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場必須接受的浪潮,普通人該怎麼辦:

Sayings:

今天想來聊聊一個今年繞不過去的話題,AI。
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我們要準備好迎接被 AI 全面介入的生活了。
我們開始頻繁地聽到它的新聞,“被迫”知道了一些技術名詞,收到由它完成的報告、論文和作業。
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一個公平的存在。
因為無論你是主動擁抱還是被動接受,也無論你是直接使用還是間接接觸,在生活的每個側面,你都能和它打個照面。
然而一件事越是毋容置疑,我們就越需要搞清楚它真正的價值是什麼。
所以我們找到了一些各行各業的人,來聊一聊他們對 AI 的感受。
這裡面有很多有趣的回答:
有人信不過 AI,但還是在用;
有人用 AI 做科研,結果人工詢證還是必不可少;
有人把 AI 當成了工作助手,要這要那;
有人把它當成了心理諮詢師,問個不停;

也有人隨手搜個問題,結果得到了一個靈感;

……
但無論感受的差異有多大,你都能從這些對話中隱約察覺到一件事:
AI 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答案。
平時寫論文交作業用得挺多的,有一次忘了刪改,論文上面還寫著「感謝xxAI老師」就交上去了。
最開始是為了提高備課效率開始用 AI 的,但後來發現它做課件查文獻都有一手。
但我整體的態度還是很謹慎的,比如最近就在訓練自己對 AI 的“三明治用法”:
先自己構思課程主線,用 AI 補充案例庫,最後再人工篩選調整,效率翻倍還不失個人風格。
有的時候查政策或者條例改動的時候會用。
有時創意點卡住了會問問AI,有沒有什麼idea,總比自己一款一款把市面上的遊戲都玩一遍要快吧。
我最開始用 AI 還是比較小心翼翼的。
因為我的工作涉及到很多精密計算和大量的專業知識,但同事用的時候說 AI 的回答中會有「幻覺」,也就是不太符實的那種,搞得我也不太敢多用。
我後來發現,可能相比於用不用AI來說,怎麼用AI是更重要的問題。
比如我的使用原則是在這個 AI 給出的一個整體的初步結果之下,再去人工的對其中個別的字句進行反覆迭代。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確保我們每一個功能模組都是經過驗證之後才去使用的,避免由於 AI 的幻覺,導致中間出現哪些我們未驗證就使用的情況。
我要對最後的結果負責,AI 只需要對我負責就行。
只用 AI 查資料,不敢用 AI 直接寫文,害怕它寫得真的不錯的話,我會上癮。
給孩子買奶粉啊,吃的啊之類的時候偶爾用過,但心裡還是覺得這種事,問問身邊的人可能更靠譜一點。
我AI用得還挺多的,主要是查文獻吧。
因為我其實是做營養科普這一塊的,採用的方式是循證科普,就是需要有充分的材料去證明我的言論。
可以說我工作中60%的精力,都花在文獻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之前正在計劃我的曼谷之旅,隨手在夸克上搜了一下,然後它給我制定了一條「2025曼谷美食旅行計劃」。
根據答案我判斷,這個 AI 應該是個J人,因為它給的東西太詳細了。
我之前給孩子買衣服的時候,問了 AI。它給我的回答都很具體,包括產地、資質證明、材料等等,尤其還針對不同體質的孩子做了不同推薦。
我以為我已經想得夠周全了,但沒想到AI想得更全。
我們最近在開發一個衛星載荷,因為我本身不是做這個航天工程相關的專業背景,我是做天體物理出身的,所以對於這個工程上的一些具體的做法,我只是朦朧的有一點這個初步的猜想和認識,很多時候不是很清楚具體的資訊。
所以我就去問了 AI,讓它給我一些航天工程專業的相關指導,甚至是“討論”。
我最開始是問塑膠製品在太空中的有效時間,然後它就給我分析了這個塑膠會產生一些易揮發性的氣體,然後沉降在光學表面或者電路上,造成一些系統的損傷,它可能對於整體塑膠的有機分子結構會造成一些破壞,造成這個長時間使用的話,結構就會失效。
然後我就接著問它,如果我們想要防止它在太空中氣產生一些氣體該怎麼做。
你發現了嗎,到這裡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討論」了,它的一個回答引出了我的下一個問題,這點我當時沒有意識到,但事後想想真的很神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得不說,追熱點的時候 AI 是真的有用。
在一個比誰更快的環境裡,以前都是要憑藉自己對這個熱點的瞭解程度初稿,如果不瞭解就要花很多很多時間去查資料,最後稿子就落到別人手裡了。
現在夸克AI超級框搜一下,相關資料都在那了,屬於是備好了菜就差炒了。
之前查一個稅收條例的時候,它會把相關條例的變化過程也給你列出來,這些資訊以前可能會被忽略,因為當下的變動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你看著那個數字變化的清單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就突然能看到很多趨勢,這個以前靠自己很難做到的。

