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孩子衝突不斷?因為你總是說硬話、做軟事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凌想
來源|凌想親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前不久,橙子剛段考完,非要凌晨3點起來看球賽。
我說週中不能這麼熬夜,3點起5點睡,早晨你根本起不來,就算勉強起來了,也沒精神上課。
橙子非要看,說剛考完試,要放鬆一下:“我肯定起得來,你不用管了。”
看他這麼堅持,我也就不說啥了,只是說:“那你明天早晨萬一起不來,我可不叫你啊。”
“沒問題!”‍
看我答應了,橙子喜滋滋地一口氣定了十幾個鬧鈴。
第二天早晨,從六點多開始,就聽見他的房間鬧鈴大作,斷斷續續一直響到快七點,人家還是沒動靜。
橙子爸爸說:“你別叫他,讓他好好睡吧。”
我:“這還用你說。不過,你還是和老師請個假吧,他今天肯定遲到了。”
橙子爸爸就給老師發了條簡訊,主打一個實話實說:凌晨起來看球賽,今天早上起不來了。
我倆收拾好就出門了,很貼心地沒去打擾睡得死沉的橙子。
橙子這一睡就睡到了快12點,實打實的自然醒,急急忙忙吃了點東西,趕著去上下午的課。
晚上橙子回到家,我笑嘻嘻地問:“今天過得咋樣啊?老師找你談話了嗎?”
“談了,要我以後晚上把手機交給你。”
哈哈哈,真是額外的收穫。
看橙子的神情,有點出糗的尷尬,又有點覺得這事好玩,估計還有些恨恨的,但又沒啥理由發作出來,半真半假地來了一句:“有你們這樣的父母,你說我能不優秀嗎?”
這麼誇我,必須要順杆爬啊!
我故作真誠地說:“可不是嘛,你看我們多貼心啊,為了讓你睡夠,我早上走的時候都輕輕的,怕打擾到你。你爸都不用你叮囑,主動幫你給老師請假,我們這麼為你著想,我兒子能不優秀嗎?”
說完我就忍不住笑,橙子也嘿嘿了兩聲,又哼哼兩聲,估計心情有點複雜。
不過,玩笑歸玩笑,我還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這下你可瞭解自己了,你睡不夠的情況下,定十幾個鬧鈴都叫不醒你。下回可別太相信鬧鈴了,自己心裡有點數。”
橙子嘀咕了一句:“我尋思著鬧鈴叫不醒我,你肯定會叫醒我。”
哈哈,經過這次他就知道了,媽媽是說話算數的——說不叫,就不叫。
家有青春期孩子,這兩年我是實實在在領教了,什麼是自主意識的蓬勃發展,尤其是橙子讀高中以來,更有自己的主見了,多說一點就嫌煩,“哎呀,你別管了”。
有兩次我真的賭氣不管他,結果發現除了把關係弄僵,於事無補。
幾次小摩擦之後,我逐漸總結出來:
應對青春期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說軟話,做硬事。
當然了,最糟糕的方法是與之相反:說硬話,做軟事。
什麼是說軟話,做硬事?
就是硬下心來,不逾越界限,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並承擔選擇的後果。
這麼做的時候,態度上要軟,不說教,不指責,不吼罵,平時該怎樣就怎樣,甚至比平時更溫和、更放鬆。
實在忍不住,可以點一句,也是點到為止,不囉嗦不嘮叨。
因為選擇的自然後果已經讓孩子得到經驗教訓了,這麼大的孩子又不傻,懂得權衡利弊,趨利避害,毋需家長多言。
什麼是說硬話,做軟事?
就是在態度上很強硬,甚至帶有攻擊性:各種指責、抱怨、嘲諷、訓斥、放狠話。
你再這樣,我就不管了。
你看看你,這麼大了,連這點事都搞不定,你還能幹嗎?
學習是你的事,你愛怎樣怎樣,我不管了。
但話說得挺硬、挺決絕,事做得卻很軟,還是忍不住會管、會包辦。
比如,有的孩子不想上學,隔三差五就找各種理由不去上學。家長就很著急,撂了狠話:你不是不想上學嗎?行啊,那就去打工吧。
孩子本來還在掙扎中,聽到父母說可以不上學,就順勢答應了,真的不去上學了。
家長就慌了——本來是想激一激孩子,讓他知道不上學的後果,沒想到孩子真不去了,這可怎麼辦?高中還沒讀完,不可能不上學啊!
