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螢幕前的你。
此刻的你,生活在哪裡?瞭解過多少,有關於自己家族的故事?
你家有族譜嗎?你的爺爺奶奶、曾祖父母、曾曾曾祖父母,他們來自哪裡,他們又姓甚名誰?
正月十五,元宵“家”節。在萬千人渴望與家人相聚的此刻,小視想用10張照片,帶你走進10個家庭的故事——
這些故事裡,“家”的定義,不侷限於一塊土地、一片天。而是跨越山海、洲際,有關於全體居住在地球村上的“村民”,和我們共同的家族記憶。
這張發黃、褶皺的照片拍攝於1991年的深圳。
左邊的這位女性長年生活在福建泉州的永春縣,此時她的丈夫蔡煙墨已去世多年。右邊的這位是蔡煙墨年少時在南洋投靠的三姑家的兒子王登高。
蔡煙墨1945年從馬來西亞返回大陸,保護戰爭中的母親。此後再未返回。
這張照片記錄了兩個跨國家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相聚,此後兩家人失散、通訊也中斷。直到蔡煙墨的孫女蔡佳儒將這張照片傳到小紅書上,尋找登高老叔的家人。
家譜損毀,只剩模糊的照片、大致的地址和一個名字,多年尋找未果。可這條尋親筆記發出僅17小時後,遠在馬來西亞的表姑和表妹等,竟然陸續出現在了評論區。
今年春節,兩個家庭在吉隆坡重聚。

這是一張大年初四攝於吉隆坡的30人大合照。
看起來略顯擁擠,卻處處可見這個大家庭的溫暖與愛。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小紅書2025新春家庭紀實報告》中提到,過去兩年,釋出尋親筆記的數量在小紅書上翻了5倍。
他們雖然分散在不同的地理座標,卻被親情、家庭、血緣,相互牽引、不斷靠近。


第一個出走的人,一定是整個家族最勇敢的人。
從中國到牙買加,搭乘飛機最少需要12個小時,近乎要穿越半個地球。
可在一個多世紀之前,交通並不發達的曾經,一位名叫chin yuk的18歲中國小夥,跨越山海來到了北美洲的牙買加。
敢想敢拼的他,選擇在這裡經商,開設了不同的商店,靠著自食其力留在了這裡。為了生活,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這便是堅韌的華人,從來不懼怕外面陌生的世界和可能遇到的困難。
非洲沙漠、亞馬遜雨林,再到極寒之地……他們憑藉智慧和勤勞,在全世界各地“生根”,舉目無親、白手起家,創造出新的家族事業。
chin yuk也成了自己的後代,擁有中國血統的牙買加女孩@Yanijo 心目中的英雄榜樣。


背井離鄉、遠赴海外,很多人依舊牽掛著在故鄉的家人。
小紅書使用者@快樂小肘 的爺爺,將自己遠赴美國打拼的父親,以及多年來對方留給自己的全部記憶,寫進了自傳中。
從輪渡高達20%的致死率開始,華僑們遇上的困難數不勝數。
他們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做洗衣工、開餐館,想盡一切辦法,起早貪黑努力賺錢——只為能撐起遠在他方的那個家,讓家人的生活可以更好一點。
這不僅是@快樂小肘 的家族故事,更是萬千奔赴美國打拼的五邑華僑共同的家族記憶。


類似因為經濟原因離開故鄉的故事,比比皆是,也並非只發生在中國和華人身上。
小紅書使用者@Colleen 的曾曾祖父Pieter Jouwsma,1862年出生於荷蘭弗里斯蘭。
彼時因為家人都住在荷蘭農村,他們沒有土地,只能離開歐洲,前往位於北美洲的美國謀生活,儘可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
這張照片,拍攝於上世紀20年代。沒多久,1927年,Pieter Jouwsma在美國密歇根州離世。
人的生命有限,但歷史無限。這段有關移民生活的記憶,成了他後代心目中的新家史。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在小紅書上,記錄著這些被歷史塵封的家庭故事。
《小紅書2025新春家庭紀實報告》顯示,外國使用者湧入小紅書遇上新年,非中國IP釋出關於家的影像筆記超104萬條,比去年春節期間增長了97%。


遷徙到異國他鄉,自然少不了落地生根。
上世紀60年代,小紅書使用者@Vita.Starkin 的母親,跟隨家人搬到了英國。
作為一箇中國小女孩,她在那裡長大、認識新朋友,與當地的男孩相戀、結婚,生下了兩個混血寶寶。
1974年,這場跨國婚禮的珍貴影像,被以小紅書筆記的形式釋出在了時隔半個世紀後的中文網際網路。
評論區裡的中國網友,驚異於這位中國女孩美貌的同時,也發出了無限感慨:
“你們家族的歷史,是大多數當時去海外謀生的中國人縮影。我們中國同胞,很有共鳴。”


