一天,陳沖因為太過緊張,撥通了彼得的電話,講述了自己的惶恐。
彼得並未責備她的脆弱,而是溫柔地說:
“現在回頭還不晚,愛你的人無論如何都是愛你的。”
這句話讓陳沖一下子安靜下來。
她明白,自己沒什麼可害怕的——就算失敗了,也仍有人在原地接住她。
這份無條件的理解和接納,讓她變得無所畏懼。
陳沖欣賞彼得的為人,將他視為無比可靠的存在。
她覺得,正是因為有彼得,她那顆曾經漂泊無定的心,才終於找到了棲息之所。
陳沖的記憶力非常好,哪怕是多年前的一樁小事,她都能夠記住細節,並在文章中一一道來。
她在講述的過程中總是直面自己的內心,不隱藏遺憾,也不美化失敗。
對她來說,過去發生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是逝去時光中美麗的奇蹟,是個體存在過的標誌。
也正因如此,《貓魚》讀來格外真誠、豐沛又勇敢。
記憶的枝蔓纏繞著幾代人的愛恨情仇和生離死別,勾勒出一個家族長達百年的變遷史。
在這個過程中,再平凡的日常,也有著不凡的意義。
正是這樣的回憶與書寫提醒我們,那些記憶中的“漏網之魚”——那些毫不起眼的碎片,往往是閃閃發光的珍寶。
生活或許並不總是需要宏大的敘事和講述,也並非要成就驚天動地的故事。
對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生命中那些微小的瞬間,那些真實的愛與恨、喜悅與悲傷,都蘊藏著無盡的美好。
我們所擁有的,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卻足以點亮生命的片段。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貓魚》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