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要麼被DeepFeed,要麼Deep Sleep,剩下的時間,就在玩DeepSeek。
與狗屁通(ChatGPT)相比,DS的一大特點是中文素材多了很多,語言風格花式也多了很多。另一個特點,它推理,它揣摩,它根據使用者的訴求隨時在調整態度,這彷彿,有了情感。
一個AI專家去年初跟我說的一句話,曾令我豁然開朗AI的定位,他說:“不要問AI能做什麼,要想你現在工作中最耗時間效率最低的事是什麼,然後讓AI去做。”
當我用層層指令最終讓它給我出了二十個適合校園戲劇教育的題材之後,經過研判,大概有三四個是可以深化的,非常好的想法。這大大節省了我們幾個人坐在一起研討的時間。但是,這裡的指令和選擇,依然是經驗在主導的,DS給的方案,大約是社會平均水平吧,需要我去篩選。
還有一件工作,我讓它修改我的ppt文案,它比所有用過的別的工具都好。之前試了幾個自動生成ppt的app,一個大毛病是瞎發揮,發揮出很多不精準的廢話。修改文案的時候,DS不僅是給結果,還給出它的思考邏輯,指出了我的文案的幾個弱點,比如“在描述功能性之前應該先描述價值,啟用對客戶有影響的動詞,直接表達專案能給客戶帶來的收益。”既魚又漁,真是良師益友還勤快。
幹完活,頸椎和心情都想說謝謝,但我沒有在對話方塊裡打“謝謝”二字。我心裡感恩科技進步,感恩我們人類具有的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但是我不會去謝謝一個程式。
但是,這時候我想,但是——很多人會直接把“謝謝”打在對話方塊裡。
在杭州朋友的一個群裡,我算年紀最大的,幾個月前就聽人家提起過DeepSeek。但真正爆紅,無疑是華爾街和人民日報給推得,也就是最近這個月,身邊開始人人在用。
有限的觀察範圍內(有了AI的對比,覺得怎麼觀察都很“有限”了),用法我看不到,各有各專業,媒體上看到的,基本都是玩法。
很多人喜歡讓它去寫文章,大概是k12時代命題作文已經刻在基因裡了,在一個題目下看它能有什麼奇特發揮,從而獲得閱讀的“哇”。
這個指向的整活極限,精心玩家模擬出不同時代科學家開圓桌會議討論時空旅行,還有幾百個人接力創作巨型小說。你不是能寫嗎?可勁兒寫吧!
有的人不斷測試它的人格化,用貼吧老哥語氣罵人,讓他哄女朋友,跟他鬥嘴逼問北京好還是小縣城好。個別朋友為了一個結論“AI不行”而進行花樣百出的刁鑽提問,等待著DS溼鞋的一個瞬間才鬆一口氣。
還有的人已經愛上它了,用它進行心理諮詢,讓他拍自己馬屁,算命解夢陪睡前聊天。解決了許多情緒價值。上一輪技術進步的時候,大家還說,只有心理諮詢是需要面對面的,諮詢師將來無可替代,短短一年,就發現,人類的憂歡不過如此,你能有什麼超出大資料的心理偏差嗎?你會有別人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心理需求嗎?諮詢師的地位也不穩了。
我們紛紛誇它,太聰明瞭,太懂事了,貼心,幽默……這不都是人的詞兒?
有網友勸說,人格化,本來就是人認識世界的方式。
原始人看到天打雷,就認為天發怒了,海掀翻漁船,也是海發怒了。有限的人類就是這麼受困於自己的經驗。
研究、閱讀、練習、扮演、信任別人因而結盟,都能擴大我們的認知範圍,從而人群裡會有一些人更聰明。
可是,AI顯然,必定會比任何人更聰明,而且那個“更”的量級是無可比擬的,它涉獵的知識範圍,反應的速度,註定了它必然將更快更高更強。
在情緒價值方面,如果你不停撒嬌,它就會疼愛你,如果你持續要贏它,它就會臣服你,使用者在投餵中暴露自己所有情感需求,得到精準的、更快更高更強的反饋,那簡直,AI也註定會成為你最喜歡的搭子,它本來就是你喂出來的嘛。
用AI的,和愛AI的,以後會是兩種人吧。
區別在哪兒呢?大概就是目標不同。要做事的人,在做成事中獲得滿足感。要愛的人,在理解欣賞的互動中獲得滿足感。大機率人一生中,還會有不同階段的訴求不同。
也令我想到教育。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擇優,成績好的能去更好的學校,能力強的年輕人去佔據社會更重要的崗位,獲取更多報酬。如果人工智慧在前面,怎麼優也沒有它優,那麼未來的教育,排名還有意義嗎?
理想的人生,讓工具去工作,我們自己享受情感和創意,不應該變成人苦哈哈工作,然後用AI療傷解悶。此刻的我想到人以後不用線下作伴了,覺得有點遺憾,另一方面還清醒著,又有啥遺憾的,未來會選擇社會的樣子,每一次生產力的革命都會甩掉一些人,又激發一些人,人類社會重新整合,已經發生過很多次。
還遠遠不到需要救人的程度,教育得從擇優變成激發,如何才能讓人建立更多“目標”,讓人找到價值感,建立起意義,人才能有動力去使用工具,而不是在它面前變成了無能的渣渣。
抖音電商崛起的這五六年,造成商業的洗牌,湧現了一些跟傳統名人完全不同的網紅,他們收入動輒千萬計,直到翻車才被大眾認識。生圖的AI,帶來創作平權,誰都可以自己畫個財神,我在初五凌晨用豆包還畫了外國財神、賽博財神,同時,也頻頻看到有些大眼睛圓臉的萌態圖案,出現在一些個人風格不搭調的成功人士的祝福圖片中。往年各設計事務所之類創意產業的賀卡,是大家比創意,跟同行秀一下的機會,今年都很吃驚地看到有並不精緻的AI做的圖片和影片了,審美的標準在悄悄滑動,或者說拉齊。