家長又開始緩和態度,各種想辦法,勸孩子去上學。
所以,如果父母硬不下心來,也無法承擔說硬話的後果,就不要說那麼硬的話。
十幾歲的孩子容易執拗、衝動行事,不能充分考慮後果,真的把硬話當真了,很可能他真能豁得出去。
到那個時候,父母再想挽回補救,就難上加難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既獨立又依賴。
一方面,獨立意識增強,什麼事都想自己做主,抗拒父母的管教。
另一方面,有時候還會像小時候一樣依賴父母,習慣於父母的照顧。
這個特點表現在權利和義務方面,特別明顯。
在自己享有的權利上,倡導獨立:我要吃垃圾食品,我要玩手機,我要玩到半夜才回家。
我就要!我偏要!你別管我!
但在自己的義務方面,或者要承擔後果了,卻又習慣性地依賴父母。
你叫我起床吧,你幫我打掃房間吧,你幫我和老師去說吧。
獨立和依賴的渴望經常混在一起,很多父母就被孩子搞蒙了,搞不清楚什麼時候該硬,什麼時候該軟。
經常該軟的時候硬,該硬的時候軟。
該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時,各種干涉、拒絕、管教:你要這麼做,不許那麼做!
該讓孩子承擔後果了,又不忍心,忍不住包辦、代替,幫孩子收拾爛攤子:算了算了,有什麼辦法呢!
做著軟事,嘴還繼續硬:各種嘮叨、說教,指望著孩子能聽進去,就此改正。
但實際上,白費口舌,下次照舊。
經常這麼說硬話做軟事,親子關係很難不緊張。
孩子很委屈:覺得家長橫加干涉,蠻不講理,動不動就指責、威脅自己。家裡的氛圍讓人窒息,一旦有機會就想逃離。
家長也很委屈:我就是嘴上說說,哪能真不管了?真不管他,他肯定弄得一團糟,最後還不是我收拾爛攤子?我這麼操心勞力,他不知道感恩也就算了,天天跟我倔著勁兒,多說兩句就一臉不耐煩,真不知道該怎麼和他相處了。
一片好心為啥弄成這樣?
就是因為家長把軟硬搞反了。
為什麼父母會搞不清什麼時候該軟,什麼時候該硬?
一個主要原因,可能是界限不清。
父母沒有從心底裡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和孩子分離,習慣把孩子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當成孩子的事。
最常見的是,父母自己有很多焦慮和擔心,會下意識地把壓力傳導給孩子,各種督促管教,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這樣自己就不那麼焦慮了。
焦慮太多,擔心太多,界限不清,就會導致很多衝突和糾纏。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很可能——
1. 孩子壓根不把你的威脅當真。
孩子會看你做什麼,而不是說什麼。
雖然你話說得狠,但事做得軟,時間長了,孩子就知道父母只是說說而已,並不會真那麼做。
結果就是,孩子不會把父母的話當真,說多了還會嫌煩。
“你是為我做?那是你願意的。”‍
2. 孩子把話聽進去了,變得又倔又脆又委屈。
因為父母的狠話意味著切斷連線,意味著威脅和嫌棄,這會讓孩子很受傷,感覺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
孩子會用倔強、叛逆來防禦。
3. 孩子變得既叛逆又依賴。
父母對分離和依賴是糾結的,導致孩子也變得混亂。
他既想掙脫父母,自己做主,又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只能靠叛逆表達自己,非常擰巴,對父母、對自己都有很多的憤怒和無奈。

說硬話,是情緒的發洩,會在情感上把孩子推開,導致對立。

做軟事,是侵入了孩子的邊界,包辦代替,幫孩子承擔後果。
該拉近的你推開,該推開的你拉近,必然導致一地雞毛,衝突不斷。
‍‍‍
說軟話,是在情感上保持和孩子的連線,只對事不對人。
做硬事,是明晰界限——雖然我愛你,但我不是你。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為自己的事負責。
我會給到你建議,提醒你可能會有的後果,在你需要的時候幫助你,這是我能做的事。至於你聽不聽,是你的選擇。後果如何,也得自己承擔。
而且,不管你怎樣,我的心都和你在一起。
因為無論什麼也改變不了一件事:你是我的孩子。
寫到這裡,我想起心理學家科胡特說的一句話:不帶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
它們和“說軟話,做硬事”,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
溫柔地守護情感,堅定地守護邊界。
既連線又獨立,既溫暖又清爽,這樣的親子關係,才是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
‍‍‍‍‍‍‍‍‍‍‍‍‍‍‍‍‍‍‍‍‍
共勉。
暑假馬上就到了,你想好給孩子買什麼書了嗎?
推薦你入手這樣《中國故事·圖文珍藏版》
一位來自廣東東莞的語文教師——一葦,用14年的時間翻閱古籍、走訪山野,蒐集了10000個民間故事,又從中選出100個最適合孩子閱讀的故事,為中國孩子建立了一箇中國故事庫。
《中國故事·圖文珍藏版系列》(全100冊)
點選下方小程式即可購買
↓↓↓
作者介紹
凌想,橙子媽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著有《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微信公眾號:凌想親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