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
昨天是清明節,我沒有發文。
其實是心裡很不平靜。
到了我這個年齡,越來越需要學著和“失去”相處,然而每到清明,情緒就會被輕輕撩動,然後狠狠下沉。
我慢慢意識到,清明節才是成年人的兒童節。
因為只有這一天,我們才可以像個孩子一樣,毫無保留地想念失去的長輩至親,不必堅強、不必偽裝。
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全都走了。
有人走的時候我還是個孩子,有人走的時候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每當想起他們,回憶裡全是童年的模樣。
因為自從長大以後,跟他們見面的機會就少了,甚至連最後一面都沒能親自送別。
如今他們安葬在故鄉的山腳,而我遠在海外,每年清明都只能默默地在心裡燃幾炷香,聊以慰藉。
那種隔著山海的遺憾,有時會一下子把人拉回到很多年前的某個夜晚,接到一個電話,天就塌了一塊。
但今天我還是想寫一寫。
不過不是寫傷心的部分,而是寫在異鄉多年,看到過其他文化裡不同的告別方式。
02
.
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化裡,死亡常常是個“不要提”的話題。
小時候大人總說“死”是忌諱。
尤其新年新婚等時節要“避諱”,會特別叮囑孩子們別說出什麼不合時宜的話。
祭祀、掃墓也要講究時辰、方向、程式,不然“會不吉利”。
但我發現,在英國,死亡是可以被討論的。
年紀大的英國人常會輕鬆地說“我這把老骨頭也快了,反正都寫好遺囑了。”
甚至還能幽默地調侃“我已經挑好墓地了,風景不錯,關鍵是鄰居都很安靜!”
說完自己笑,旁人也不覺得尷尬。

我去參加過一位英國朋友的奶奶的葬禮。
一開始心裡很緊張,想著是不是該穿得肅穆、表情收斂。
結果一進教堂,我就愣住了。
前排放著她生前最愛的粉紅色帽子,笑得無比燦爛的遺照旁堆滿了她自己種的玫瑰花。
儀式上,孫女用吉他彈起了奶奶最愛的披頭士的歌,全場一起輕聲合唱。
親友輪流講她年輕時開著摩托車追男朋友的故事,講她如何把巧克力餅乾的配方藏起來不告訴別人……臺下甚至時不時傳來會心的笑聲。
那一刻我明白了:
他們不是在送別一個死去的人,而是在紀念一個曾經鮮活的生命。
也難怪英國人的葬禮經常用另一個詞替代,Celebration of Life——對生命的慶典。

.
他們也不像我們有清明、中元這樣的固定節日,但很多家庭都會不定期去墓園探望親人。
英國的墓地一般就在普通居民區裡,通常緊挨著教堂,如果不是墓碑林立,你甚至會以為墓地是個公園。
寧靜開闊的綠地,種滿鮮花。
孩子在一旁追蝴蝶,老人坐在長椅上曬太陽。
逝者彷彿沒有離開,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依舊陪伴在身旁。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碑文並沒有固定格式,往往寫得非常別緻。
比如:
Lived like an angel.
像天使一般來過。
She taught us how to love.
她教會我們如何去愛。
Forever in our hearts, till we meet again.
永遠在我們心中,直到我們再次相見。
每一塊墓碑,都像是一個小小的紀念館,把逝者的生命定格下來。
不少人還會提前設計自己的葬禮、提前寫好墓誌銘。
這在我們文化中可能被認為“晦氣”,但他們卻覺得這是對自己、也是對家人的一種體面安排。

.
當然,這種態度也和信仰有關。
大多數英國人(尤其老一輩)信仰基督教,他們相信死後會進入天堂,與先去的親人重逢。
這種信念,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對死亡的恐懼,也給活著的人留下了盼望。
對他們來說,死亡不是“終點”,而是一次“歸家”。
所以很多臨終者會平靜地說:我準備好了。
親人之間會彼此祝福:我們會再見的。
這種平和,曾經讓我很震撼。
也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否也可以用更樂觀的方式,去面對無法挽回的失去?
在英國,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用不立墓碑、不入棺木的方式離開。
近幾年流行的“自然葬”和“海葬”就是例子。
自然葬(Natural Burial)是將遺體用可降解布料包裹後埋入林地,不留墓碑,只在樹上掛一塊木牌,甚至牌子都沒有。
最終遺體會成為土壤、變成草木、進入風裡。
海葬(Sea Burial)一般是家人乘船出海,在遠離岸邊的海面撒花、讀詩、告別,再將骨灰撒入水中。
有時也會把骨灰裝進“可溶解骨灰球”,讓它慢慢沉入大海。
這些方式聽起來也許“不傳統”,但在他們看來:
死亡是迴歸,懷念無需定點。
你去了你嚮往的地方,而我每次看見樹、看見海、聽見風,就是見到了你。

.
03
我們中國人信奉“慎終追遠”,用儀式來維繫和先人的關係,用香火、紙錢、供品來表達“不曾忘懷”。
英國人更多信仰“天堂”,他們相信去世的親人“rest in peace(安息)”後,會在某處等待再次相逢。
我們用儀式連線過去,他們用信仰連線未來。
兩種方式都在表達同一件事:
你還在我心裡,我還在想念你。
來生與團聚,總在心安處相遇。
其實,我們思念一個人,不一定非得在清明,也不一定非得有墓、有香、有儀式。
很多時候,思念並非一場暴雨,而是像潮氣一樣滲透在了日子裡某個不經意的瞬間:
是當你走進廚房,突然想起那碗她做了一輩子的湯;
是在某個夢裡,他站在熟悉的門口,還是年輕的模樣;
是當某首老歌響起,你忍不住停下腳步,突然就溼了眼眶……

這些年,我慢慢學會接受:
思念不需要安排,它自然會來,自然會走,就像春風一樣。
也許清明最深的意義也不是祭拜,而是提醒我們:還活著的每一天,都值得好好過。
因為親人真正的願望,從來都不是讓我們陷在悲傷裡,而是我們活得比他們更好。
每到清明這天,我還是會難過,會流淚。
會想起沒趕上的最後一面,會遺憾沒有再聽一次他們的聲音。
可我更願意在這春日的陽光裡、滿樹的花開裡跟他們說一句:
我知道你已經走了很遠很遠,
但我記得你,我一直都記得你。❤️

.
★
正在團
★


品質巨好的品牌家居毛巾和勃肯鞋撿漏
見過的實物小夥伴全都買了!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