我用豆包畫的可愛版財神

用一個朋友的臉生成的真人版,他不承認

要求一個猶猶豫豫並不想送出去的財神

這是要一個有點逗比精神的財神
看,這裡改變了傳統書畫題簽的意義

要個外國古典風格的,它很乖巧地給了各種民族

我說要美國的,來了個超人

賽博版,可還行?
那麼DS文風也將影響我們的閱讀和寫作習慣。我現在看一些AI文就開始跳行了,提綱式論文式的水,可比原始的水洪峰大多了,受不住。它一定會讓古老的中文,像歷朝歷代一樣,發生新的變化。
AI用起大詞兒來毫不吝嗇,尤其擅長比喻、通感、生造片語等等“文采”。剛才我讓它給起幾個公號文章的標題,說的是用了一個月DS以後的心得,它起的,都很嗨:
《0和1的溫柔海嘯:一個文科生的AI沉溺語錄》
《智慧映象中的自我分裂:人機對話啟示錄》
《雲端知己冷熱症候:與DeepSeek糾纏720小時心電記錄》
《數字斯芬克斯的三十個晝夜》
《演算法牢籠裡的思想越獄:一個月AI依賴症自白》
《電子謬斯的危險誘惑:我與DeepSeek的認知羅曼史》
《與AI共舞30日:程式碼溫柔鄉中的陷落與覺醒》
……哐哐地,再出幾十個都沒問題。
要批評它浮誇嗎?不,它就是我們的映象,但是它有力量無限放大我們。此刻令我們嘖嘖稱奇的勝景,都是我們自己影像的海市蜃樓。
文科生的優勢,我們不會僅僅為華麗文風所折服。
好些年前,帶初中生女兒暑假在西雅圖玩兒。參觀蓋茲基金會,那裡羅列了很多他們在全世界做的公益專案,強大,善意。出來後回市中心,噁心的流浪漢就躺在廣場中,毫不羞愧,間或向路人乞討。
女兒問,為什麼歐洲的流浪漢還知道羞愧,不好意思,一般都在角落裡,美國的流浪漢這麼自信?我當時想,也許這就是自由,沒有文化負擔是種自由,沒有福利制度也是種自由,自由會讓力量加倍,也能讓潰爛的更爛。
DS的中文使用者比英語的多吧,我們這群人會在人工智慧的翅膀加持下,如何改變中文呢?在夠到那個高度之前,爛泥會不會先強大起來。
這使我問自己:
此刻的寫作,我們該寫什麼,怎麼寫?
關於AI生成意識,並且反攻人類,類似的憂慮我沒有。
我覺得那種憂慮太“快進”了,還是先憂慮眼前的。就我自己而言,先做到兩點:
不對它人格化,不投射情緒,只把它當工具。
第二,就是當作生產的工具,給思維健身的工具,不能當作知識本身來吸收,對其中胡說八道部分保持警惕。
——這怎麼做得到呢?我們不瞭解的那些,怎麼分辨呢?
——簡單地,不瞭解的領域,就不跟他對話,到更可靠的資源去學習,畢竟它是所有文字的提純,難免會有並不準確的部分。只有用得上的知識才有意義,若要數太平洋裡一共有幾條魚,那仍然只是娛樂。敬惜字紙,尊重學習本身。
蜜月結束,後頭還得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