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前天(4月5日)凌晨,在繞地球南北極飛行三天半後,世界上第一個極軌載人航天任務前進2號(Fram2)順利返回。載人龍飛船首次在美國西海岸濺落,4名乘組成員自主出艙,目前已進入位於休斯敦的NASA約翰遜航天中心接受“醫學研究”。
來自馬耳他的華裔富翁王純(Chun Wang),是本次任務的出資人和指揮官。根據龍飛船5500萬美元一個座位的通常價格,他應該共支付了2億多美元。其他成員包括挪威攝影師詹尼克·米克爾森(Jannicke Mikkelsen),德國機器人研究者拉貝亞·羅格(Rabea Rogge)和澳大利亞探險家埃裡克·菲利普斯(Eric Philips)。
四人都是太空新人。為其提供載人飛行系統的SpaceX置於人類航天史維度中來看也是後來者,儘管至此SpaceX已回收完成16次載人飛行任務、發射了17次任務——Crew-10任務目前還在國際空間站上,計劃今年末返回。
新的參與主體,新的路線,新的目標。加加林時代的航天從業者們可能不會想到,21世紀20年代的太空飛行會以這樣一種全新面貌登場。後者的指向不再侷限於地球上的科技競爭大國角逐,而是將航天科學、技術與工程系統性地轉化為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既包括近地空間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更著眼於透過火星移民等深空探索計劃為物種跨行星生存構建關鍵技術驗證平臺。
航天當然無法離開政治。不過,與地球上不斷升級的“關稅戰”等紛爭相比,前進2號任務已微現曙光:太空探索正在從國家主導的零和博弈向服務於物種存續終極使命的新正規化過渡。
前進2號有特殊之處,但任務執行似乎並無不同,用的是一枚六手的獵鷹9號火箭和一艘四手的載人龍飛船。“入軌的過程比我預想的要平穩得多……我原本以為會感覺像是在突然下降的電梯裡,但這種感覺從未出現過。”王純在社交媒體X上說。
太空飛行常見的空間運動病也襲擊了前進2號乘組。“進入微重力環境後的頭幾個小時並不是很舒服。我們所有人都得了空間運動病——感到噁心,嘔吐了幾次。這感覺與在汽車或海上的暈不同……即使喝一小口水,胃也會不舒服並引發嘔吐。”
經過一夜睡眠,直到飛行第二天,他們才打開龍飛船透明穹頂窗的內蓋,開始觀察地球。“到第二天早上,我感覺完全神清氣爽,暈的感覺都消失了。我們吃了早餐,拍了一些x光照片,打開了圓頂……就在南極的正上方。”
四人中最年長者62歲,平均年齡43歲。他們接受了大約8個月的訓練。此前,首個全部由非職業宇航員執行的激勵4號(Inspiration4)任務,乘組訓練了5個月——其中一人還曾經患過骨癌;俄羅斯上天拍電影的導演和女演員訓練時間更短,只有3個半月。而NASA航天員在執行國際空間站任務前的訓練期為5年,歐空局航天員2到3年,俄羅斯長達6到7年。
當然,中長期太空飛行和非職業航天員執行短期任務的具體要求不同。但前進2號再次證明,僅經過幾個月短期訓練的普通人是能夠勝任太空飛行的。

▲“太空中的第一代數字遊民”
(圖源:Chun Wang@X)
“普通人”為什麼有意義?因為終將乘航天工具飛向外太空延續人類文明的是廣大人民群眾,而不僅僅是幾個科學家或職業航天員。
“在極地軌道飛行的有趣之處在於,60%到70%的時間從窗戶向外看,只能看到白色。”前進2號選擇了載人太空任務從未涉足的路徑,就像19世紀末20世紀初首次實現南北極探險的挪威前進號船一樣,充滿探索未知的“第一次”張力。
這也是發起者的個人決定。王純出生於中國天津,後成為馬耳他公民,據媒體報道主要居住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這是最接近北極的可居住地區之一。他在X上說:“前進2號乘組所有成員都是在那裡相遇的,我們喜歡那裡的冰。這次任務是我住在那裡時籌劃的。我們選擇飛越極地,因為在國際空間站那樣的軌道上無法看到我們住的地方。”
今年是太陽活動峰值年,極光頻現。乘組以每46分鐘飛越北極和南極一次的絕佳“機位”在軌拍攝,同時也為國際合作專案SolarMaX提供資料。該專案旨在建立開源的極光照片資料庫,供全球研究人員使用。
除此之外,一些科學家認為極軌飛行沒有特別的科學價值。但是,儘管這艘龍飛船426至450公里的飛行高度與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差別不大,同高度層高緯度的輻射更強;收集、研究輻射資料,對於輻射劑量大、輻射防護難的未來載人深空飛行顯然是有意義的。
去年開創商業太空行走的北極星黎明號(Polaris Dawn)任務,可能也有類似考慮。飛船將乘組帶到了遠地點1400公里的太空——1972年阿波羅17號以來載人任務達到的最高高度,有利於收集環繞地球的高能粒子輻射帶“範艾倫輻射帶”的資料。