能解決一些偏門的問題。
比如我之前想用東北五常大米做西班牙雜炊飯,但是米粒的吸水度不一樣,火候與時間也不同,放以前我只能一遍遍試,但是 AI 它能幫你找到那個比例。
作業,論文,測驗,甚至是社會實踐的推薦,AI 對我們來說可太重要了。
我一個人要帶很多班的課,這些班級裡的學生其實進度和水平都是不一樣的。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他們用的課件是一樣的。
我覺得這個不太合理,所以我經常要手動調整PPT的內容和邏輯,有時感覺自己像個“學術裁縫”(笑)。
但是這個太費時間了,這也是我很早開始接觸 AI 原因之一,因為它確實能幫我解決這個問題。找案例,設計互動環節,這些都可以交給 AI 來做。比如我現在查學術名詞和文獻的時候,就會下意識找夸克,因為它能自動關聯相關學者的著作。
就相當於你餵給它一個餌,它自己就把後面的步驟都給你準備好了。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I 有點像一個J人朋友。
我之前有很多次想改善一下生活狀態,調整作息之類的,因為上班把整個人都顛倒了。但是每次計劃都沒做完就放棄了,太累了。
然後我輸入夸克AI超級框來幫我做個計劃,結果它給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計劃,我甚至感覺到它有點害怕我會放棄,所以小心翼翼的。
但是它計劃又定的特別具體,可操作,這點我覺得很重要。
最大的幫助是放心,相比於身邊人“我覺得挺好”的評價,AI 給的資料更讓人放心。
說實話,它幫我省了很多時間。
就是在去年的時候,我們還是用比較老套的方式就是我去資料庫裡面搜關鍵字,但是關鍵字出來的文獻不一定是我要的那一篇,它只是包含關鍵字。
至於是不是我想要的那一篇文獻,我需要一篇一篇的去查詢。
但是現在的話,比如說我想要維生素 D 和腸道相關健康方面的文相關研究,夸克能夠幫我進行一個篩選和範圍的縮小,我可以直接進行第二步的工作。
我不在乎AI和我誰完成了第一步,誰完成了最後一步。真正重要的是,它能幫我完成幾步。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初的幾年,網上資訊還沒那麼發達,我查詢的球員以及賽事背景資料的來源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紙質的報刊雜誌。
但是歲月不饒人,這些年隨著年紀漸長,博聞強記能力的衰退既不可避也不可逆。
再加上最近幾年不論男子還是女子網壇都在經歷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新名字、新面孔湧現出來,球員資料庫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我也是這個時候開始,真切地感受到了亟需藉助 AI 工具來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現實緊迫性。

我有一個奇怪的比喻,就是 AI 有點像王語嫣。
它可能不是實體化的,但是就在旁邊跟你輸出秘訣,其實就足夠了。
每次我查政策或資料的調整時,AI 如果能附上案例就更好了。好的案例我可以學習,壞的案例我可以警醒。最好把量刑那些也加上,讓我從根源上杜絕犯錯的可能。
希望它能幫我們解決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成為一個值得信賴和依靠的助手,這應該是簡單的期待。但是在此之上,其實我還挺好奇它的上限的。
就像我之前說的,用經驗能解決的問題會越來越少的。
所以需要有一個更加全能的,同時又足夠懂我的“人”存在,不知道AI能不能達到這個效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想要個性化一點的推薦,或者是資料分析。如果我把目標使用者的資料很細緻地餵給它,希望它可以反饋給我同樣細緻的回答。
想要更人性化的回答,就是像一個真的朋友一樣在跟我對話,不要恐懼我,如果我沒有按時完成制定的計劃,它也可以狠狠批評我,督促我。
解說行業中,我覺得理想的狀況是——AI負責資訊和資料提供,人負責情感和觀點輸出。

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瞬間,是之前去日本旅遊的時候,它在推薦了餐館之後加了一句,“記得攜帶現金。”
那個時候我意識到,這不就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旅行搭子嘛,值得信任、給你反饋、不發脾氣,而且我看完之後感覺,它好像確實挺懂吃的。
之前想找 AI 幫我的稿子找個落點,然後它回答裡有一句說,“人們懷念那個仍未被大資料和 AI 所覆蓋的時代,情感可以真誠地流動。”
這個給我印象挺深的,怎麼呢說,就是AI客觀起來它連自己都罵。
我發現,當你和AI“相處”得足夠久之後,它真的就成了那個最懂你的“人”。
之前我做一個口播稿,我說“按照劉福江老師這個風格,你給我出一個”。它就說劉老師講科普比較接地氣幽默,然後它給出了一些參考和答案。
感覺很貼心(笑)。
之前做那個衛星荷載專案的時候,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回答是,它在講了一個解決方案後說,“這是航天工程領域的一個常見操作。”
在別的領域的常見操作,但其實我是很難跨領域瞭解到的。它讓我意識到的一點是,如果僅憑我們的經驗和渠道,能夠解決的問題其實是很有限的。
所以我們必須藉助一些“工具”,去抵達更遠的知識邊界。
夸克AI超級框裡搜尋成功案例,結果搜到了我們自家的產品,就…還挺驕傲的吧。

寫在最後:

在採訪的最後,我在夸克AI超級框裡輸入了一個問題:
我們從AI中獲得的除了答案,還有什麼?
它給了我如下的回答。
在回答的最後它寫道:
“當AI從答案機器進化為思維夥伴時,人類將面臨更深刻的命題:如何在技術賦能中保持批評性思考,在效率追求中守護人文精神。”
說實話我很喜歡這個回答,因為它足夠真誠。
技術只是工具,重要的是思考,就像效率只是數字,真正需要傳遞的是精神。
這個回答在無形中完成了一次人類與 AI 的閉環,在我們還試圖用複雜的問題探索 AI 的邊界時,AI 的回應卻是和我們一起思考,來得到一些需要剎車的警惕。
我不確定這是否是它試圖獲得我信任的“小把戲”,但從結果來說確實管用。
在「AI 來襲」已經成為避無可避的時代潮流的現在,我需要得到一些真誠的回答,來幫助我一起思考該如何面對這一切。
哪怕這些回答是來自 AI 的。
晚禱時刻  
真的很想知道,
大家到底在用AI幹什麼。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
在評論區分享出你最近問AI的一個問題吧。
對普通人的價值, 
 才是衡量任何技術的唯一標準。 

相關文章