隨著時間推移,曾經遠赴海外的華人們,擁有了第四代、第五代的後人。
這些在外國長大、擁有中國血統的孩子們,對於中國最深刻的記憶,或許來自食物——
千滋百味的中餐,總能征服世界。
但因為親人的離世,這些味道無法被再度品嚐到。@在美國長大的華裔@AleZAYUMder,透過小紅書,讓大家幫忙找到去世多年外婆食譜的翻譯:
“假牛油二條,白糖一杯令一骨……”
看似連講普通話的中國人都很難讀懂的舊食譜,在評論區迅速被網友破案。原來這是更古老的粵語,“假”意味著“人造”,令是“另外”的意思,“骨”則代表四分之一……
這一刻,他們實現了文化尋根,“找回”了流淌在基因裡的中國文化記憶。


從先輩留下來的遺物中,能被找回的記憶多種多樣。
除了食譜和味道,還有祖先們的內心世界。
中國人內斂,不愛將心事表露。小紅書使用者@蔡山海 在一位山西農村過世的老人張福青的家裡,看到了對方寫滿了整座庭院磚牆的心事。
其中,有不少樸素的事件記錄。
“2005年4月23日,福青僅用24天,翻新這房……”“杏花落果後剪果,距離四至五寸,遠果大甜。”
更有內心情感的詩意表達。
“宇宙有多大呀……”“兩子各奔東西,都相離我們四百多公里。我們倆在家養病,由二子供生活費,歡度晚年。”


父母,往往在我們認識他們的那一刻,就已經成了大人。
但對小紅書使用者@認真的小樹 來說,電影媒介為她和家人留下了關於父親的驚喜——
1962年上映的黑白電影中,剛讀小學的爸爸被劇組選中,出演了其中的一個小配角。
雖然戲份不多,臺詞也不過寥寥幾句,但這段動態的影像彌足珍貴。
它足以讓@認真的小樹 的兒子,在已經忘卻了抱著自己下樓玩、教自己唱歌的姥爺時,還能在看到電影片段時,說出自己和電影裡的小孩長得很像。
基因有記憶,家人之間永遠存在羈絆。


或許有人會想,如果穿越回父母年輕的時候,我們會願意和他們做朋友嗎,又能從他們那裡學到什麼處世的本領?
@貓頭fire中 父母的精神狀態,可能已經領先了現代年輕人很多步——
因為他們算得上是陪伴A股成長的“元老級”股民。
從1994年到2024年,@貓頭fire中 的爸爸將所有的業餘時間,幾乎都奉獻給了股市。從買書、聽講座、聽廣播,再到學理論、學技術,時至今日已經實現了入門級財務自由。
我們的父母,可能遠比我們想象中還要更新潮、前衛。在他們的穩穩託舉下,我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代代先輩對他們的後代,總是寄予無限期望。
他們體驗過的人生,以及品嚐過的那些來自生活的酸甜苦辣,總會變成翅膀,帶領孩子們飛向更遠、更高的地方。
小紅書使用者@NW10RW 在自己的筆記中,講述了祖輩援疆的往事。作為疆三代的她,從小到大聽到的鼓勵永遠都是“到內地去”。
後來,她不僅考到了距離烏魯木齊4262公里、飛行需要7小時55分鐘的廈門大學,還前往更遠的英國求學。
五湖四海的生活經驗,讓她身上存在無根性和漂泊感。她對世界擁有無限好奇的同時,又懷念那份祖父輩深耕過的故土疆域,用現在時,不斷書寫新的、屬於她自己的家庭簡史後續。
這條筆記的評論區,有超越1000個有相同遷徙經歷和情感感受的家庭故事,他們在小紅書上,共同講述這個時代每個普通人和關於“家”的故事。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長聘副教授王洪喆,在《小紅書2025新春家庭紀實報告》中提到:
“社交媒體上的家庭史寫作與互動,給普通人的際遇和日常生活賦予了詩意、傳奇和傳承感。每一次講述和觀看都不僅僅是個體生命的梳理,也同時參與了對於國家、社會與集體遭遇的重新校準。”
這是屬於當下這個時代,新的家庭簡史敘述方式,更是我們集體記憶的新型表達。
對祖輩生活的追憶,正在透過網際網路得以延續,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資產。跨越國界、人種、語言,親情與文化開始重生,互相連線,互相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