▲飛船經過北極斯瓦爾巴群島
(圖源:Jannicke Mikkelsen@X)
在NASA還不接受太空旅遊的2001年,美國企業家丹尼斯·蒂託(Dennis Tito)花2000萬美元從俄羅斯買到船票,隨聯盟號TM-32乘組進入國際空間站,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遊客。
現在,SpaceX改寫了“太空遊客”的定義。在其商業太空飛行中,付費參與者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到此一遊”,而是要全面參與包括空間出艙在內的載人航天活動,並開展空間技術試驗和科學實驗——第一批抵達火星的人類,可能並非NASA航天員。
前進2號任務也不例外。聚焦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的變化,乘組開展了22項實驗,第一次在天上種蘑菇,第一次拍攝了人在太空的X光照片。
X射線是人類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895年12月,德國科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為手上帶著戒指的妻子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X光片。前進2號拍攝的第一張X光照片與之類似。不知是無意還是刻意致敬,這張照片提醒我們,“人”永遠是科學突破與技術進步的核心。
插個冷知識。X光被發現7個月後,我國晚清重臣李鴻章出訪德國,應邀到醫院拍X光檢查身體並親眼看到了日本刺客留在自己身體裡的那顆子彈,成為體驗“照骨術”的第一個中國人。
作為醫學影像檢查的重要手段,X光成像有利於即時診斷骨流失、肌肉萎縮和創傷性骨折等太空疾病。更重要的是,深空任務通訊延遲大,航天員傷病處理無法依賴地面醫生即時指導,而飛船上的X光裝置可幫助乘組自主診斷,還能提供在軌手術支援——畢竟,未來星際飛行中像俄羅斯電影《挑戰》(Challenge)那樣專門發射一個醫生上天是不太可能的。

▲太空中第一張人體X光片(右)致敬倫琴首片(左)
(圖源:SpaceX)
前進2號乘組是實驗操作員,也是實驗物件。飛行時間不長,但該做的都做了,包括監測採集自身生理資料、使用裝置運動鍛鍊、穿戴對抗失重生理負荷的“企鵝服”等。
返回地球后,四人慢慢地、一個接一個爬出龍飛船,然後微笑著站直重新適應地球重力。媒體評論說,“他們的靈活性似乎只受到航天服的限制”。顯然,在沒有醫療和支援團隊精細協助下自主出艙,也是實驗的一部分——當人類第一次降落在火星地表,不會有人抬著擔架前來迎接。
“他們是這次進行太空旅行的4個人。而在廣義上,他們代表了地球上的70多億人,為我們開啟通往太空的大門。如果他們可以去太空旅行,我們也可以。”2021年的激勵4號任務紀錄片說。
這些頗具創新元素的商業太空飛行一邊測試普通人的生理邊界,一邊打破半個世紀以來航天所構建的高不可攀與神秘感。當然,“祛魅”不意味著輕慢。航天仍然是地球上最複雜的系統工程之一,仍然是挑戰技術極限的壯闊事業和人類科技能力的巔峰體現。
當航天發展進入部分商業驅動的新階段,包括載人飛行在內的航天活動的確“變樣”了,新的面貌著眼未來星際飛行,新的模式呼喚“業餘”飛行者參與其中。也許斷言“全民太空時代已經來臨”為時尚早,但未來僅取決於想象力和時間。
人民群眾,永遠是創造歷史的主體。

▲自主出艙(圖源:SpaceX)
1. Josh Dinner,SpaceX's private Fram2 astronauts splash down on Earth, ending historic polar orbit expedition,
https://www.space.com/space-exploration/private-spaceflight/spacexs-private-fram2-astronauts-splash-down-on-earth-ending-historic-polar-orbit-expedition
2. Joey Roulette,SpaceX's private Fram2 crew returns to Earth after polar-orbiting mission,
https://www.reuters.com/science/spacexs-private-fram2-crew-returns-earth-after-polar-orbiting-mission-2025-04-04/?utm_source=chatgpt.com
3. Jacqui Goddard, SpaceX mission’s stunning images of Antarctica on first polar orbit,
https://www.thetimes.com/us/news-today/article/spacex-mission-stunning-images-antarctica-first-polar-orbit-fwvn8h0nv?utm_source=chatgpt.com®ion=global
>End
>>>
本文轉載自“語宙”,原標題《人類首次極地飛越:普通地球人的太空宣言》。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商業火箭,想說愛你不容易——(二)難以複製的SpaceX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