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Nicola Bond
今天沒有固定主題,隨便嘮嘮。
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了~
一
昨天我在留言區,說起一個小事。
是我的真實經歷。
我今年有一回身體不適,去醫院開了布洛芬,挺常見的止痛藥了。
有一位醫生朋友看到我在吃這款藥,挺驚訝:
哎,這個牌子的很差啊,為啥開這款?
他推薦我換了另一款,不能報銷。但我吃了之後,明顯感覺藥效更好。
不知是我心理作用…還是真的差別很大。



我以前聽一些讀者抱怨過,在醫院開藥,藥效變差的事。
或者是醫生拒絕給開藥,只說了藥名,讓直接去京東美團買。
這,讓人挺不爽。
我當時沒太留心,覺得是偶然現象。
自己親身經歷了後,倒真實被刺痛了。


有不少讀者挺擔心醫院開藥藥效變差這事,有兩個辦法可以提醒下。
一是,現在外賣App買藥,可以直接用醫保個人賬戶付錢了。
這個挺實用。
雖然個人賬戶的錢,也是自己的錢。但這個功能,能有效利用起睡眠資金。
幫家庭減少現金壓力。
可惜全國還沒推廣開來,只有部分地區能實現。
比如北京、青島、上海、浙江部分地區…
但這個屬於大勢所趨,遲早會有更多的地方會開通這功能。
二是,大家買醫療險,可以多注意「院外購藥」功能。
這些年的醫療險,挺注重開發院外購藥的功能了。
把挺多在院外購買的,醫保目錄之外的藥品,也納入了可報銷的範疇。
當然,門檻不一。
有的是要求在清單內的藥物、有的只報癌症特藥、有的是可選責任、有的不保證續保…
也有的挺寬鬆:
是醫生開具處方的治療必須用藥、在境內批准上市、在醫院買不著必須外購的就行。
如果院外購藥條款寬鬆,那意義擴大了不少。
能讓人更安心些。
二
第2件事。
有人在銀行大手筆買大額存單,也
有人買銀行股收息。
要注意一個黃燈訊號。
「中小銀行」
前段時間股市紅紅火火,小銀行大額轉讓存單很高息。
有的人在小銀行接手的存單金額,超過了50萬這條紅線。
比如這個網友曬的存單,就過線了:

但,50萬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國家的存款保險制度是釘在了50萬這條線上。
50萬以內的本息,國家全額保障兌付。
挺多人不知道「50萬」的運作細節。
用破產的包商銀行為例:
當年包商銀行被央行接管,是週五官宣被接管,週一就正常開門營業了。
存款人存取不受影響,完全無痛。
一度有儲戶心慌,排著隊去網點取錢。後來發現銀行早有準備,取款毫無影響,排隊的人也就散了散了。
因為包商屬於趕早出事的那一波,可能官方也懶得掰扯——
普通儲戶超過50萬的存款,也都給全兜了。
《存款保險條例》有規定,銀行被接管、撤銷、破產…“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應當在上述情形發生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足額償付存款。”
但未來還能這麼好命麼?
50萬以外的存款,還會受到100%照顧麼?
難講了。
因為銀行經營壓力已經快速加大,壞賬風險不容忽視了。
據監管披露的資料——
有部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超過了它的淨息差。
賺的錢,可能會趕不上壞賬敗掉的錢。

評估銀行——重點看它的盈利能力,重點參考指標:淨息差;以及它的風險,重點參考指標:不良貸款率。
買銀行股的收息族也要注意了。
如果銀行控不住風險,持續盈利減弱——
那讓它持續高息分紅,不太現實。

這也是我個人哪怕收息——
只願意選大銀行,優秀股份銀行的原因。
比如有一家港股上市的銀行:盛京銀行
之前是連年分紅。
那自從2019年之後它就完全不再分紅。

股價也從高峰期的12塊,跌到了現在的1塊,甚至幾毛錢。
徹底淪為了仙股。
它肯定不是個例。
挺多小白覺得銀行業務都差不多,哪怕有差別,也就90分和80分的差距,都是官家的崽,不會差到哪去。
但,世事多變幻。
最終會是武松和大郎的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